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称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的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  相似文献   

2.
过婉珍 《农业考古》2006,(5):90-91,97
记得那年大旱,临安青山湖淹没区泥山湾大片肥沃土地均成了一大片旱地,这块土地成了各地农民自由种植的菜园地,种萝卜养猪,且谁种谁收。可大部分年份是没有收成的,因为不等萝卜长大,水就重新淹没了,种的萝卜刚好成了喂养鱼的好饲料。就这样,每年种,每年淹,基本上10年有9年都没收成。可那年大旱将近三个月,却意外地有了收成。一大早,父亲叫我跟着他去拔萝卜,我们带着干粮、拉着板车就赶路,我家离泥山湾淹没区足有30多里的路,要走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泥山湾萝卜地。我们到时,村里很多人早就到了。一到目的地,就开始拔萝卜,到中午时已拔了满满的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4.
茶馆和戏园     
茶馆和戏园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局李祥林茶、戏连姻在中国文化史上由来已久,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茶馆与戏园多有缘份。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回忆半个世纪前的剧场时即云:“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如当时京城最古老的戏...  相似文献   

5.
李政道和茶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季政道教授,1943年在浙江大学读书时,学校里的条件实在太差,物理实验室设在破庙里,教室和宿舍都在会馆里,连个看书的地方都没有。李政道白天只好到茶馆里去,泡一杯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能在那里看上一整天书。一年以后他转到昆明...  相似文献   

6.
茶楼话旧     
茶楼话旧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往事如烟。在这过眼烟云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茶馆。按我的年龄,我没有机会做"老茶客",偶然进去喝壶茶,已是解放后面目改观的"茶馆"了,与我儿时记忆已很不一样了。提到那时的茶馆实际上是和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在父亲...  相似文献   

7.
闲话茶楼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寻常百姓家中的火塘边,古驿道、马帮歇脚的箐沟旁,清澈的山壑消泉畔,无不萦绕着茶的醇香。  相似文献   

8.
夏日周末,暮色四合;正是万家灯火时。酷热难耐,都市依旧充满了喧嚣与躁动,何处能觅得一方净土?我与当年的两位战友,相聚在北京五福茶艺馆。关于茶,念了小学掌握的有:中国是产茶、饮茶大国;唐代出了位“茶神”叫陆羽;茶叶乃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等等。后来的生涯中,断断续续积累了些与菜有关的轶事趣闻。大文豪苏东坡曾涌过“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也是这位老先生,用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奚落了惠他的和尚。这个典故说明,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的习惯。主客之间的关系、宾容身份是否显贵,都能在茶事…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和佘儿岗茶馆江苏人民出版社凯亚二十年代末叶,南京市郊靠近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佘儿岗村上,破天荒地开了一爿茶馆,那是专给穷苦的庄稼人开的。每天傍晚,只要那只大喇叭式的留声机一响,岗前岗后嗜茶的老汉们,便三三两两坐进茶馆喝茶聊天。有时甚至连泥腿泥脚也...  相似文献   

10.
陆羽茶楼记     
二十一世纪初年春 ,国泰民安 ,万象更新。逢盛世 ,吾友君子杉 ,积数年之功 ,耗三月之时 ,兴建陆羽茶楼 ,此弘扬民族文化之举也。陆羽 ,唐代复州竟陵人 ,幼时被弃 ,智积和尚收养为徒。长成 ,离寺庙 ,游四方 ,遍访天下名山奇川 ,品尽五岳香茗甘泉 ,撰茶经三卷十篇 ,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 ,天下益知饮茶矣。始谓茶圣、茶祖。羽生不凡 ,终不为官 ,乃传奇千古垂范青史之人。君子杉 ,仰念羽之旷世逸才卓绝贡献 ,泣涕羽之坎坷经历磨难人生 ,建此茶楼 ,置羽雕像、茶经於内 ,以是纪念矣。何为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发乎于神农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俄罗斯的苹果主要靠进口。俄罗斯巨大的苹果消费市场,为中国的苹果出口带来无限商机。从近10年来的统计来看,中国苹果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为15%左右。对俄罗斯苹果市场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增强我国苹果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相似文献   

