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在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通过合理密植、预测和调节花期、喷施九二茵提高异交结实率、去杂保纯等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回顾三系杂交粳稻的起源、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粳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及粳稻恢复系选育和配组经过,分析三系杂交粳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三系杂交粳稻育种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开展杂交粳稻选育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原因是杂交粳稻三系育种滞后于常规粳稻育种.制约了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生产上应用的高产品种直接转育成不育系;二是通过杂交重组选育新的保持系,然后转育成不育系。前一种方法周期短、见效快,从而不育系和保持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苏省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70年。35年来,江苏的杂交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突破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起步阶段,以不育系选育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为发展阶段,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迅速发展,杂交粳稻育种进入实用化阶段;1996年以后,以特优559、9优138和两优培九的育成为标志,三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和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文中对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滇1型是中国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杂交粳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恢复源狭窄、强优势组合少的问题.本文是围绕滇1型不育细胞质开展的种质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初步总结.滇型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创新是利用立体气候条件选育育性稳定的粳稻不育系;新细胞质质源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分子标记筛选恢复基因新质源;种间亚种间杂交选育"籼粳型(Janpindica)"品系,拓宽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富含铁锌杂交粳稻亲本的选育;滇型杂交粳稻组合在生产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比较两用核不育系Q226S、Q038S所配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及三系杂交粳稻组合杂种优势的构成后发现,无论哪类组合,其优势构成因素中,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一般都具有正向优势,但两系组合穗、粒、重三因素结构更趋合理,这也是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可选性较强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保证一定的单株穗数,并中幅提高每穗结实粒数是当前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切实可行的路线。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我国两系杂交粳稻品质现状,分析其各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60份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为试材,通过对其进行稻米各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大多数两系杂交粳稻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2~3级水平,只有少数组合达到1级。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是正相关,和与食味品质呈负相关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外观品质中的长宽比与加工品质的极显著负相关,却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骨干亲本盐丰47相比,除加工品质外,两系杂交粳稻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蒸煮品质均较差。总体来说,两系杂交粳稻的稻米品质各项指标一般,稻米品质改良仍需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8.
整合前人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杂交粳稻类型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实践,通过综合分析,分别论述了粳型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种质资源的类型。可为杂交粳稻的选育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研讨中国杂交粳稻类型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及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研究概况,阐明了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即杂交粳稻产量竞争优势不明显,杂交粳稻配制组合的生态适应范围狭窄,杂交粳稻稻米品质表现不佳,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纯度有待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确定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采用多熟期亲本双优组合改良杂交粳稻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米质,培育高异交特性不育系提高制种产量,应用分子技术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育种实践证明 ,以广谱广亲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为母本 ,性状优良的典型粳稻为父本 ,选育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是可行的。并从利用籼粳中间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加强广亲和系的选育和引进理想株型育种方面对选育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两优培粳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对选育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粳稻的有关技术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优异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广谱广亲和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采取双亲最佳组配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水平和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得名是因其只需要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育种材料.通过介绍两系法杂交稻的发展在全国呈现的良好态势,分析了发展两系法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并对在黑龙江省有效利用现有常规粳稻发展两系杂交稻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的育种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杂交粳稻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育种实践提出杂交粳稻三系的选育方法及类型。尤其是高柱头外露率不育系和开花习性好的高异交结实不育系的选育,同时强调保持系米质性状、株叶形态等综合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的主导作用,恢复系米质对杂交后代品质也是很重要的,繁茂性好的籼粳交恢复系对杂种优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良的杂交组合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良种良法相结合,区别于常规粳稻的栽培模式,充分发挥杂交粳稻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粳稻两系不育系MPS与 91份不同类型粳稻品种 (系 )测交 ,考查F1 代的结实率。结果发现 ,常规粳稻对两系不育系的恢复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恢复度 85 %的仅 3 4.0 7% ,说明两系杂交粳杂的利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来源的粳稻品种对两系不育系的恢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自育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为材料,对植株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株高与穗长、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单株穗数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单株谷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每个性状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穗长与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等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穗总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个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两系组合和三系组合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示范推广杂交粳稻时,必须每年繁殖不育系和配制杂交种,为此要种好"三田",即不育系繁殖田、杂交粳稻制种田和杂交粳稻生产田."三田"种植面积的比例,通常是种植杂交粳稻100亩,需要制种田3~4亩左右,不育系繁殖田0.1亩左右.近年我省北部稻区示范试种主要的杂交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R187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变异选择育成的实用性两系杂交粳稻复系R187,1992-1996年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配组600hm^2以上,杂种试种、示范3700hm^2以上,成为我省应用于生产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品种、秧龄、基本苗、密度等栽培因子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秧龄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秧龄的延长,分蘖下降,有效穗数减少,分蘖成穗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等。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粳稻与三系杂交稻相比,具有不受恢保关系限制、花时同步性好、制种产量高、杂交优势更强的优点,但由于粳稻性喜凉爽、感光性较强,始穗期较迟,因此,在利  相似文献   

20.
综合整理了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收集保存、类型、系谱、基本特征特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此外,还对近年审定的部分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进行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国杂交粳稻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