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1995年泡桐大袋蛾发生和防治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可分为蔓延期(1985~1990年)、高峰期(1991~1992年)和破产消亡期(1993~1995年).在发生蔓延期,大袋蛾年扩散速率平均为115%;在发生高峰期,全县受害,扩散速率接近0;在破产期,大袋蛾种群趋于灭亡.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效果较好,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是控制大面积大袋蛾危害的最有效手段.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袋蛾损叶量没有显著差异,幼虫前4龄平均损叶量为191.71cm2.不同虫口密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有显著差异,其中密度为400头/百叶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为31d,200头/百叶为52d,100头/百叶为71d.该文提出了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观点,并计算得到破产阈值指标TCr=355头/百叶,即当1~2龄幼虫虫口密度超过355头/百叶、扩散速率为0时,种群将自然、迅速地崩溃,这时的防治措施对大袋蛾种群消亡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泡桐大袋蛾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观察泡桐大袋蛾(CryptothelaVariegataSnelen)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历期法、有效积温预测法、物候预测法、回归预测法、有效基数预测等六种方法对泡桐大袋蛾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了预测预报。经验证,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吻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4.
河南泡桐害虫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是我国著名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桐粮间作林的扩大栽植,管理技术不断改进,对害虫的防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探讨泡桐害虫的种类、分布、危害情况和防治技术,我们曾先后深入农村、林区进 相似文献
5.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在陕西对泡桐危害极大,对其生物学进行特性了观察;测定出大袋蛾蛹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52℃、19.89℃,有效积温分别为173.27日度、110.55日度。用40%氧化乐果3000倍液和20%杀灭菊酯5000倍液防治2龄幼虫效果分别为96.08%和94.16%。 相似文献
6.
7.
8.
对《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二分册)、《泡桐栽培学》等著作中泡桐属植物进行了修订与增补.其主要内容:①纠正了泡桐属植物形态描述中几个术语的错误应用;②报道了泡桐属植物特异特征的发现;③补充了泡桐属的形态特征描述;④收录了泡桐属1新分布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从泡桐叶片蒸腾强度、单株蒸腾耗水量和人工林泡桐群体蒸腾耗水量三个方面研究了泡桐蒸腾耗水规律,分析了影响这三个规律的因子。研究证明,这些因子中只有土壤含量在目前是可以通过人工措施进行控制的,在粘壤土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泡桐叶片蒸腾强度相关方程为y(?)=-0.544 0.194x-0.007x~2,这个二次曲线的高峰期在土壤含水量为14%左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9%或超过18%时,蒸腾强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段诗福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2)
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又名布袋虫,属鳞翅目昆虫.它有秋季做茧化蛹越冬的生活习性.为了寻找秋季栽培蛹虫草原料代用品,即活蛹、我们利用大袋蛾蛹进行人工栽培试验,经过几次重复初步掌握了蛹虫菌在大袋蛾蛹上生长的一些环境因子.1 试验材料 南、北蛹虫草母种,大袋蛾活蛹.2 菌丝培养 利用大米培养基,在罐头瓶中培育健壮南、北蛹虫菌菌丝.当菌丝布满培养基表面后人工接种.3 接种培养 把从野外采集来的大袋蛾活蛹,从茧袋中取出,经表面消毒后进行人为撞伤.立即将撞伤后的活蛹在无菌环境中移入长满蛹虫菌菌丝的罐头瓶中,在19℃的条件下全黑暗培养,3d后菌丝从撞伤处感染,25d后菌丝长满蛹体.进行散射光刺激.3~5d后菌丝变为桔黄色,并伴有吐黄水现象.两个月后在蛹体上长出子座(一般粗1cm.高1.5cm).后来气温突然升高,因没有调控设备终止培养. 相似文献
14.
15.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16.
对扶沟县泡桐良种场的100亩泡桐苗圃地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生物产量测定。一年生苗单株生物量显然低于二年生平茬苗,但前者单位面积产量比后者构成苗木生物产量的根、茎、叶各器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生长观律,生物产量的分布比例因种而异。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的造林苗木提出了不同的育苗密度。 相似文献
17.
<正> 泡桐胸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导.为了使我们对于制订泡桐育种方案或育种程序更有理论根据,行之有效,提高选择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出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和准确选择优良无性系,我们对1978-1981年泡桐杂交株系第一代试验林进行了每株调查,计算了泡桐胸径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增益.试验以6个泡桐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 相似文献
18.
泡桐叶片的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从水势和水量两个角度,在正常水分状况下,对泡桐叶片的水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桐序列叶片绝对含水量(Wd)呈抛物线变化,即嫩叶>老叶>成熟叶,叶片间相对含水量(Wr)无差别.在叶片的吸水过程中,成熟叶和老叶具有明显的稳定期,嫩叶却不明显,吸水速率为成熟叶>老叶>嫩叶.从开始浸泡至拐点的时间嫩叶为3h54min,成熟叶3h42min,老叶3h48min.在失水过程中,老叶和成熟叶之间无差别,嫩叶的失水速度却明显快于成熟叶和老叶,但到达拐点的时间最短为成熟叶(3h24min),嫩叶和老叶无差别(3h34min,3h33min).泡桐序列叶片水势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成熟的功能叶片处有明显的拐点,其后叶水势较为稳定.泡桐成熟叶片的水势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在9:00左右和14:00左右达到最低值,日变幅约0.8MPa.叶水势与绝对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Rd=0.95,Rr=0.96).在水分亏缺情况下,水势指标比含水量指标更敏感,更易于准确反映叶片水分亏缺状况. 相似文献
19.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75,(1)
杂种优势是指动植物的不同种,品种或类型的杂交种,比其亲本有更高的生活力和更强生长势的现象。由于杂种(特别是第一代)往往表现高产、优质、长寿、抗逆力强等优良特性,所以,农业生产上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泡桐是一个深受我省广大群众喜爱的乡土树种。它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适于与粮棉间作。所以,大力发展泡桐,对于落实毛主席关于“实行大地园林化”、 相似文献
20.
泡桐属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种泡桐的根尖进行了压片观察,经染色体配对后作核型分析,结果表明:9种泡桐的染色体绝对长度多在2μm以下,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其中有6种泡桐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12 ̄34)m+(24 ̄2)sm+4T,其中毛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分别在第7对和第16对染色体上具有一随体,染色体核型类型除楸叶泡桐为2A型外,其余8种均为2B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