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温22-24℃下和90 cm×60 cm×30 cm的水族箱中,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体重12.2±0.7 g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schrenkii♀)幼鱼对富氯、氯胺T、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福尔马林、盐酸土霉素、氯化钠等7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的敏感度。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对药物的...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2-24℃下和90 cm×60 cm×30 cm的水族箱中,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体重12.2±0.7 g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schrenkii♀)幼鱼对富氯、氯胺T、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福尔马林、盐酸土霉素、氯化钠等7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的敏感度。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对药物的敏感度依次为富氯〉氯胺T〉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福尔马林〉盐酸土霉素〉氯化钠,安全浓度依次为0.21 mg/L、2.59 mg/L、3.88mg/L、6.35 mg/L、9.86 mg/L、143.45 mg/L、2396.03 mg/L;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福尔马林和氯化钠是杂交鲟幼鱼较好的消毒药物;杂交鲟对富氯和盐酸土霉素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其药浴浓度低于常规养殖鱼类;氯胺T的毒性与水体pH值密切相关,药浴鲟鱼时须注意水环境的酸碱度。  相似文献   

3.
杂交鲟稚鱼对几种药物敏感性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鲟 (Husohuso♀×Acipenserruthenus♂ )进行几种药物 (高锰酸钾、硫酸酮、甲醛 )的敏感性试验 ,结果表明 :杂交鲟对三种药物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硫酸酮、高锰酸钾、甲醛 ;安全浓度分别为 :硫酸酮 0 0 1 2 7ppm ,高锰酸钾 0 0 71 0ppm ,甲醛1 1 9750ppm。  相似文献   

4.
四种常用消毒药物对杂交鲟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利用鲟鱼资源,并在本国养殖优良鲟鱼品种或杂交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史氏鲟作为我国常用杂交鲟繁殖品种,已大规模高密度应用于生产培育。在杂交鲟幼鱼培育阶段,为防止病害的发生,水体消毒类药物的用药种类逐渐增多。本试验以国内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5.
水流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大,且在90min内趋流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实过过程中0.3 m/s和0.5 m/s两组摆尾频率都高于0.1 m/s和静水组,但在各个时段内,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杂交鲟幼鱼的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0.1 m/s流速下以逆流前进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6.3%;0.3 m/s流速下以逆流静止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8.1%;0.5 m/s流速下以逆流后退为主,约占时间比例80.7%。在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杂交鲟幼鱼的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呈线性相关。但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且此两种状态下其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随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0.26±2.37)g。在水温(17.5±0.5)℃条件下,设置0.50、1.00、2.00、4.00和8.00 mg/L的间甲酚浓度梯度,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第20天时,胃中淀粉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第40天时2种酶活性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均呈"升高-降低"变化。(2)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肠中淀粉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时呈"升高-降低"变化,在第40天时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低浓度间甲酚暴露对杂交鲟幼鱼肠和胃中消化酶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胃中胃蛋白酶和肠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盐度胁迫对杂交鲟生理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幼鱼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分别在0、5、10、15和20这5种盐度条件下分析了胁迫后1、6、12、24、48、96 h杂交鲟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肝脏抗氧化酶和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盐度10、15、20试验组的杂交鲟分别在96、12、1 h内全部死亡,盐度5试验组及对照组杂交鲟没有死亡。