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相对树高随相对胸径的增大呈上升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不同林分相对树高曲线差异不明显。基于相对树高变化规律,利用标准地胸径和树高的调查数据,建立了湿地松人工林相对树高曲线方程。研究表明,应用相对树高曲线方程配合二元材积表确定林分蓄积量,既减少了野外测绘树高曲线的工作量,又达到了较高的测定精度,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人工林相对树高曲线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标准地调查数据 ,建立马尾松人工林相对树高曲线模型 ,结合二元材积表测算标准地蓄积量。误差分析表明 :应用相对树高曲线模型测定林分蓄积量 ,精度高于一元材积表 ,可达到接近用二元材积表的测算水平 ,且不增加野外调查工作量 ,在实践上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相对树高曲线模型─—一元表法的成本二元表法的效率林分蓄积量估计领域的重大突破——由林业部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研命】的“相对树高曲线模型”(以下简称模型)是一种应用于调查总体、林分、样地蓄积量估计的高效新方法。利用该模型只需准确估计林分(样地)平均直径和...  相似文献   

4.
闽东地区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地材料,以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因变量,林分平均高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多个方程,经分析对比选择合适的方程作为编制木荷人工林标准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有约束条件的改进单纯形法建立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三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木荷人工林标准表。可为森林资源清查确定木荷人工林的蓄积量和疏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伐倒木资料建立适合木荷干形变化规律的可变参数削度方程,配合威布尔分布函数、相对树高曲线模型、去皮胸径模型等辅助因子模型编制了木荷林分出材率表,为森林经理调查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因素析因设计,以4年生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进行8个除草与不同梯度施肥的综合处理,结果表明:在一定施肥量范围内,除草与不除草两种措施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大,木荷胸径、冠幅、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单株地上生物量、林分地上生物量均增大;同一施肥量处理下,除草相比于不除草的木荷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增大。对木荷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生长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6、处理7、处理1、处理4、处理5、处理8。从投入成本角度考虑,处理2是除草与施肥的最优组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木荷生长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林分径阶蓄积量与材种出材量测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林分径阶蓄积量与材种出材量的估测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应用相对树高曲线法测定林分径阶蓄积量,应用一致性削度方程法计算径阶单木材种出材率;相对树高曲线法与一致性削度方程法是基于胸径和树高两个测树因子的二元立木材积测定系统,通过建立较完善的数学模型改进计算方法,提高估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编制林分形高表估测林分蓄积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利用建立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的样地数据资料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资料计算林分形高,编制林分形高表估测林分蓄积量的方法,通过林分形高模型自检和实践检验,表明编制现实林分形高表是非常必要的,且编表方法是可行的,认为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连续清查中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编制林分出材率表的原理和方法,应用直径分布模型、相对树高曲线模型和削度方程,编制了福建柏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满足蓄积量调查的精度要求,利用广西276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标准地资料,选用理查德函数变型的固定参数式和可变参数式建立杉木林分相对树高曲线模型,综合考虑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MS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相对误差(MRE)、平均百分比误差(MPE)和预估精度(P)等指标,选择表现较好的模型。结果表明,最佳的杉木林分相对树高曲线模型为理查德函数变型固定参数式模型。将利用模型估算的林分蓄积量与利用二元材积表估算的林分蓄积量形成成对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法对二者均值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二者无显著差异,精度达到99.46%。利用理查德函数变型固定参数式模型建立的杉木相对树高曲线方程预估精度高,可在广西区内应用,整体区域模型函数为■,中心产区模型函数为■,一般产区模型函数为■。  相似文献   

11.
树高曲线是描述林分结构的一条重要曲线。江西大岗山地区是杉木分布的中心产区。研究构建该地区的树高曲线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林分蓄积量估计精度。本研究以该地区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6个常用的树高曲线模型,分析树高与胸径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Weibull模型模拟该地区的杉木树高曲线精度最高,可为估计该地区的杉木树高服务。  相似文献   

