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苗裔  李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00-5802,5845
首先,通过效益监测获得大量资料,建立各种森林植被与生态因子的数学模型,为效益评价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官司河流域防护林林种结构优化配置评价体系。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不同林种所占权重,从而得出其结构优化配置的依据,为防护林体系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曹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60-6762
贵州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涉及全省8个市(州、地)70个县(市、区)。为加速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按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现状、地带性植被和气候类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等概况,将工程区划分为2个治理区及5个治理亚区,提出了各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京津地区风沙源防沙治沙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天津蓟县黄土梁子小流域为例,研究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道路防护林和沟道防护林所组成的防护林体系的植被结构和土壤肥力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内构建防护林体系,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稳定植被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分析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智能优化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为思想,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根据信息系统的理论,在Microsoft.net平台下研究并实现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优化系统。该系统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以向导的方式,提示用户按照设定的步骤,并结合应用区域的实际情况和专家经验,完成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优化。为进一步验证系统的功能,应用该系统对华北土石山区半城子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功能设计合理、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等显著特点,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系统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春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39-7041
为防护林空间配置的调整提供定量化的辅助决策工具。结合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基于GIS的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辅助决策系统的框架设计。该系统由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用户接口子系统组成,其中模型库中包括空间配置优化和空间配置调整两个基本模型。系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决策者的思维能动性,使防护林空间配置的优化与调整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能够实现以小班为调整单元的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过程的可视化,对于生产实践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防护林是林业发展的主要林种之一,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增强湿度、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均衡气候、缓释降低噪音、美化绿化环境等诸多生态功能。在林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按计划、分步骤地营造不同类型的防护林体系,对提高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维护与保护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建平县在依托国家、省辽西地区荒山绿化和辽蒙阻沙带、退耕还林建设资金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7.
以景电引黄灌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生长现状调查,退化沙生灌木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恢复试验,衰败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研究,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绿洲外围大面积建设人工固沙灌木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沙丘慢慢固定,天然植被的类型由白刺为主的群从逐渐转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群从,油蒿在当地具有极强的适应性。2)绿洲内部,地势较低的集水积盐区,白刺大面积退化,红砂、红柳已基本消失,芦苇大量增加,目前植被以芦苇和盐爪爪为主。地势较高的沙砾质草地,植被基本没有变化,以盐爪爪和珍珠猪毛菜为主;石质山坡等不适宜耕作的荒滩,红砂、沙生针茅等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种。3)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自然更新能力、分枝能力,增加植物生长量、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对退化固沙灌木林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选择三倍体毛白杨、沙枣、刺槐、樟子松、枣树等树种,配置合理模式改造农田防护林,建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分析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调整的要素和步骤,研究了小流域尺度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调整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构建了调整分期内的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调整的0--1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选择一组需要进入调整分期的小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为目标,经营成本和改进现有的空间配置为约束,生成可供决策者参考的调整方案。该研究充实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关于现有状态调整的理论研究,同时对于防护林管理部门的生产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集宁-二连浩特铁路赛汉路段护路林、围封地和放牧地3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植被调查,应用SPSS软件对植被种类组成、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盖度、生物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防护林和围封草地内植被种类数量均高于放牧草地,围封使植被的种类组成更趋于向典型草原地带性植被的演变;林带、围封地内地带性植物种重要值明显增加,而非地带性和退化指示植物重要值明显下降;3种不同类型样地的Shannon-Weiner指数与Pielou指数排序均为,防护林内>围封草地>放牧地;建设防护林和采取围封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对于铁路这一特殊防护对象在灌溉条件下,建设防护林的效果要优于采取围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长江中游防护林体系灌沟集水区内的栓皮栎林、板栗林、灌木丛和坡地农田等4种植被类型的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的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0.96%~48.20%,渗透速度变化为7.44~10.58mm.min^-1;地表径流、土壤以及K,N,P的流失量均为坡地农田〉栓皮栎林〉灌木丛〉板栗林。  相似文献   

