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ASF病毒(ASFV)引起的各年龄段家猪、野猪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ASFV在家猪和野猪中长期流行传播,造成病毒遗传变异的多样化。2018年8月,ASF传入我国并迅速扩散,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产业化应用的疫苗和药物,早期诊断及感染猪群扑杀是目前主要的防控策略。流行病学监测及流行株的基因组变异、生物学表型及致病力研究对非洲猪瘟防控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仍未研制出有效疫苗,因此病原的早发现对ASF防控尤为重要.ASFV的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活病毒检测、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virus,ASFV)引起家猪或野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不明原因死亡、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及脾肿大且质脆为主要特征。该病的致死率最高可达100%,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危害性极强的传染病。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强毒株感染猪的致死率接近100%,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ASFV在猪群中可以快速有效传播,在环境中可稳定存在,为ASF的防控带来了挑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ASF疫苗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没有有效的疫苗投入市场。综述了ASF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情况,以期为ASF疫苗的有效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非洲猪瘟最早于1909年在非洲的肯尼亚检测到。当时报道ASF为一种急性出血性疾病,感染的家猪的死亡率可达100%。1957年前,ASF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暴发。从1957年开始ASF进入欧洲地区并在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地区传播。2007年前,欧洲地区(除了意大利撒丁岛)的ASF都被成功的清除。2007年开始ASF开始在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地区  相似文献   

6.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高抵抗力、严格接触性的病毒性疾病,对所有年龄段的家猪和野猪均具有感染性。我国非洲猪瘟传入疫情的出现,对养猪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必将冲击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介绍ASF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并总结防控措施,以期为ASF的进一步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2018年传入我国。ASFV流行毒株不断变异,加之缺少有效疫苗,给我国ASF防控带来极大挑战。免疫接种动物的基础健康程度或免疫力水平可显著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基础健康程度或免疫力水平较差的猪只感染ASFV后,其感染进程更加剧烈,预后更差。而使用营养干预如饲喂喷雾干燥猪血浆,或增强免疫力措施如移植疣猪粪便微生物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群的ASFV抵抗水平,两者紧密联系。提升猪只健康水平,将是有效防控ASF的根本。本文针对猪只健康状况或免疫力水平影响ASF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ASF疫苗研究及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目前尚无商品化的疫苗和药物可用。本文从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临床症状和剖解结果等方面入手,介绍非洲猪瘟的国内外流行情况,分析国内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猪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病死率可高达100%。该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的毁灭性暴发和持续流行使其成为对全球养猪业影响最大的新发猪病。然而由于缺乏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疫苗,目前采取的ASF防控措施效果不佳。ASFV结构和感染机制的复杂性严重阻碍了ASFV疫苗的研制。本研究总结ASFV与宿主的互作及其多类疫苗的研究进展,分析ASFV疫苗的研究空白,以期为ASFV疫苗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非洲猪瘟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ASF列为法定报告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的唯一成员,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暴露对断奶仔猪血清及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30头21日龄临床检查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体质量(6.87±0.41)k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饲喂含1,2 mg/kg的DON日粮,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束时,所有仔猪经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免疫因子含量;同时每组随机选择5头仔猪进行屠宰,收集免疫器官及各段小肠,用于检测免疫器官指数及小肠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N处理组仔猪血清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3(C3)及补体4(C4)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试验组仔猪脾脏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肠各段肠黏膜中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均随DON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DON可降低断奶仔猪的体液免疫及肠道黏膜免疫水平,改变仔猪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周芬  吴东  陈胜  李杨 《中国饲料》2019,(13):114-117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血液肝脏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80±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2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头),分别饲喂4种不同处理日粮,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100、200 μg/kg AFB1,预饲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发现:日粮中添加AFB1,高剂量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下降了9.1%(P < 0.01),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9%、3.3%(P < 0.01)。添加AFB1高剂量组血清红细胞(RBC)比对照组提高14.6%(P < 0.05),低、中、高剂量组血红蛋白(HGB)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4.4%、13.6%、18.7%(P < 0.01);高剂量组白细胞(WBC)比对照组降低了22.9%(P < 0.05),低、中、高剂量组血小板(PLT)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5%、45.0%、51.2%(P < 0.0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提高33.8%、65.5%、93.2%(P < 0.01),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分别提高24.1%(P < 0.05)、137.7%、195.5%(P < 0.01),中、高剂量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分别提高25.8%(P < 0.05)、62.2%、131.0%(P < 0.01)。而肝脏中AKP、GOT、GPT活性随AFB1添加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GOT活性分别降低16.9%、23.1%、25.1%(P < 0.01),AKP活性分别降低19.1%(P < 0.05)、42.2%、43.9%(P < 0.01),GPT活性分别降低5.0%、6.8%(P < 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AFB1超标,尤其是含量达到100 μg/kg以上时,肥育猪生长性能下降,并且肥育猪的血液肝脏功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免疫程序对母猪初乳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抗体水平的影响,以及PEDV抗体的ELISA与琼脂扩散试验(琼扩试验)检测相关性,选取5家免疫程序不同的大型猪场,用PEDV IgA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其初乳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OD值大小不同的5组初乳样本,琼扩法检测其PEDV抗体效价并分析。