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影响猪场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品种、年龄、营养、环境及管理水平的影响。背膘厚是反映母猪体况的重要指标,与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在后备母猪培育过程中,检测和控制合适的背膘厚对母猪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鲁春刚等研究表明法系大约克母猪背膘厚为18~22 mm时配种,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均最高。许栋等研究表明后备母猪在背膘厚10~13 mm时初配,繁殖性能最优。目前,针对法系和美系大约克母猪,研究终测时(达100 kg体重日龄)背膘厚和初配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对500头美系和300头法系大约克后备母猪的终测背膘厚和初配背膘厚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背膘厚与730窝头胎繁殖性能的关系,以期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最佳背膘厚,为法系和美系大约克后备母猪的培育及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20,(1):1-4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猪场主要生产指标之一,而母猪背膘厚与繁殖性能之间存在相关。为探究背膘厚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进而为提高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温氏种猪公司新法系经产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收集各阶段背膘厚和繁殖性状数据,分析妊娠期各阶段背膘厚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在开始配种、妊娠28 d、妊娠80 d、妊娠112 d的背膘厚分别为15~22 mm、15~22 mm、19~22 mm、15~22 mm范围时,妊娠期各阶段母猪具有较好繁殖性能。研究表明,生产中保持妊娠期较适背膘厚能够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3.
《养猪》2018,(6)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为了系统地分析母猪各个阶段不同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利用超声波对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配种背膘厚、妊娠30 d背膘厚、临产背膘厚和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统计,并根据背膘厚把繁殖各个阶段的母猪细分为4组,分析不同阶段母猪的背膘厚对产仔性能及配种分娩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后备母猪配种背膘厚和妊娠30 d背膘厚均在21~2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都最低,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3~1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达到最低,分娩率和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妊娠30 d背膘厚在17~26 mm时,分娩率、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较高;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产前背膘厚为23~30 mm组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显著低于8~14 mm组(P0.05);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背膘损失在1~4 mm时发情间隔最短,断奶后7 d内发情率最高;初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7~20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经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3~1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配种时和妊娠前期背膘较厚和妊娠后期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强。因此,应针对不同繁殖阶段的母猪采用合理的营养控制方案来调控母猪背膘,从而提高母猪利用率,使其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终测背膘厚与母猪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指导猪场选育和提高猪场母猪繁殖性能,试验以新法系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收集母猪终测背膘厚和繁殖性状的相关数据,分析终测背膘厚与母猪繁殖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终测背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终测背膘厚与初产母猪各繁殖性能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与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窝重存在显著相关(P0.05),随着背膘厚的增加,产活仔数、产健仔数、窝重呈增加的趋势。说明终测背膘厚与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存在显著相关,终测背膘厚为10.5~15.1 mm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母猪的优秀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5.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扬翔公司2017年5月—2018年6月份期间的扬翔1号猪配套系,母本为纯种美系长白、美系大白、丹系长白和丹系大白的背膘测定和繁殖记录。利用超声波对母猪妊娠107 d背膘厚及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分析其对产活仔数、断奶至再配间隔及7 d内发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系长白、丹系大白在107 d时背膘厚度为14.0~16.0mm母猪产活仔数高,其中丹系长白的初生窝重最重;美系长白、美系大白在107d背膘厚度17.0~19.0mm时母猪产活仔数高,初生窝重最重。丹系长白、丹系大白同样在断奶时背膘厚度维持在为11.0~16.0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断奶7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组;断奶背膘厚度美系大白维持在14~16mm,美系长白维持在17~19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断奶7 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组。该研究说明母猪膘情管理在品系和品种间有差异,应针对不同品系或者品种合理进行膘情管理和饲喂管理,促使遗传潜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正背膘厚(BF)是母猪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实际生产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针对国内出现的多个国家引种猪只,如法系、丹系、美系等,笔者认为不能以统一标准衡量不同品系母猪不同阶段的最佳背膘。本研究数据来自实际生产中日常收集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国外引种法系种猪妊娠112d时背膘厚处于14~16mm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均处于最佳状态,断奶时母猪背膘厚处于12~15mm母猪的断配间隔与断配受胎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生产实际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9,(2)
