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管多大,不管在哪,我对家乡的感情一直都在,因为那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成长痕迹.有我美好的儿时回忆,而在这记忆中最难以抹去的场景就是油茶林.假如有一天我失忆了,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具体是哪,但我的脑海里可能会隐约浮现一片油茶林,因为那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1979年,奈曼旗昂乃乡的教师白静波已年满61岁,他告别自己工作几十年的学校时,领导和同事们语重心长地说:“您为了教育下一代,呕心沥血多半生,该回家度个幸福的晚年了。”但是,白老师退休后没有过舒适的日子,而是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奋斗不止……我要出这个头白静波回家以后,看见自己的家乡西道力钦村山坡光秃秃,农田沙化,流沙快要把整个村子吞没  相似文献   

3.
赵德武,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家住施甸县由旺镇常村办事处田心社。曾当了7年汽车兵的他,复员回乡后,与家人筹资购买了一辆大卡车,跑起了私营运输。不久,他便盖了房子,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小家庭,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可他致富不忘穷乡亲,看看外地,比比家乡,家乡还很贫困落后。赵德武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家乡面貌。通过调查和咨询,他终于找到了答案:靠山吃山,做好“山”字文章,才是家乡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赵德武毅然卖掉大卡车,放弃发财的机会,挑起了承包护林的重担,自愿献身绿色事业。赵德武承包管护了施甸县…  相似文献   

4.
紫荆花     
三月。紫荆花开了,我惊喜、兴奋……遥想十五年前,一个春风拂面的日子,我与紫荆花相识在校园的花圃里,一位资深的树木学老师指着花圃中一株高约2米,遍身绽着紫红色花蕾的小树,对他的众生介绍道:“这是紫荆,因它枝条长满了紫红色花蕾,又名满条红。”“紫荆”,从此走进了我的记忆。然而,在我的家乡,紫荆可是从未见过的。山中长大的我,从小就认识了山樱花、山茶花、杜鹃花,以及众多不知名的花木。而对易栽培、易繁殖、不择土壤生长的紫荆,倒是闻所未闻,不能不说有几分缺憾。可走进校园,到处可见紫荆树。尤其紫荆花开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刘万平 《中国林业》2011,(24):22-23
有一个人,他是如此平凡,平凡得犹如大海里的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个平凡的人将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奉献给了家乡的“绿色事业”,引领着勤劳务实的“林业人”,为乡人崛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相似文献   

6.
乔登云,这位65岁的老汉,是察右前旗白海子乡乔家村的农民。他伴随着绿色事业度过了三十几个春秋,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家乡的土地上写下了一首首绿色诗篇,为绿化家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乔登云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在乔家村播下了第一片绿色。几十年来,他共为集体造林600多亩,曾5  相似文献   

7.
光棍树     
陈强 《新疆林业》2005,(3):45-45
沙拉依丁36岁了,还是个光棍汉。村里真有操心的人。那天依麻木大叔赶着毛驴车就出村了,太阳偏西的时候,他又赶着驴车回来了。别管咋着,他回来的时候,车上坐了个女人,远远望去那女头上顶着块白纱巾,穿着件大红色的布拉几,那块纱巾被风一吹,露出个好看的脸。走近了,村里人一说:行,挺俊的。有这么个女人进村,咱这磨托呼村以后的日子怕是要红火了。  相似文献   

8.
在人生的旅程上,日月风霜在他身上刻下了55个年轮,而扎根临湘林业事业已整30个春秋。悠悠30载,他把心血和汗水全部倾注在临湘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从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几十年来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求索取,只图奉献,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这就是现任临湘市林业局副局长愉良宏同志。他1964年于湖南林学院经济林系毕业后,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以发展家乡林业为己任,立志要让临湘无山不绿,有水皆情。他刚步出大学校门,正逢杉木林基地建设初期。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带领一班人爬山头,穿村子,钻荆棘…  相似文献   

9.
在湘东,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湘江,因一代伟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饱醮三湘儿女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奋斗史。如今,她流淌的音符,伴随着新时代的节拍,又在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土生土长在湘江边的文合明,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他将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林场,赢得了人民的敬佩和赞誉。当他走出山沟来到长沙,以“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的身份参加全省造林绿化表彰动员电视电话会议时,我们不由得为之惊讶:年近“花甲”的他,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  相似文献   

10.
家乡的“风水林”黄辛在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地,有个百余户人家的村落。小寨依山傍水,环境十分幽雅。一排排错落别致的吊脚楼,一缕缕青瓦房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映衬出侗家山乡的古朴风韵。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人们就为这里取了个很动听的名字:上湘。在湖南的版图上...  相似文献   

11.
眼镜先生     
眼镜先生周明荣在我的家乡,乡亲们尊敬地称教书的老师为“先生”。我七岁那年的一个秋天下午,队里的社员们敲锣打鼓迎来了几个立志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城市知青,在他们中间,有一个脸色苍白、比我们高不了多少的矮个子,我们几个小伙伴议论的焦点是他为...  相似文献   

