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 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发生渍害胁迫均可导致小麦减产,且随渍害胁迫时间的延长,小麦产量下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渍害胁迫造成的减产呈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渍害胁迫每增加1天,孕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小麦单株产量分别下降0.79、0.59和0.48 g,表明孕穗期是小麦渍害胁迫的敏感期。此外,不同生育时期渍害胁迫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拔节期渍害胁迫同时降低小麦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但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重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孕穗期处于小麦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发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大于灌浆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拔节期,因此,孕穗期渍害胁迫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为预防渍害胁迫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应在孕穗期前后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在田间及时开沟排水。  相似文献   

2.
吹泡仪参数作为弱筋小麦品质育种选择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吹泡仪参数在弱筋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42个不同品质类型品种2年度的品质测定及长江中下游麦区9个推广品种的不同肥料处理试验,分析了吹泡仪参数在品种间的差异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吹泡仪参数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吹泡仪参数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大于SDS沉淀值、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变异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品种间的品质差异;吹泡仪P值与SDS沉淀值、面筋指数和除形成时间外的所有粉质仪参数呈极显著相关,L值与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相关,W值与除干面筋外的所有品质指标都呈极显著相关;在不同肥料运筹模式下,多数品种的P值、L值和P/L值的变异系数都小于粉质仪参数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吹泡仪参数P值、L值和W值是弱筋小麦品质育种的理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腐植酸施用量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品种山农38、中强筋小麦品种山农47及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为供试材料,设置0、75、150、300、600 kg·hm-2共5个腐殖酸处理(分别用F0、F1、F2、F3、F4表示),分析了不同基施腐植酸施用量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与籽粒品质相关指标的效应。结果表明:(1)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提高供试小麦品种的株高、穗长、产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增加小麦旗叶的SPAD值,对小麦的成穗率、千粒重、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直/支比没有显著影响。(2)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增加中筋小麦品种山农38的最大分蘖数、有效穗数、籽粒硬度、形成时间;显著提高中强筋小麦品种山农47的有效穗数;显著提高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的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腐植酸对不同筋度小麦品种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戊聚糖含量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给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选用不同品质类型的7个小麦推广品种和1个密穗小麦,研究了戊聚糖含量及其与品质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强筋小麦品种具有比弱筋小麦品种更高的戊聚糖含量,且不同筋力的推广品种戊聚糖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弱筋小麦的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延展性、饼干直径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非水溶性戊聚糖、总戊聚糖与饼干直径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吹泡示功仪参数、RVA参数也具有较为丰富的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宁麦9号和扬麦13具有良好的饼干品质.密穗小麦具有较低的戊聚糖含量,同时其饼干直径、厚度、直径/厚度均与弱筋小麦品种相近,可能是一个优良的弱筋、低戊聚糖含量的饼干小麦资源.  相似文献   

5.
水氮处理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水肥优化管理提供对策,以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河南信阳研究了水(正常和渍水)、氮(0、225和300 kg·hm-2)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处理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氮>水>水×氮。施氮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产量、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渍水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但两种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渍水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也因年降雨量的不同有所差异,对籽粒容重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当前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期施肥对小麦品质的作用,在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蛋白及淀粉相关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品种的互作对小麦大部分蛋白和淀粉特性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及面粉糊化特性参数影响基本一致。单施氮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干、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施有机肥处理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峰值时间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而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施用无机肥不能显著改善面粉糊化特性。综上所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而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善不利。大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专用品种对品质的不同要求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筋型小麦对土壤类型的适宜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在四个不同土壤生态类型(潮土,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上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在潮土上最高,在水稻土上最低;砂姜黑土上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千粒重均最低;水稻土上强筋和弱筋小麦穗粒数最少,在褐土上最多。潮土、褐土上强筋小麦籽粒蛋白含量、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高于弱筋小麦;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及其组份含量高于强筋小麦。潮土、褐土上强、中筋小麦出粉率、湿面筋、吸水量高于水稻土、砂姜黑土;而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出粉率和湿面筋含量高于潮土和褐土。在潮土、褐土上强筋和中筋小麦能取得较好的面团品质,在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能取得较好的面团品质。