盐度5试验组在盐度胁迫后,鳃部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迅速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在12 h达到峰值,碱性磷酸酶活力缓慢上升(P0.05),溶菌酶活力除48 h达峰值(P0.05)外,其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盐度10试验组溶菌酶活力在胁迫后6 h显著上升,碱性磷酸酶活力在胁迫24 h时达到峰值,之后在48 h急剧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活力除12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盐度5试验组。盐度15试验组在胁迫后6 h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急剧下降。各试验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在胁迫12 h达到最低值,盐度10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盐度5试验组;各试验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在胁迫1 h降至最低值(P0.05),而后升高,在12 h时达到峰值,再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饲料中有效磷的需要量,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了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37%(对照组)、0.65%、0.96%、1.22%和1.48%的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2尾鱼,饲喂初重(10.06±0.39)g杂交鲟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有效磷水平对实验鱼的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有效磷水平饲料对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0.96%、1.22%和1.48%组全鱼粗灰分、磷含量和脊椎粗灰分、磷含量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3)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4)分别利用折线模型拟合分析实验鱼的增重率、全鱼磷含量和脊椎磷含量与饲料有效磷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有效磷需要量分别为0.93%、1.02%和0.95%。综上所述,建议杂交鲟幼鱼饲料中有效磷添加水平为0.93%~1.02%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史氏鲟与杂交鲟幼鱼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水条件下,对人工饲料驯化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60d饲养,杂交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5g增至1200g,最大个体重1800g,体长420cm;史氏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3g增至682g,最大个体重1200g,体长310cm;本文还就体长与体重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并测得杂交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杂=4417G04482(r=09604),史氏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史=59402G03757(r=09847)。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7.5±0.5)℃和盐酸恩诺沙星质量浓度1.56、6.25、25.00 mg/L和100.00 mg/L下,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方法研究了盐酸恩诺沙星对体质量(10.26±2.37)g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盐酸恩诺沙星对杂交鲟幼鱼96h半致死质量浓度100.00mg/L,属于低毒。各试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均显著影响杂交鲟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变化,即先诱导后抑制,但3种抗氧化酶活性被诱导的程度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低质量浓度组(1.56、6.25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高质量浓度组(25.00、100.00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表明高质量浓度下鱼体首先出现氧化应激反应,盐酸恩诺沙星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质量浓度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流场扰动对鱼类游泳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单、双圆柱(平行)扰动条件下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和耗氧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单、双圆柱扰动条件下,杂交鲟幼鱼Ucrit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1%和40.41%。游泳过程中,耗氧率和速度呈线性关系,单、双圆柱扰动条件下,速度系数b值显著小于对照组,上溯运动中能量利用效率较高。圆柱设置形成的流场环境有利于提高杂交鲟幼鱼游泳能力和游泳效率。湍动能为1.960×10-4~46.92×10-4 m^2/s^2时,杂交鲟幼鱼游泳效率较高,上溯所需的能耗减少。  相似文献   

12.
杂交鲟幼鱼气泡病特征及防治措施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川  吴艳  姚令  龙志才 《河北渔业》2009,(12):34-35
在杂交鲟幼鱼流水养殖过程中,气泡病发病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对气泡病患病鱼症状、养殖设施及天气状况的观察,探讨气泡病的发病原因,致死机理,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流水养殖杂交鲟气泡病防治提供参考,减少损失,提高养殖效率。  相似文献   

13.
