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镇新立湖湿地是辽宁省典型的草本沼泽湿地,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文章分析了鸟类栖息地的保护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探索恢复策略和恢复方法,以达到栖息地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水深生态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密度、盖度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利用高斯模型定量确定了芦苇种群对水深的响应关系,得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的水深生态幅。基于密度的芦苇水深生态幅为[-0.64,1.01](m),其最适生态幅为[-0.23,0.60](m);基于盖度的芦苇水深生态幅为[-0.95,1.23](m),最适生态幅为[-0.41,0.69](m)。对以上两个生态幅取交集,最终确定芦苇的生态幅为[0.64,1.01](m),最适生态幅为[-0.23,0.60](m)。  相似文献   

3.
芦苇和香蒲是辽宁省湿地内最为常见的挺水植物,主要分布于湿地水岸界到水深1m的区域。本文以沈阳市蒲河国家重要湿地内的芦苇和香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1个样方调查,分析了不同水深对芦苇和香蒲生长的影响及芦苇和香蒲的共生关系。结果表明水深和共生对芦苇和香蒲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对芦苇的影响较香蒲更为显著。两种植物在共生竞争时均采用逃避策略,芦苇趋于向浅水区扩展香蒲趋于向深水区扩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性质的基质对香蒲和芦苇2种优势挺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模拟了3种基质(100%粘土、50%淤泥+50%粘土和100%淤泥),研究了香蒲和芦苇的生理生态响应情况。结果显示:香蒲叶片的电子传递速率、最大量子产率和光合能力均随基质中淤泥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Pm)和对强光的耐受能力(Pm/α)得到强化,株高也随之增加;在50%淤泥+50%粘土混合基质中生长的芦苇,获得最大株高(138.6 cm)和最大叶长(24.5 cm),而在100%淤泥中株高最低;淤泥比例高的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对强光的耐受能力(Pm/α)略高于粘土比例高的基质中生长的植物。结论:香蒲更适合生长在肥沃的生态环境中,而芦苇则适合生长在营养水平适中的环境中,即50%淤泥+50%粘土的混合基质可能最适合芦苇生长。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深对芦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设置20cm,40cm,60cm,80cm等4种水深条件,采用光合作用测定仪对不同水深条件下芦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参数进行光响应过程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水深对芦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芦苇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水深和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明确芦苇维持较高光合生产力的水深范围。结果表明:芦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光合生理参数对水深和光强(PAR)显的阈值响应。一定范围内,Pn值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水深达到60cm时,同一光强下芦苇的Pn值较大。PAR小于1600μmol·m-2·s-1时,Tr随PAR上升一直上升。当PAR达到1600μmol·m-2·s-1左右时,Tr出现最大值。芦苇在广泛的水深范围内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光强为200μmol·m-2·s-1左右时,4个水深梯度下,芦苇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会达到最大值。当光强小于50μmol·m-2·s-1时,随着PAR的增高,LUE急剧上升;当光强在20-50μmol·m-2·s-1之间时,LUE达到最大值。当水深为60cm左右时,芦苇叶片各项光合生理指标都有较高的值。当水深处于此范围内时,对芦苇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利用RS和GPS技术,通过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和GPS定点数据进行卫片的解析和校正。结果表明湖北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面积为269.64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10.65%,笔者就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形成原因和芦苇湿地与水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衡水湖香蒲大量繁殖水域和无香蒲深水水域的水温、pH、DO、COD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在气温较低时期,有明显提高水温作用。近几年香蒲过度繁殖,其植株死亡后大量残体沉积在湖底,导致香蒲区在高温时期pH、DO明显下降,COD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8.
扎龙湿地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风速等生态效应。文章探讨了扎龙湿地植被类型、湿地火烧的产生及扎龙湿地芦苇对火烧产生的生态响应。调查和资料表明:在干旱缺水的湿地地表火烧对季节性积水或常年不积水地段芦苇影响严重,芦苇退化明显。火烧促使湿地植被演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宋惠娟 《绿色科技》2013,(7):168-169,172
研究了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污水中铬离子的去除和吸附作用,采用了意大利城市普拉托用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工业废水处理厂排出的废水进行后处理的净化过程的近10年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六价铬离子和三价铬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2%和26%,这是一个投入实际使用并且可持续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运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方法将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植物群落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分别是柽柳-翅碱蓬-青蒿-补血草-碱蓬群落(Tamarix chinensis Lour-Suaeda heteroptera-Herba Artemisiae Annuae-Limoninum bicolor Bunge-Suaeda glauca Bunge community)、柽柳-翅碱蓬-芦苇群落(Tamarix chinensis Lour-Suaeda heteroptera-Phragmites communis(L.) Trin community)、芦苇-罗布麻-苣荬菜-翅碱蓬-柽柳群落(Phrag-mites communis(L.)Trin-Apocyman venetum-Sonchus brachyotus-Suaeda heteroptera-Tamarix chinensis Lour community)和芦苇-香蒲-狐尾藻群落(Phragmites communis(L.) Trin-Lepiironia rticulate(Retz) Domin-Myriophyllum spicatumcommunity)。通过分析了解了影响芦苇湿地植被分布的关键因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的主要环境梯度是水位和土壤盐分、Na+、K+、Cl-。根据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确定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盐分的主要构成形式是NaCl、KCl,并指出引水提高水深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11.