12.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清水河县杨家夭乡的群众对离休老干部赵二的评价。几年来,他一心一意看护着家乡的树林,默默地为家乡奉献着余热。赵二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为了革命和建设在杨家天乡工作了几十个春秋。1972年,由于健康原因,他办理了离休手续。离休之后,他没有坐享清福。先在扬家夭生产队当了九年“牲畜饲养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赵看着村里一坡坡、一片片长起来的树木,打心  相似文献   

1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著名的诗句有时并不成立。试想,真正在庐山工作的庐山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吗?哪一座山上有多少个沟沟坎坎,哪一条小路能通向山头,整个林区有多少个物种,哪一个树种……他们都了如指掌啊!作为林场人,一个在林场战斗了近20年,从派阳山林场办公室秘书到主任,从副书记到书记,一步步脚踏实地走上领导岗位的林场人,李继昌说得上是最了解林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政研”、“经营管理”、“调研报告”,他把自己历年来的作品结成一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的每篇都是他…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边陲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人们记住了一位二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绿色事业的人,家乡人民的心中牢牢地记着她的名字一陈瑞芳。1987年9月,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治沙专业的陈瑞芳,怀着绿化家乡、建设家乡的一腔热情,毅然回到了达茂旗。期间,她下乡到达茂旗大苏吉乡基层林业工作站工作,一干就是十个春秋。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的话林业厅治沙办主任吐尔逊·托乎提节假日返乡期间,亲眼目睹了家乡农村的巨大变化,回忆起自己当年走出时的情景,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他召集130多名家族成员,用自己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教育亲人们:新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暴恐势力是祸乱新疆的最大危害,一定要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向暴恐分子宣战。他的这一做法,在当地引起了  相似文献   

16.
铁面无私的绿色保护神栾维敬巍巍兴安岭阿里河的莽莽林海,哪一道溪流、哪一片绿叶不浸透着地迎险奋战的功绩?有人说他有张铁面孔。对违反原则的事毫不留情,有人说他精明能干,对工作有颗火热的心;还有人说他风雨不误,昼夜趴在草丛里、雪地上守护着大森林。不错,隋振...  相似文献   

17.
被聘请到某机关办公楼做门卫的刘土养,原是临棱县会仙乡的农氏。大家看他上了年纪,加之做事老道,总是尊称他为刘师傅成刘伯伯。别看这老头腰背有点驻,从头到脚一副乡下打扮,但他的日子却过得很有几分先洒。刘老头的工作比较单调,每天都在重复着四件事:搞卫生,烧开水,分报纸,看大门。然而他却运用从几十年生活中学会的“统筹法”,把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可以同时进行等安排得要妥贴贴,井井有条,从未出现半点差错。每当别人称赞他能平时,他总要扯开嗓子,将他当年在大队当支书的那段最风光的经历来个借题发挥。讲到激动处,他…  相似文献   

18.
……他虽然生在小山沟里,却是干大事业的人;他心中描绘的蓝图,会使你大吃一惊。——摘自采访日记 1976年,17岁的范登文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吃粮靠救济的家乡——兴和县大同夭公社滑家窑村。家乡是可爱的,只是由于“大锅饭”使他变得遍地杂草丛生,满山尽是乱石。小范心里想:如何能够让家乡富起来呢?他面对这荒凉的景象,陷入了种种遐想……小范对家乡的潜力了如指掌,他晓得这里荒山的黑土层有两米多深,握起一把土就能攥出“油”来。如果在这肥沃的山坡上栽上树,用不了几年,家乡就会肥得流油。然而,那时候“左”的绳索还束缚着人们的手  相似文献   

19.
祁阳县龚家坪镇萝卜塘村,是该县最北端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山区小村。6年前,陈爱国毅然放弃深圳特区舒适优越的生活,回到家乡从事林业开发,创办了永州市首家私营林场,共开发山地面积466.7公顷,在播绿青山的同时,也实现了他回报家乡的夙愿。今年48岁的陈爱国,中等身材,萝卜塘村土生土长。为了生计,高中毕业后,陈爱国加入了南下打工潮队伍。经过10多年的拼搏,他在深圳建立了自己温暖的家,有了深圳常住户口的“绿卡”,成了令人羡慕的深圳“白领阶层”,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1995年,陈爱国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家乡。当看到家乡…  相似文献   

20.
<正>在鄂尔多斯市草原生态建设战线上,活跃着一位老兵,他为家乡草原生态事业默默奉献了33个春秋。在他的带领下,鄂托克旗草原生态建设成果显著,多次受到国家、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表扬和奖励。他就是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农业技术推广员,鄂尔多斯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阿拉腾布拉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