西伯利亚杂交鲟是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的杂交品种.已有研究表明,西伯利亚杂交鲟较亲本有着耐低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及肉质更鲜美等特点,受到广大养殖户的追捧.近年来,西伯利亚杂交鲟的养殖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幼鱼期作为西伯利亚杂交鲟生活的关键阶段,养殖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成鱼的生长性能.因此,本文结合井冈山地区生产实际,从场...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鲟稚幼鱼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俄罗斯鲟 (Acipenserguldenstadti)又称俄国鲟 ,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黑海以及与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 ,在鲟鱼类中具有较高的养殖开发前景。它属偏冷水鱼 ,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15~ 2 3℃ ,生长速度较快 ,在亚速海 ,1龄鱼体长可达 2 9 4cm ,体重 10 0g ;2龄鱼体长可达 4 6 2cm ,体重 2kg ;3龄鱼体长达5 5 6cm ,体重 4kg(王玉堂 ,1999)。国内大连瓦房店养殖俄罗斯鲟当年个体达 12 0g(郭益民等 ,1998)。1999年 ,我们引进俄罗斯鲟鱼进行驯养试验 ,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长、体重进行了定期观测 ,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17.5±0.5)℃下,将平均体长(12.35±0.94)cm、体质量(10.26±2.37)g的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 baeri♂)幼鱼养殖在50 L水箱中,水中间甲酚浓度为0.00 mg/L(对照组)、0.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和8.00 mg/L,每个浓度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暴露10 d、20 d、30 d和40 d后测定杂交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研究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的氧化胁迫作用。结果显示,同一时间下,肝脏中SOD和CAT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呈"上升-下降"趋势;同一浓度下,0.50 mg/L和1.00 mg/L组肝脏中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下降"变化,2.00 mg/L、4.00 mg/L和8.00 mg/L组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0.50 mg/L组中肝CAT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上升变化,1.00 mg/L、2.00 mg/L呈"上升-下降"变化,4.00 mg/L和8.00 mg/L组鱼极显著下降(P0.01)。实验鱼肝脏中MDA含量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时间下低浓度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中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S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浓度与暴露时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35d的试验周期内,研究了不同盐度(2、4、6、8)对杂交鳢(斑鳢♀×乌鳢♂)幼鱼生长及血液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溶菌酶(LZM)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杂交鳢增重率分别为67.81%、68.26%、71.14%、32.96%和14.26%,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93.3%。盐度2、4组增重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盐度6、8组增重率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血液红细胞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和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而白细胞数量先急剧上升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盐度6组达到最高。血液中溶菌酶浓度随着盐度变化出现波动,盐度6组达到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盐度8组溶菌酶浓度有所回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溶菌酶浓度变化趋势相似,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当盐度升至6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至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步升高,盐度8组达到最高,且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刘明生  李川 《河北渔业》2012,(3):28-31,61
为了解杂交鲟幼鱼患烂鳃病、气泡病并大量死亡的原因及病理变化状况。采用波恩氏液固定,HE染色等方法,对自然发生的杂交鲟烂鳃病和气泡病病鱼的鳃、肠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发现:患烂鳃病的幼鱼鳃小叶上皮细胞增生、邻近鳃小叶粘连、上皮细胞脱落、鳃血管破裂、血细胞渗出等;患气泡病的幼鱼胃肠大量充气,膨胀致使胃肠壁变薄,变光滑,黏膜层萎缩、断裂,只剩黏膜下层,并且胃肠膨胀挤压肝胰脏使得胃肠和肝胰脏均有严重的充血现象,严重者肠道和肝胰脏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8.
鳡鱼Elopichthysbambusa(Richardson ) ,隶属鲤科,雅罗鱼亚科,又名竿鱼、横鱼。在自然条件下生活在湖泊、江河等天然水体的中上层,是大型水体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生长速度快、适温范围广、经济价值高等特点。随着人工繁殖的成功和池塘养殖试验、推广,实现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可能,而病原体的寄生和感染也必将呈增加趋势,因此鱼病防治和防病药物选择将成为下一步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鲢鱼对几种水产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探索该品种鱼种阶段的最佳用药途径和使用剂量,为鳃鱼的规模养殖和鱼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鲟科鱼类工厂化生产的生物学技术,确定商品鲟科鱼类的生产前途,有必要查明在生产条件下各类鲟科杂种适宜刺激的界限。本工作研究了各类杂种幼鱼对急剧的温度落层、盐度和水中氧含量的强刺激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盐度波动对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证实了川盐度的波动刺激鱼类生长可能性的设想。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文献甚少。CrporaHOB(1962)指出,用10%的NaCl或Na_2SO_4溶液定期浸泡俄国鲟幼鱼,共生长加速,且对食物中氮的吸收增加,摄食量略有下降。将Leiostomus Zanthurus 幼鱼定期从淡水移至咸水(或者相反),共气体代谢水平下降(Moser,1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