试验旨在研究母猪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对母猪妊娠期各阶段的背膘厚与母猪的产仔性能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母猪产前背膘厚能分析出对母猪繁殖性能的显著影响。母猪的产前背膘厚与总产仔数、健仔数、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且随着母猪背膘厚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凸二次曲线变化。而弱仔数随着母猪背膘厚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凹二次曲线变化(P=0.02)。死胎数是随着母猪背膘厚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的变化(P=0.03)。然后对母猪背膘厚与相关的母猪繁殖性能指标进行线性拟合,当母猪背膘厚处于21~22 mm、23~24 mm时,总产仔数和健仔数最多,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最高,而弱仔数最少。尽管根据母猪背膘厚与母猪繁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母猪妊娠后期背膘厚处于21~24 mm时,母猪均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建议产前背膘厚保持在21~22 mm,以节约饲料和达到最佳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母猪断奶时膘情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该试验使用B超仪分别测定了长白猪、大白猪以及不同胎次的共450头母猪的背膘厚度,然后分析不同背膘厚对配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和大白母猪不同背膘的发情间隔、发情率和返情率存在较大差异,B组发情率显著高于A、C组(P0.05);不同胎次哺乳母猪E组断奶背膘的发情率、返情率和发情间隔显著高于D组和F组(P0.05),获得的配种效果最佳;母猪背膘厚度为13 mm时的流产率和死胎率显著高于其他背膘厚(P0.05)。说明不同品种和胎次的哺乳母猪断奶时的膘情影响其繁殖性能,要将母猪断奶时的膘情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提高其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母猪分娩前背膘厚与繁殖性能及体况的关系,试验测定了分娩前3天进入产房的经产待产母猪的背膘厚,根据背膘测定结果选取其中24头母猪,再根据背膘厚度不同将其分为试验Ⅰ组(背膘厚13~≤17 mm)、试验Ⅱ组(背膘厚17~≤21 mm)和试验Ⅲ组(背膘厚21~≤24 mm),每组8头猪,即8个重复,后续对试验母猪的繁殖性能、体况进行测定,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母猪分娩前背膘厚与其繁殖性能及体况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对母猪总产仔数、仔猪初生重、仔猪21日龄窝重、仔猪28日龄断奶重及母猪发情间隔均有显著影响(P0. 05),但对母猪产活仔数没有显著影响(P0. 05)。母猪分娩前背膘厚与母猪断奶时背膘厚关联度最大,其次与母猪总产仔数关联度较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13~≤17 mm时,其与仔猪初生重关联度最大,其次与仔猪21日龄窝重关联度较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17~≤21 mm时,其与母猪断奶体重关联度最大,其次与仔猪初生重关联度较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21~≤24 mm时,其与28日龄仔猪断奶重关联度最大,其次与仔猪初生重关联度较大。说明母猪分娩前背膘厚与一些繁殖性能关联度较大,可以通过营养手段调控母猪背膘厚来改善母猪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长大经产母猪妊娠期不同阶段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B超仪测定经产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60 d、90 d和110 d时的背膘厚,并对测定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长大经产母猪在配种时保持背膘厚大于16 mm,妊娠前期背膘厚保持在18~20 mm,妊娠后期及临产时背膘厚保持在20~22 mm,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评定发酵白酒糟营养价值及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利用胃蛋白酶-胰酶二步法体外消化测定发酵白酒糟的营养价值,再进行育肥猪的饲养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体重52.57 kg左右的育肥猪28头,随机分配到4个处理组:对照组、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育肥猪,试验期为27 d。后三组用6%的发酵白酒糟代替部分玉米、麸皮、豆粕等日粮原料。结果表明:发酵白酒糟在40℃恒温体外消化装置下持续消化6 h至消化完全,此时干物质消化率为42.12%,蛋白质消化率为64.29%,粗纤维消化率为20.86%。用6%的发酵白酒糟代替以纤维类为主的饲料原料可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增加经济效益。本试验通过评定发酵白酒糟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白酒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熟化软颗粒教槽料对仔猪断奶前后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试验选用8窝(共计84头)15日龄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同配方的粉状教槽料和软颗粒教槽料,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猪;试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断奶前10d和断奶后5d,即15~25日龄和26~30日龄,仔猪在25日龄断奶。结果表明:在15~25日龄阶段,试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平均日采食量(ADFI)增加了40.90%;在26~30日龄阶段,试验组ADG较对照组增加了12.21%,ADFI增加了34.41%;整个试验期,试验组ADFI较对照组增加了35.12%,ADG无明显差异,试验组的腹泻率也低于对照组;在仔猪断奶前后的3d,试验组的ADG和ADFI均高于对照组。综上,软颗粒教槽料在仔猪断奶后前期可有效地提高其采食量和日增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一种敏感和特异的猪圆环病毒3型(PCV3)抗体检测方法,对PCV3-Cap蛋白抗原表位预测发现其抗原表位多聚集在C端(羧基端),而N端前33氨基酸为核定位序列。以截断N端前120个氨基酸后的PCV3ORF2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以PCV3阳性病料为模板,PCR扩增截短的ORF2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转染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菌后选择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以纯化后的重组Cap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PCV3间接ELISA (indirectELISA)诊断方法,并初步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从阳性病料中扩增出大小为285bp的PCV3ORF2基因片段,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成功。采用1mmol·L-1 IPTG诱导,在37℃条件下培养6h重组菌,重组蛋白获最佳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与PCV3阳性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ELISA的最佳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1μg·mL-1,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5 000。阳性判定值为S/P≥0.273。批内和批间系数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PCV2阳性血清用本方法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采集的439份临床猪血清,PCV3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0.59%(266/439)。