11.
川江中下游护岸林淤沙能力评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川江中下游水文特征基本相似的35个江岸防护林典型标准地资料,选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年均淤沙厚度与林分胸高断面积、江岸坡度、林分结构类型、江岸形状、草本层盖度五因子之间的数量化数学模型。利用江岸状况调查、规划设计和林木生长过程测定资料,可采用该数学模型预测出造林后任意一年的淤沙厚度和淤沙量。  相似文献   

12.
林火发生预报模型因为全面考虑气象、地形、可燃物、人为活动等影响林火发生的因素,故可得出更为准确的火险预报结果。因此,利用滇中地区的历史天气、地形、植被分布、VIIRS热异常数据集等数据,构建该地区的火发生预报模型,并利用历史林火资料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历史火点进行模拟预报,高于火险二级的预报,该模型比常见火险气象预报模型高23.9%;针对历史未过火点进行模拟预报,低于火险三级的预报,该模型比常见火险气象预报模型高14%。可以看出,所构建的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火险气象预报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客观森林环境的真实火险。  相似文献   

13.
对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基正 《北京农业》2012,(18):136-137
通过对新时期森林火灾的责任制、防火意识宣传、依法治火和火源控制等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对森林防火的预测预报、实时监测、通讯网络、火阻网和公路网络建设等技术进行分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为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是森林火险预报中的主要指标之一.利用黑龙江省伊春林区5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气象资料、森林火灾次数资料和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1991-2005年森林可燃物含水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法,建立森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模型,并将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引入到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中.结果表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引入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气象预测模型可提高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的应用效果,并划分了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在伊春林区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中的应用指标值.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模型可祢补可燃物含水率纽份缺少观测资料的不足.促进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福建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从研究福建省森林火灾发生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入手,建立森林火险天气预报的数学模式,并结合本省森林火灾重灾区3年发生森林火灾实例,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划分森林火险天气等级,进行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报工作。应用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报方法,在本省25个县(市)进行预报结果表明,效果是良好的,准确和基本准确的天数在95%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所确定的气象因子和划级标准是适宜的,具有实用价值。适宜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森林火灾蔓延多模型预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对森林火蔓延模型的研究,建立了一种使用产生式原则的多模型森林地表火蔓延预测系统. 此预测系统通过与森林火灾实时监控系统连接,将数据流动由传统公式计算中的单向流动,变为计算数据流回输入端,进行反馈修正计算,从而形成一个对数据库的修正与补充的系统,以达到减小模型预测误差的目的. 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该系统的预测结果可信,能够实现林火蔓延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2020-01ml 目录     
目的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便于结果比较。目前,物种保育价值模型主要通过林分丰富度核算森林当前保育价值,但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树种生长的潜在影响,不能体现森林的长期保育价值。近年来,逐步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新理论中,尚未出现适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福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等级,首次提出生境质量调整系数。利用生境质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构建出基于生境质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模型(HQ-BPV模型),由此将土地利用的影响融入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中。结果(1)福建省生境质量分布整体呈现内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和自然保护区高非自然保护区低的态势。(2)福建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生境质量按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竹林 > 阔叶混交林 > 阔叶林 > 灌丛 > 针叶林 > 经济林。(3)调整后栎类和栲类的物种单位面积保育价值最高,为3.58万元/hm2,调整后各优势树种(组)的物种保育总值中阔叶混交林价值最高,为658.42亿元,构建模型核算的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2 056.39亿元。结论基于能够量化土地利用影响的生境质量指数,构建出HQ-BPV模型用于评价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价值核算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目标体系决策的思路,建立效益函数,分别计算了根据火险天气预报安排决策方案和联系火险预报准确率安排决策方案的经济效益指标。最后,根据预报的实际应用建立预报效益方程,计算了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所有计算表明,林火预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陕西省气象局开展了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为主的林业气象服务,2014年通过陕西省森林火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森林火险监测系统,修正了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模型,开发了森林火险服务系统,基本建立了集监测、预报、服务为一体的林业气象服务体系。本文结合陕西林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及目前林业气象服务的实际能力,从预报产品、服务系统、服务人员三方面分析了发展林业气象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