因此,郑州地区的潮土三种筋型小麦均适宜种植,与水稻土相比,能够取得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综合来看,潮土和褐土种植强筋小麦比弱筋小麦好;水稻土种植弱筋小麦比强筋小麦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四川小麦主产区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的技术途径,以四川省育成的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中强筋:蜀麦482、玉脉1号、蜀麦969;中筋:内麦9号,川麦55、绵麦37)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眉山市仁寿县(川中丘陵麦区)和成都市温江区(川西平原麦区)2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量(0、75、150 kg P2O5·hm-2)对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点、施磷量、基因型显著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其中,小麦籽粒产量、穗数、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受生态条件的影响最大,面筋指数受基因型的影响最大。仁寿点的穗数及产量均显著低于温江点,但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温江点。仁寿点整体适合中强筋小麦生产,其中,蜀麦482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玉脉1号达到中筋小麦标准。温江点除玉脉1号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偏高外,其余品种均属于弱筋小麦范畴。增磷可提高丘陵旱地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川中丘陵旱地小麦的优质高产。研究认为,川西平原地区适宜于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川中丘陵适宜发展中强筋小麦生产,适宜的品种为蜀麦482、玉脉1号,配合施用75 kg P2O5·hm-2可促进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弱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氮时期和比例的响应、提高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技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扬麦15和扬麦24,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氮设置5个不同比例为100∶0(N1)、75∶25(N2)、50∶50(N3)、25∶75(N4)、0∶100(N5),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对扬麦15和扬麦24花后干物质积累量,N1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8.4%~44.7%和14.6%~43.6%;对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N1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3.8%~13.5%和3.9%~11.6%;N1处理花后氮素积累量较N5处理分别降低25.4%和21.5%,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分别降低50.7%和37.4%;N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总淀粉含量,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仅拔节期追施氮肥通过提高穗数和穗粒数实现产量提升,对扬麦15和扬麦24籽粒产量,N1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2%~16.7%和2.5%~11.3%。因此,仅拔节期追施氮肥能较好地协调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类型小麦的面粉改良方案,为我国优质面包专用粉的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三个筋力不同的小麦品种宁麦13、扬麦16和郑麦9023为材料,通过洗面筋法提取各供试材料的湿面筋,将其冷冻干燥后按照7%、8%、9%、10%、11%的添加比例与各自面粉进行配比,对配粉的面包烘焙品质、面粉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提高,配粉的蛋白质、湿面筋、谷蛋白大聚体(GMP)含量和沉降值逐步上升;粘度参数和面团弱化度有所下降;糊化温度和糊化时间呈上升趋势。在同一添加量下,强筋小麦的烘焙品质和面粉理化性质始终优于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提高,面包体积、弹性、回复性、内聚力增大,而硬度、咀嚼性减小,感官品质得到改善。面筋蛋白添加量超过一定范围(宁麦13、扬麦16添加9%,郑麦9023添加8%),面包品质改良效果变缓,且色泽不断加深。综上所述,适量添加面筋蛋白可改变面粉的理化性质,提高其面包烘焙品质;配粉的蛋白质含量为18%左右是最经济的面包烘焙品质改良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安徽大田生产环境下软质小麦籽粒和终端产品品质表现,评价优质软麦品种的加工适用性,本研究选取该区当前推广种植的24个软质小麦品种,对其籽粒和面粉的主要品质性状及其制品南方馒头和曲奇饼干的品质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分析,并以美国软白麦近五年的主要品质性状平均值为理想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比较。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硬度、面粉色泽b*、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籽粒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较大,而容重、面粉L*值和吸水率变异系数较小。南方馒头品质性状中,白度差异最小,比容差异最大;曲奇饼干品质性状中,感官评分变异系数较大,饼干直径均值和变异系数都较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均符合弱筋标准(GB/T 17320-2013)的样品数为0。相关分析表明,容重、降落值、面粉L*、b*、白度与大部分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籽粒硬度与水SRC和乳酸SR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湿面筋含量和面粉a*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面粉a*值等7个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面粉b  相似文献   

12.
选取近年来国审以及省审的16份优质小麦品种,通过大田种植并根据其综合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合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结果表明,16份小麦品种虽然抽穗期相差较大,但成熟期相近。产量以扬麦系列的品种相对较高,镇麦系列的品种产量相对较低。其中实际产量超过550 kg/667 m2的有7个品种,分别为扬麦15、扬麦24、扬麦13、瑞华麦518、扬麦23、明麦133和扬麦28。依据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对16个参试品种进行分类,属于强筋的共有5个品种,分别是宁麦资126、农丰88、镇麦10号、镇麦12号和镇麦168;属于中强筋的共有4个品种,分别是扬麦13、瑞华麦518、国红3号和镇麦15;其余7个品种均为中筋小麦品种,分别是隆麦28、扬麦15、扬麦23、扬麦24、扬麦28、光明麦1311、明麦133。以上结果说明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优质麦生产应以强筋和中强筋品种为主。综合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适合江苏淮南地区生产的优质小麦品种为扬麦13和瑞华麦518。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稻麦套种与传统条播两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稻麦套种对优质中筋小麦扬麦10号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花后叶、茎鞘、颖壳、穗轴、籽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套种对不同类型小麦花后地上部各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他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与条播栽培方式相比,稻麦套种小麦花后地上部器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均较低,二者差异显著。在同一栽培方式下,弱筋小麦宁麦9号各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中筋小麦扬麦10号。套种方式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形成,此栽培方式下宁麦9号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但中筋小麦扬麦10号的部分品质指标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农用腐殖酸、生化腐殖酸、海藻酸钠寡糖、氨基酸、复合生物刺激素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这5种生物刺激素喷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种生物刺激素均可一定程度促进小麦旗叶的生长和提高SPAD值,以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效果最优,其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均显著增加,气孔限制值则显著下降。除氨基酸处理外,其他生物刺激素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也以海藻酸钠寡糖处理效果最佳,其穗顶部、中部和基部的籽粒重、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显著增加。5种生物刺激素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麦总淀粉含量,以生化腐殖酸处理效果最优;此外,生化腐殖酸、农用腐殖酸和海藻酸钠寡糖处理还可提高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支比。除农用腐殖酸外,其余生物刺激素处理的蛋白质、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均显著下降。