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敏感、特异的猪圆环病毒3型(PCV3)抗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牛奶中各种成分含量是影响牛奶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品质的牛奶和奶产品往往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中红外光谱(MIR)已逐渐成为奶产品品质检测的有效新方法。十多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已利用MIR建立了牛奶和奶产品中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等成分含量预测模型,并投入生产使用。然而,我国在利用MIR预测牛奶中成分的研究较晚、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可选择较多的建模方法,其中回归建模方法的正确选用是决定模型预测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正确的预测方法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偏最小二乘法(PLS)、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及贝叶斯回归(Bayes-R)因为其各自不同的优点已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预测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及其特征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s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多种生物进程,包括细胞分化和发育、免疫反应、凋亡等。microRNA-155是一个多功能的microRNA,研究发现microRNA-155在结核分支杆菌与巨噬细胞互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巨噬细胞是结核分支杆菌在体内的主要宿主细胞,结核分支杆菌与巨噬细胞互作的结果与结核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论文对结核分支杆菌与巨噬细胞互作中microRNA-155调控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细胞杀菌能力等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实体-联系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E-R)和相关文献,对动物疫病跨境传入的实体与相关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构建一个跨境动物疫病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新构建的指标体系由国家疫情流行因素、国家疫病监测与防控因素、疫病固有因素等9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构成,从疫情国传出风险、生物特征风险、输入国传入风险3个维度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动物疫病传入风险防控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疾病管理和决策等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离鉴定病鸡排泄物中的禽流感病毒,并分析其遗传背景,通过鸡胚接种试验区和病毒特异性抗体中和试验区,从病鸡排泄物中分离鉴定出2株禽流感病毒,分别命名为A/chicken/Jinmen/JM0305/2017(JM0305)和A/chicken/Daye/DY0602/2017(DY0602)。利用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抗体中和试验区和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对2株禽流感病毒进行亚型鉴定。结果表明,2株禽流感病毒均属于H9N2亚型。为了解这2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以及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将2株毒株感染雏鸡后,未产生明显的禽流感临床症状,2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MDT值分别为72.0h和91.2h,HA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均为-PSRSSR/GL-,表明2株禽流感病毒均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株病毒的HA基因均在H9亚型分支上,NA基因均在N2亚型的分支上;通过进化树分析表明2株病毒属于以A/chicken/Beijing/1/94(H9N2)为代表的欧亚谱系。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全混合颗粒日粮和全混合日粮(TMR)对湖羊育肥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索湖羊全混合颗粒饲料的配制技术和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全混合颗粒饲料育肥体重约30kg湖羊,平均日增重192~201g/d,精粗比5∶5、4∶6、3∶7的全混合颗粒日粮组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TMR组,精粗比3∶7的全混合颗粒日粮组日增重(201g/d)著显高于TMR组(158g/d)(P<0.05);湖羊生理生化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综上,湖羊全混合颗粒日粮适宜精粗比为3∶7。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条件下湖北黑头羊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选取15只健康的湖北黑头山羊公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花生藤(A组)、苜蓿(B组)、苜蓿+花生藤(C组)为粗饲料来源的颗粒型全混合日粮以及进口苜蓿草颗粒(D组)和新疆苜蓿草颗粒(E组),试验期共45 d,其中预试期15 d。在试验结束后第1天,经口腔抽取瘤胃液抽提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对瘤胃细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97%相似性水平下,5组样品共产生85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共享295个OTU,占瘤胃液细菌总OTU数目的34.67%,D组在各组中α多样性指数指标(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non指数)最高,而3组颗粒型全混合日粮中A、C组高于B组(P<0.05,P<0.01);2)瘤胃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无壁菌门(Tenericutes)为各组优势菌门,D组中的拟杆菌门显著高于B组(P<0.05),而厚壁菌门显著低于D组(P<0.05),而A、B、C组间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1种未鉴定的属(Unidentified genus)、理研菌属RC9(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为优势菌属,其中D组普雷沃氏菌属含量较高,A组与C组,D组与E组的遗传距离更接近。综合得出,苜蓿草颗粒品质和颗粒型全混合日粮中精料含量能影响湖北黑头羊瘤胃细菌的多样性;全苜蓿饲粮条件下湖北黑头羊瘤胃存在独特的细菌群落结构,细菌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旨在筛选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肾上皮细胞(PK-15)后差异表达miRNA和mRNA,并探究miRNA和mRNA之间的互作关系。使用茎环定量PCR检测多个热点miRNA在PCV2感染组和未接种病毒组之间的差异表达水平以发现差异表达miRNA,分析PCV2感染后第12小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GEO登录号:GSE71945)以获得差异表达mRNA,并分析差异表达miRNA和mRNA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PCV2感染后第12小时miR-10b、miR-128、miR-155-5p、miR-21、miR-29b、miR-361-3p等表达量显著性变化,使用miRecords预测其靶基因,分别发现7 105、9 741、7 451、7 183、7 971、8 793个靶基因;PCV2感染后第12小时共有158个差异表达mRNA,分属于多种细胞结构成分并参与多条重要的细胞生物途径,且差异miRNA的靶基因和差异mRNA之间有大量的交集基因。上述结果表明,PCV2感染能导致细胞内多种miRNA差异表达,造成miRNA的靶基因表达紊乱,进而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