12.
苏州光福木荷林林分特征及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对苏州光福自然保护区木荷林的林分特征、直径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种群在林分乔木层中占绝对优势,并处于旺盛生长期.以Weibull分布拟合光福自然保护区木荷林乔木树种直径,发现Weibull分布均可以较好地描述光福木荷林主要乔木树种分布;偏度为偏左,峰度值为正.林分蓄积量67.211~246.088m3/hm2,其中木荷平均胸径6.473~11.480 cm,平均树高6.35~13.53m,蓄积量32.517~205.598 m3/hm2,占全林蓄积量的31.17%~99.87%.  相似文献   

13.
间伐对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长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0年营造2005年间伐的杉木木荷混交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间伐能促进混交林分中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分别比未间伐林分提高7.7%、8.2%、23.6%,影响达显著水平;木荷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未间伐林分提高13.1%和35.8%,影响也达显著水平,但对木荷树高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间伐对混交林中杉木与木荷单位面积蓄积量及林分总蓄积量影响不显著,说明通过间伐不能显著提高林地最终生产力,但能提高材种规格。  相似文献   

14.
选择巨尾桉、马尾松、木荷分别与杉木进行混交造林,以杉木纯林作对照,对造林4年后的生长数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巨尾桉混交中杉木的树高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巨尾桉的生长和蓄积量也显著高于其他混交树种,林分总蓄积量显著大于其他模式,可见,巨尾桉对杉木的树高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林分蓄积量和林地生长率。  相似文献   

15.
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但应优先选择Ⅰ、Ⅱ级立地的中下坡造林较好。木荷适宜营造混交林,纯林生长缓慢,难以培育大径级用材林。人工林经营应严格控制经营密度,适时间伐,20年生后木荷经营密度不宜大于975株.hm-2。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木荷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随混交比例的增大而下降,树种组成以4荷6杉较为合理。在同一立地营造的荷杉混交林的蓄积量和土壤肥力均大于木荷纯林。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不同立地、不同林龄的木荷林分标准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2参数和3参数的非线性模型对木荷的树高估算模型进行拟合、比较分析,选择较优树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Schumacher(1939)的2参数的树高曲线模型:H=1.3+a×exp(-b/D)和Curtis(1967)的3参数的树高曲线模型:H=1.3+exp(a+b×D~c)的拟合精度最高,且2个模型的拟合精度差异不明显,若采用传统非线性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对比研究木荷树高曲线,可选择2个参数的Schumacher(1939)模型拟合即可。  相似文献   

17.
利用秃杉人工林标准地调查数据,以理查德为基本方程,采用哑变量的方法,引入立地质量因子,构建以立地质量为哑变量的秃杉人工林树高曲线模型,并将其与二元材积表相结合,测算标准地蓄积量。经交叉建模检验,建立的树高曲线模型,其估算精度接近二元材积表的估计水平。所构建的树高曲线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野外调查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中国的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杉木人工林分为3个地位等级,分别地位等级和年龄用IssosJ等人提出的求解Weibal分布3参数的方法,拟合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同时建立林分特征因子预测模型、林分株数预测和树高生长模型等,最终输出林分各径阶树高、株数、蓄积量和出材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思茅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演化规律,在云南万掌山林场8、11和15 a生思茅松人工林45块样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林分直径、树高和蓄积量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思茅松幼、中龄林分平均直径以上的林木株数占林分株数48.5%~52.5%,平均直径以下的占47.5%~51.5%,林分直径包含的径级株数序列特征,是以林分平均直径为中心的概率对称分布,林分中各径阶立木株数的变化反映了林分直径结构状态;被压木树高、直径生长较小,占立木株数的10.4%~14.2%,蓄积量占林分蓄积的3.2%~4.8%,林分蓄积量的69.2%~72.0%产生于平均直径以上的林木中。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林分生长趋势和科学制定林分密度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并在间伐后的林窗、林隙下套种阔叶树种木荷。对试验地杉木和木荷生长情况进行4 a的持续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了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上述生长指标也不断增大。试验还表明,随着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内套种的木荷植株胸径、树高、冠幅呈上升趋势,同时间伐后3a内各处理植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套种时相关指标均有增加。试验说明合理抚育间伐和林下套种,有利于保留杉木和林下套种木荷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