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襄阳市建成区范围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紧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城市人地关系相关指标构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2009—2014年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从36.07上升到76.07,并且是逐年上升,符合2009—2014年襄阳市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实际情况,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襄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SPSS统计分析总体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1995~2007年新疆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新疆近10年的耕地生态足迹,评价该区域耕地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方法]生态足迹模型.[结果]在研究时段内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5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 1995年的0.420 8 hm2 上升至2007年的0.495 7 hm2,增加了17.80;.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则是呈现减少趋势,从1995年的0.215 5 hm2下降到2007年的0.198 7 hm2,下降了7.80;.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变化,整体处于增强趋势,由1995年的0.205 2 hm2增长为2007年的0.297 1 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小幅度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0.95增加到2007年的1.50.[结论]研究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均大于零,说明新疆的耕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构建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得分不断上升,但三者增长率差异显著.(2)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由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向人均建设用地转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因素由经济发展因素向人口压力转换.(3)压力、状态系统的障碍度处于增长态势,土地状态系统是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新时期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轴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为研究区,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法对研究区2010-2015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城市驱动因子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4个城市在2010-2015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为了加强横向对比,分别求取了4个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河子市(0.546)、乌鲁木齐市(0.524)、克拉玛依市(0.503)、昌吉市(0.479);通过主成分降维分析分别对4个城市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与强度、社会人文状态和生态持续性4个方面归纳出了影响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叶刚  王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16-8720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突变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省14个市2003~2011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上升的,但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表现为以沈阳、盘锦、大连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降低,且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②从经济区域规划来看,沿海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已进入一般集约利用阶段,其次为沈阳经济区处于粗放利用水平,最差的为辽西北地区,一直处于高度粗放利用水平;③运用基尼系数判断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距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距整体上减小,但分布曲线呈"U"型,从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17个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经济、社会、生态指标数据为依据,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2003~2006年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以STATISTICA软件为手段,进行新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性时空差异评价,得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2003~2006年间新疆17个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结果为基础,通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通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4年中变化不大,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地域分布上空间特征十分显著,呈现出一个梯度:从东向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呈下降趋势.这充分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首先梳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再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四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研究时段内的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进行评价,最后定量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内涵的理解,采用PSR模型对2005—2014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2005—2014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系统综合指数总体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从0.121增加到0.143,福建省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等级为"病态";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系统状态和系统响应的障碍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系统状态的障碍度比系统响应的障碍度低,而系统压力的障碍度呈现上升趋势;从长远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将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为评价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总体变化特征表明:2006?2014年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快速提高,各个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呈减弱趋势;(2)分项指标特征表明:土地投入水平、产出效益指标均经历了快速提高和缓慢提高阶段,由低度、中度集约转变为高度集约,表明经济发展一直是沈阳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于2010年呈现跳跃性提升态势,说明沈阳城市化所发挥的集聚效应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成为沈阳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动力之一;(3)土地环境质量指标逐年递增,说明沈阳市逐年加大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力度,但2010年后人均绿地面积呈现增速放缓趋势,表明土地资源利用呈紧张态势。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可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是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基于低碳视角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的发展历程。(2)从准则层来看,系统结构经历了"病态"到"临界状态"过程;系统功能经历了"不健康"到"亚健康"过程;系统效益呈稳步上升趋势,经历了"病态"到初步"健康"的过程。(3)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多样性指数、建设用地比重、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积、地均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以及人均绿地面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省吉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求出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值,再利用协调系数公式计算出协调度值。结果显示,吉安市20092014年城市集约利用度总体呈上升状态,但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法的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江西省吉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求出指标的权重值,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值,再利用协调系数公式计算出协调度值。结果显示,吉安市2009~2014年城市集约利用度总体呈上升状态,但吉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耒阳市为例,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其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耒阳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在2005~2009年间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都处于较为集约以上的利用等级。根据耒阳市实际情况提出确保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依托湖南省统计局最新历年统计数据,结合地方实际,用均方差权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近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时间尺度上来看,2009~2013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稳中略下降的趋势,其中2011年集约利用水平得分最高;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长沙、株洲、衡阳和娄底的集约利用水平排名靠前,湘潭、岳阳次之,常德和益阳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从评价的层面来看,在经济效益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同时,社会效益水平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生态效益水平略有提高。建议在保障经济水平稳中提升的同时,注意提高社会效益水平,保持和提高生态效益水平,注重和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加快产业转型;加强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在“两型城市”建设中,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葛小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020-8022
[目的]从微观层次对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为城市居住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提高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中3个层次的5个指标,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特尔斐法等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结果]福清市154个居住功能区中,有4个过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为29.02 hm2;8个集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82.83 hm2;86个中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876.76 hm2;56个低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349.36 hm2。总体上福清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属于中度利用水平。[结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居住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势在必行,因此,必须从规划源头、深度挖潜、严格标准、优化结构4个方面促进城市居住用地合理布局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为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0~2012年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的演变规律.[结果]1990~2012年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后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C为0.844~0.999,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期,具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D为0.416~0.758,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实现了由过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变.[建议]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农业用地安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9.
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引入协调度指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估;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指数由0.393上升到0.693,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的发展过程。压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1.59%,状态指数急剧上升后又略微下降最后呈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3.93%,响应指数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1.80%。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协调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协调度指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大致呈"同增同减"态势。系统压力的障碍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呈先升后降态势;系统响应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投肥水平、地均GDP、森林覆盖率等。为了促进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从而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了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波动阶段;2000-2003年为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上升阶段;(2)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人均耕地、劳力投入、复种指数、地均产量、劳均产值和非农指数。从长远来看,人均耕地和劳力投入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非农指数的障碍度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