综合而言,5种生物刺激素中,以海藻酸钠寡糖对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果较好,但对品质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192-203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genotype, environment and 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o wheat grain quality facilitates the selection for quality in breeding programs. Stability of grai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in the baking industry. We assessed 24 winter wheat genotypes with different grain hardness in multienvironment trials at four locations and two levels of fertilization in each location. Grain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hardness, protein and starch content, and wet gluten content, Zeleny sedimentation value, alveograph parameter (W) and hectoliter weight. All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on whole grains using the near infrared transmittance technique. Differences between hard and soft genotypes appeared to be significant, apart from grain hardness, for protein content, Zeleny test and alveograph parameter. Genotype was found to 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ly on grain hardness; for protein content, wet gluten and Zeleny sedimentation value environment prevailed the influence of genotype, and for starch content, alveograph W parameter and hectoliter weight both sources of variation had similar importance. 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as of smaller size relative to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all the studied quality parameters. Stable genotypes predominate the breeding lines studied. Response of unstable genotypes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as nonlinear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长江中游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的响应,选用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鄂麦596和弱筋品种扬麦13为供试材料,设置0、60、180和360 kg·hm-2共4个施氮水平,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小麦品种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下郑麦9023、鄂麦596和扬麦13的籽粒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34.8%~152.0%、30.8%~160.5%和34.6%~137.3%,穗粒数增加是施氮增产的主要原因。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小麦开花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施氮也显著提高了三个品种的籽粒氮素积累量,但显著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品种间比较,鄂麦596的平均产量比郑麦9023和扬麦13分别高14.0%和21.8%,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穗粒数、千粒重以及干物质积累量;鄂麦596的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其余两个品种,但花后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回收率较低。这说明,施氮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耐热性好的小麦种质材料,通过开花期至成熟期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环境,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了新疆近30年来审定的春小麦品种的相对耐热性,并分析了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长相比,高温胁迫条件下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的千粒重、籽粒宽度的变化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籽粒长度变化不显著(P>0.05),不同品种间耐热性存在很大差异。综合三年千粒重热感指数(HSI)分析,耐热性相对较好的品种有17个,连续三年HSI<1的品种有11个,其中新春37号、新春2号、新春38号在高温胁迫条下千粒重变化较小,产量较稳定,为强耐热品种;对高温敏感品种有26个,连续三年HSI≥1的品种有13个,其中新春13号、新春18号、新春33号耐热性相对较弱。高温胁迫影响小麦籽粒的品质,其中13.95%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6.98%的品种湿面筋含量降低,其他品种高温胁迫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较自然生长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高产耐渍品种选用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扬麦25、扬麦24、宁麦13和宁麦9号为材料,分析了孕穗期连续10 d渍水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其结构和不同土层(0~100 cm)根系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正常水分)相比,渍水处理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降幅12%~31%,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减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相比其他品种,渍水后扬麦25产量降幅小,产量构成较协调,受渍水影响轻。渍水处理显著减少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其中对下层根系的影响大于上层根系;渍水也显著降低乳熟期倒三叶面积、倒二叶和倒三叶净光合速率,明显抑制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和花后光合物质积累。在对照条件下,扬麦25的根系干重在开花期与其他品种相近,成熟期的0~20和80~100 cm土层根系干重则较高;在渍水条件下,扬麦25能在花后维持较高的上层根系生物量,成熟期的0~60 cm土层根干重占总根干重比例较高。不同水分处理下,扬麦25均具有面积大的旗叶且高的净光合速率,花后维持较久的上三叶绿色面积和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因此,小麦花后根系生物量保持稳定(尤其是表层根系),绿叶面积较大且衰减慢(尤其是旗叶),有助于增强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积累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和单穗高产稳产,这可作为高产耐渍品种的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有机和常规栽培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差异,进而筛选适宜有机栽培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以北方春麦区主栽的10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品质-产量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有机与常规栽培模式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品质指标、容重、出粉率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常规栽培相比,有机栽培下10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依次降低了15.1%、42.9%、12.5%和21.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分别降低了32.9%、44.0%、52.9%、8.2%和1.0%;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面团延展性和最大抗延阻力分别降低了11.5%、36.2%、40.3%、1.0%、20.5%和10.2%。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1个品质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1.17%,其中贡献较大的指标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拉伸面积、出粉率、最大抗延阻力。根据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和产量聚类,在两种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