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辽宁省玉米的杂优模式及血缘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在玉米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玉米品种的更新更换方面,从70年代的品种单一化发展至今的品种多样化,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条件去选择适宜的品种,这样对发展玉米生产、提高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 相似文献
3.
美国玉米杂优模式在新疆的应用与改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论述美国玉米杂优模式在中国新疆应用与改良。单交种B73×Mo17在73.58hm2面积上,创造平均单产16t/hm2高产记录。我们对单交种B73×Mo17进行了改良。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自交系聚类及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不同年代广泛推广玉米品种的32个自交系为材料,利用40对引物对每个自交系的单株样品进行SSR标记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基本可以划分为6大类群,Ⅰ类为唐四平头群,包括黄早四、黄野四、昌7-2、吉444、西502、K12、掖81515和LX9801;Ⅱ类为改良Reid群,包括掖478、郑58、U8112、C8605-2和PH6WC;Ⅲ类为P类群,包括豫自87-1、沈137、齐319、X178和丹598;Ⅳ类为综合杂优群,包括矮金525、掖52106、综31和黄C,该类群与改良Reid群血缘相对较近;Ⅴ类为Lancaster群,包括本7884-7ht、C103、Mo17、Mo17ht、获唐黄、自330和PH4CV;Ⅵ类为旅大红骨群,包括E28、丹340和掖107。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但存在差异性,说明SSR标记技术基本可以应用于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的划分。分析我国不同年代单交种杂种优势模式演化规律,认为Reid×唐四平头、Reid×Lancaster是今后我国玉米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玉米育种与杂优模式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玉米育种和利用杂优模式研究的状况,主要总结了玉米自交系选育的重要性、在选育自交系主要采用了二环系、回交改良和群体改良;明确了杂优模式的概念和利用的几种主体杂优模式;重点阐述了杂种优势群构建方法:包括系谱分析法、形态标记法、数量遗传学方法、同工酶标记法、分子标记法。 相似文献
6.
玉米78599种质的杂优模式及其改良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新种质的引入,改变了我国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的育种现状。通过分析78599种质选育的自交系及其代表品种,总结出78599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78599种质×改良Reid、78599种质×旅大红骨、78599种质×塘四平头、78599种质×Lancaster、78599种质×其它种质。介绍了78599种质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情况,提出了78599种质在今后我国育种中的利用思路。 相似文献
7.
陕西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优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19个自育玉米品种的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的种质基础过于狭窄,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和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是近20年陕西利用的主要杂交优势模式,应继续加强研究和利用,要注意自330亚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种群的改良利用,并重新研究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外杂选亚群和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这三个杂优模式,以突破现有的杂交优势利用模式,才可能使陕西玉米育种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玉米杂优模式分析及种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玉米种质分为旅大红骨、改良Reid、外杂选、PN、Lancaster、塘四平头6个类群。通过对20年来审定玉米品种的杂优模式以及不同生态区主要种植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改良Reid×旅大红骨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旅大红骨种质在辽宁玉米育种中占主导地位。辽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急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拓宽种质资源,更新育种观念,明确育种目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从而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研究 总被引:59,自引:21,他引:59
在1978~1994年中国玉米生产用主要种质中,改良Reid和旅大红骨的比重直线上升,Lancaster呈抛物线式下降,四平头趋于平稳,其它种质则显著减少,至1994年四大核心种质约占86.3%。“八五”期间我国审(认)定玉米主要品种的组成为:Reid和Lancaster各占25.6% ,四平头、旅大红骨分别占17.9%和10.7%,四大种质占79.9%,然而其骨干系多为改良系所代替,掺进了大量的其它种质,由此可见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等,将我国玉米主要种质划分为五大杂种优势群、九个亚群,即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Suwan、外杂选、综合种选和其它低纬度种质四个亚群)杂种优势群,总结探索出10种主体杂交优势利用模式、16种子模式 ,其中4种子模式应用较多,3种子模式发展趋势明显,4种子模式明显衰退,并对其利用及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群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形成的历史及早期的利用情况,分析了不同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优缺点、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利用、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20份从农家种选育的自交系和6份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12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以玉米自交系总配合力效应为指标,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自交系大致可分为5大类:第1类群为铁13;第2类群为牛11、呼兰8趟、五常白头霜、呼兰老来瘪、冬黄、五常黄金塔、早大黄、宾县老来瘪;第3类群为青冈牛尾黄、五常60天还家、珍珠粟、呼兰红稂子、五常大金顶、风白12、龙江黄马牙;第4类群为木兰白头霜、大四、kl3;第5类群为克830。从组配方式看,地方种质资源与供试6大杂优类群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说明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比较丰富,但Lancaster×地方种质、Ried×地方种质、旅系×地方种质在利用地方种质组配出现强优势组合的概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利用SSR标记对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60对标准引物在33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33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7,自交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9。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自交系来源广泛,且具有较好的遗传基础。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3份玉米自交系分为Ⅰ和Ⅱ两个类群,Ⅰ类群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群。杂种优势模式可被简化为"A×B"模式,A群包括Ⅰ-Ⅰ亚群、Ⅰ-Ⅱ亚群和Ⅰ-Ⅲ亚群自交系,B群包括Ⅰ-Ⅳ亚群和第Ⅱ类群自交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SNP标记对51份玉米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利用1 041个SNP位点对51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359,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186~0.375,平均值为0.345;Roger’s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009 2~0.704 1。根据Roger’s遗传距离信息,利用NJ聚类法将51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包括改良瑞德群、瑞德群、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或称黄改群)、P群和糯质群,划分结果和系谱来源基本一致。7个杂种优势群的群体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285 0~0.432 1,瑞德群和改良瑞德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旅大红骨群和P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15.
16.
高支链淀粉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支链淀粉玉米是受突变型基因wx控制的特异淀粉类型,表现型为蜡质,支链淀粉含量高。在利用高支链淀粉玉米自由授粉品种进行群体改良而获得的高配合力群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当代高支链淀粉玉米单交种第1个杂种优势模式T5×H2。通过对热带地区高支链淀粉玉米地方品种Ratchetal的早熟性改良而获得T2高配合力群体,证实T5杂种优势群与T2品种改良群体具有较高的群体间杂种优势,T5×T2可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T2和354×T2可独立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和354可作为T5杂种优势群的亚群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 相似文献
17.
SSR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态性及杂种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描述了SSR分子标记的基本概念,简述了SSR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态性分析、杂种优势群划分以及玉米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B染色体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物染色体常规制片技术,对54个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B染色体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地方品种B染色体具有常见B染色体的基本特征,B染色体在地方品种细胞中的异常分布是细胞和植株个体存在B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检测的54个玉米地方品种中有9个存在B染色体,B染色体数目在品种间发生0~7个的数目变化,在同一品种的不同细胞间发生0~3个的数目变化;具有1、2个和3个B染色体的地方品种分别占玉米地方品种总数的12.96%、5.56%和3.70%;在对每个玉米地方品种检测的30个细胞中,具有0、1、2个和3个B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分别为86.81%、5.42%、4.44%和3.33%。分析含B染色体玉米地方品种的地理分布,四川省的东南部地区是玉米地方品种B染色体的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