结果显示,5家猪场初乳PEDV IgA抗体阳性率均较高,阳性率为94.00%~100%,阳性样本平均OD值为1.858 8~2.148 0,差异不显著;PEDV抗体琼扩几何平均效价与ELISA检测的OD值存在正相关性。分析表明,母猪产前进行猪流行性腹泻活疫苗和灭活苗各一次的组合免疫较为合理;对PEDV抗体检测琼扩法一定程度上可做为ELISA法的替代。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发病率较高,给全省的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的状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安徽省7个地区21个养猪场的187头疑似发病猪的血清进行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检测,并对阳性猪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猪PRV平均阳性率为34.2%;其中安徽省南部地区PRV阳性率最高,北部地区最低,规模养殖场PRV阳性率明显低于散养户,其结果为安徽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7年秋,我国开始采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对家禽实行强制免疫。为评价该疫苗在合肥市家禽中的免疫效果,科学制定该地区免疫计划和防控措施,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春季和秋季集中强制免疫后,分别随机抽取养殖场、交易市场和自然村散养户家禽血清样品,进行3次集中抗体监测;在2018年春季集中免疫前和免疫后,选取22个固定家禽养殖场,开展定点抗体监测。集中监测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场点合格率从2017年秋季的48.0%,分别提高到2018年春季的96.6%和秋季的95.5%,2018年的H5、H7亚型个体合格率均高于2017年秋季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点监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d,H5亚型禽流感抗体个体合格率由92.6%降到58.2%,但60d后又大幅回升到90.8%,差异极显著(P<0.01);而H7亚型抗体合格率却直线上升,个体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防护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H5和H7亚型抗体场点合格率和个体合格率,使其达到免疫保护水平,因此应继续加强该疫苗的免疫、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开展了两批试验,旨在评估黑麦作为能量饲料原料对肉鸡细菌移位、小肠黏度和完整性、肠道微生物含量及胫骨钙化的影响。每个试验分别选择4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玉米型日粮,试验组饲喂黑麦型日粮,在10d时,两批试验各组分别选择10只鸡口服2.0mg/mL葡萄糖荧光素,2.5h后检查血清葡萄糖荧光素含量,收集肝脏用于分析细菌移位,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用于分析微生物含量及肠道黏度,胫骨用于测定强度和分析骨成分。试验结果:两批试验中,黑麦日粮组肉鸡体重均显著低于玉米日粮组(P<0.05),但黑麦日粮组较玉米日粮组显著提高了小肠黏度(P<0.05),同时伴随高水平的血清葡萄糖荧光素和肝脏细菌移位(P<0.05)。试验1和试验2黑麦日粮组较玉米日粮组均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乳酸杆菌含量(P<0.05)。同时,黑麦组日粮肉鸡十二指肠和回肠大肠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总厌氧菌含量仅在十二指肠表现为显著升高(P<0.05)。与黑麦日粮组相比,两批试验中,玉米日粮组肉鸡胫骨强度以及灰分、钙和磷含量较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黑麦作为肉鸡日粮能量原料来源增加了鸡肠道黏度和体重,降低了血清葡萄糖荧光素,改变了鸡的微生物群组成和胫骨矿化。  相似文献   

17.
为可溶性表达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GM-CSF)与猪干扰素α1(PoIFNα1)融合蛋白,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分别提取鸡、猪肝脏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ChGM-CSF和PoIFNα1基因,经linker连接上述两种基因后将其克隆于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BL21(DE3)菌株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在ST细胞/VSV病毒测定系统以细胞病变抑制法滴定该融合蛋白的抗病毒活性;同时用MTT法检测其对鸡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PCR扩增并融合后的ChGM-CSF和PoIFNα1融合基因约为1000bp,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后,诱导表达的rChGM-CSF-PoIFNα1融合蛋白分子量约55ku,主要存在于破碎菌体的上清中,表达量较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分别能够与ChGM-CSF多抗和PoIFN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其抗病毒比活性约为1.1×10^6IU/mg,并且具有促进鸡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本研究为rChGM-CSF-PoIFNα1重组融合蛋白的研制及其相关活性的测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猪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86头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进行部分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大理石纹与肉色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肌内脂肪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拿破率与失水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pH24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研究发现测定的猪肉品质的指标间相互存在着重要联系,为更好地提升猪肉的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中文  周立志 《野生动物》2009,30(5):283-286
基于现有的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分布资料,系统整理物种分布数据,建立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分布原始数据库。运用GIS技术,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单元,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物种多样性的区域分异。结果表明,皖南山地丘陵和大别山山地丘陵地带物种丰富度最高: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但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的部分山地丘陵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根据各县的分布型物种数量分布,当聚为2组(Jaccard系数大于7.612)时,安徽省物种分布型区域分异基本上呈现山区系组(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和丘陵平原组特征,当聚为3组(Jaccard系数小于5.075)时,丘陵平原组又可分为江淮丘陵平原组和淮北平原组;当划分为4组(Jaccard系数等于2.537),山地区系组又可以分为皖南山区组和大别山区组。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通路中GSTAL2、GSTA3、HPGDS、HSD11B1a基因表达量在禽类重要免疫器官脾脏和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系(MSB-1)的继代传递效应。研究利用病毒模拟物聚肌胞苷酸(Poly I∶C)和细菌模拟物脂多糖(LPS)分别刺激F0代蛋鸡和P0代MSB-1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基因在F0与F1代蛋鸡脾脏及P0与P1代MSB-1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F(0P0)代、F(1P1)代Poly I∶C组脾脏、MSB-1细胞中的GSTAL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表达趋势可在两代间传递,而GSTA3、HPGDS、HSD11B1a在F(0P0)代的相对表达趋势不能显著性传递至F(1P1)代。结果提示,在Poly I∶C刺激下,GSTAL2基因可能充当着机体对外源性物质代谢的重要角色,同时该基因表达趋势的传递现象也将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