地表积水状况对芦苇形态结构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积水对芦苇形态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积水深度对芦苇个体茎粗度、节间长度、节数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地表积水深度的增加芦苇平均茎粗度变大,节问变长,节数减少。(2)在不同积水状况下,芦苇地下茎形态变化明显,3种积水类型平均茎粗度排序为常年干旱〉季节性积水〉长期积水。季节性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的节间长度较长,节数最多;常年干旱次之,但节数少;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细、节间短、节数多。(3)土壤积水类型,芦苇地下茎与须根的比例差异很大。常年干旱苇田芦苇地下茎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的91.84%;季节性积水苇田芦苇地下茎占总量的54.95%;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占总量的45.13%。(4)地表积水状况对芦苇个体生长有很大影响。表现为常年干旱苇田的芦苇个体粗大,密度过稀。季节性积水苇田的芦苇生物量最高,但密度较低。而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粗度小,但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淹条件下芦苇立枯体的分解及营养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太湖芦苇湿地的芦苇立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淹条件下芦苇立枯体的分解及营养动态。实验表明,在分解初期的30天内,水淹对于分解速率的影响并不明显,60天后差异性显著(p<0.01)。在分解过程中,C释放与总重量的消减基本同步。在完全水淹条件下,P元素出现了净释放,而N元素却有一定的积累。无水淹条件下,芦苇立枯体的分解速率与C/N和C/P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部分水淹条件下,分解速率只与C/N呈显著正相关(p<0.01);完全水淹条件下,分解速率与C/N和C/P也无显著相关。实验表明,一定的水淹对于枯落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水淹又会降低氧气的可利用性,抑制立枯体的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芦苇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是世界广布的重要湿地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及形态变异,并有极高的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价值。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中国各地对于芦苇研究的成果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芦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柽柳与芦苇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优势种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以全天自然光的日变化为光照梯度,研究两者对光强的响应规律,比较它们的光合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柽柳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在高光强时蒸腾依然旺盛,并且气孔调节能力较强,以反应中心状态转换和可逆失活进行能量调节,最大可能减少无谓的能量散失,光系统有效量子产量高,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芦苇气孔调节和光能利用能力较柽柳低,在高光强时出现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降低及电子传递饱和现象,随光照增加,光系统有效量子产量下降较大,采取热耗散的方式散失过剩光能以避免光损伤。本次光响应研究的尝试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扎龙湿地芦苇恢复与生态补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苇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等生态效应。文章介绍了扎龙湿地植被的类型、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因子。资料表明,严重缺水使芦苇退化,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水量过多又造成芦苇生长受限,只有适量的生态补水才能促进芦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河流域中游水陆交错带湿地土壤盐度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生长发育影响进行的调查,研究了该区湿地土壤盐度与芦苇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芦苇的地上生物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盐度对芦苇的植株密度和植株高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土壤中盐度低于15‰时,芦苇能够存活生长,当土壤中盐度高于15‰时,将出现负增长;芦苇的幼苗期与成熟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幼苗期的叶片在任何盐度下都有很高的死亡率,盐度对生长期叶子的数量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湿地的建设与保护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雷 《广东园林》2006,28(3):51-53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对湿地的研究与保护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政府的重要议题。我国的湿地资源丰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湿地在一定时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加强对湿地研究并提出系列湿地保护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春季,对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对保护区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共40种,其中水生昆虫27种,占总种数的65%;寡毛类7种,占17.5%;甲壳动物4种,占10%;软体动物1种,占2.5%;其他动物2种,占5%。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群落主要由摇蚊幼虫和寡毛类组成。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620 ind/m2和8.64 g/m2。聚类分析表明,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L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其它样点差异明显。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科级水平生物指数和生物指数对保护区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