12.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6,(2):147-147
陆和村茶馆位于芜湖市赭山南麓,紧靠安徽师范大学右侧,在芜湖市颇具知名度的“九华广场”东侧,而离它一箭之遥的,便是佛教名寺——“广济寺”。九华广场、广济寺、我省高等师范学府——安徽师范大学,连同秀丽的赭山氤氲成一种文化气息。陆和村茶馆是一个经营场所,是一个商号,但  相似文献   

13.
再谈茶馆和茶艺馆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茶馆、茶艺馆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产物,均带有中华民族的烙印,最近时期,各地茶馆和城市里茶艺馆的兴起,不妨说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人们在生活亟欲现代化的变化过程中,一度丢失的传统正重新被重视和找回。民俗、传统有顽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后,许多日本人来华游历,其中一些爱茶人士,将茶馆作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他们亲入茶馆,在品茶的同时,还认真考察茶馆的风格、氛围,甚至茶馆的收费情况。部分人还对茶馆中的商业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归日后,他们记录了自己的见闻,为我们研究晚清茶馆和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社会彩票的出现,让许多人揣起了富翁梦。彩票被视为他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若将众多彩民集于一处,让他们共商投"彩"经验,对于社会不仅是一件好事,也能给自己带来可观的收入。  相似文献   

16.
旧上海茶楼甲天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上海茶楼生意兴隆异常。据不完全统计,宣统元年(1909)上海有茶楼64家,到民国八年(1919)达164家。再往后,大大小小的茶馆达数百家之多,仅城隍庙(今豫园)一处,即有大小茶楼几十家。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十里洋场”畸形繁荣的产物之一。真可谓“上海茶楼甲天下”。然而,“上海茶楼甲天下”,主要倒不仅仅是因为其茶楼多(成都有茶馆700余家),而在于它是“十里洋场”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上半期在洋风熏染下的旧上海的社会百态。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上海的茶馆就不象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棋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2004,(2):230-230
(本刊讯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评选结果揭晓 ,浙江省温州市清和茶馆名列其中。据悉 ,浙江省仅此一家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清和茶馆位于温州市柳市镇柳青路。走进清和茶馆 ,阵阵丝竹 ,幽幽兰馨 ,清清茶香 ,每一个角落无不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茶馆汇集着全国名家书画和珍藏品 ,“清和画廊”与“清和书屋”向茶客展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清和茶馆还不定期举办一些茶文化讲座及茶艺培训活动 ,由于富有特色 ,吸引了各地同行前来取经。清和茶馆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地处边疆首府的乌鲁木齐悄然兴起了十几家风格各异的茶楼,在盛行已久的众多舞厅、卡拉OK厅、宾馆、饭店中一枝独秀,成为边城人民文化娱乐消费又一新景观。众多的茶楼中,诸如红茶坊、东方茶园、一阳茶房、茶酒文化园等都各具特色。各家茶楼的主人匠心独具,纷纷推出形式各异、风格不同的饮茶及品茶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处僻静、幽雅的休闲场所,填补了乌鲁木齐市乃至我区无茶楼、无高雅文化消费场所又一新空白。提及茶,人们或许并不陌生,因为家家户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位置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友山 《农业考古》2000,(4):143-144
武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中游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武汉自古就是商家宝地。到了明末清初,汉口出现了“北货南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繁荣景象。随着商业的日趋频繁,来往客商逐日增多,作为商人进行交易、行人旅客休憩聊天的茶馆也愈来愈多。武汉茶馆迄始于何时,由于史书鲜有记载,难以考究。清朝文仕范锴在论及此问题时,亦仅“后湖之有茶肆,相传自湖心亭始”(文见《汉口丛谈》)作罢。倒是明末清初,茶事繁荣旺盛,茶馆生意兴隆,史官文人记载的茶馆景状渐渐多起来…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让世界变小、让精英荟萃、内容丰富多彩,犹如一个流动的专业图书馆,丰富了生活、充实了大脑、助农业人施展才华,时时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加油助力,成为吴桥农业人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