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人畜共患病通过各种途径频频突袭人类,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对各国经济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注意。反思人畜共患病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减少其发病率,以至于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该类疾病。为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本文作者提出了要树立“人病兽防”的思想,这是科学预防人畜共患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饲养宠物要预防人畜共患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宠物逐渐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成为生活的伙伴 ,甚至将其以家庭成员相待。有相当一部分人与家养宠物过多接触 ,甚至与人吃住不分 ,这就为“人畜共患病”的孳生和蔓延提供了合适的温床 ,极大地增加了疾病传染的可能性。1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资料表明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人畜共患病 2 0 0多种 ,我国已发现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1 5 0多种 ,其中包括爱滋病、鼠疫、血吸虫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疟疾、蛔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脚癣、流感、鹦鹉热、猫咬病等危害严重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际生物安全治理形势面临新格局、新变化,农业生物安全面临着多维度、全方位的挑战,当前农业生物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然要求我国在人兽共患病防治领域借鉴国际经验,统筹推进人畜共患病的系统防控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本文结合我国人畜共患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新发展阶段,通过系统比较分析欧盟及美国的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建设经验,围绕“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总要求,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国际政策分析及国内政策建议总结。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中国动物保健》2012,(4):I0001-I0001
“人畜共患病”属于传统的提法,是指人类与其饲养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但人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恶程度上甚于前者。因此,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虽然“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医学界已不再使用,但在畜牧兽医行业,是指人类与畜禽之间的共患疾病,所以仍多沿用旧称“人畜共患病”。  相似文献   

5.
健全的兽医防控体系和完善的兽防制度,是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组织保障。是畜牧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实现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人畜共患病是由同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据统计,能引起动物和人发病的病原体有200多种,在动物传染病中70%是人畜共患病,新发的人类疾病中也有70%是人畜共患病。较为重要的有炭疽、布鲁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Z.型脑炎、链球菌病、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弓形虫病、猪囊虫病、旋毛虫病、禽流感等。国外的人畜共患病还有亨德拉病、尼帕病、裂谷热等,  相似文献   

7.
对人畜共患病发病特点、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畜共患病频繁的发生,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危害。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呈地方流行的寄生虫病和狂犬病传统型的人畜共患病以呈现出流行趋势特点。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旅游业的兴盛、全球经济贸易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是主要发病原因;坚持以防为主、人病畜防开展人畜共患病现状调查;开展重要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监测;推动畜禽养殖方式改进,提升畜禽生产的生物安全水平;普及科学饲养管理知识,推广良好饲养规范以及大型集约养殖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隔离人、畜、禽的居住环境,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环境卫生的治理,是切实可行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畜共患病与宠物饲养(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人畜共患病200多种。我国已发现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150多种,其中包括结核病、疟疾、蛔虫病、钩体病、脚癣、流感、吸血虫病、弓形虫病及以前发现的英国疯牛病等疾病。人畜共患病是那些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从公共卫生的观点看,人畜共患病大多数由动物传染给人类,我们要引起注意。所以宠爱你的小宠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身边正在给我们敲响的警钟,那就是动物传染病约半数以上可传染给人。据研究人员统计表明,在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可传染的疾病里,其中大约半数以上可传染给人…  相似文献   

9.
正动物防疫及检验检疫工作和动物防检监督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的工作,因此国家对动物防疫及检验检疫和防疫监督工作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受病死畜禽的影响。但动物防疫、检验检疫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不仅工作环境脏,而且因为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患有人畜共患病的畜禽,增加了感染人畜共患病的概率,所以动物防疫、检验检疫和防检监督工作也是风险比较高的工作。尽管这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内江市紧密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和“人病兽防、关口前移”要求,科学防范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风险,切实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1动物防疫工作现状1.1防疫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防疫责任体系,出台《内江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度》,强化属地管理和主体责任落实。  相似文献   

11.
New Strategies to Prevent Mastit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ovine mastitis remains as the disease causing the bigges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dairy industry, despite the intensiv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t herd level carried out for decades. Antibiotics are widely used to combat mastitis, but focus should be shifted from treatment to more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prevention. The bacteriological aetiology of mastitis has changed from contagious to environmental pathogens, which has reduced the efficacy of the traditional mastitis control strategies.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epidemiology, immunology, diagnos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mastitis has been made. The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offer good possibilitie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virulence aspects of bacteria, which may help in building‐up specific mastitis control strategies for dairy herds. Studies on the host respons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atic cell count and susceptibility to mastitis offer tools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dairy cows. Bio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for mastitis prevention are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but many problems are associated, e.g. with vaccination of dairy cows against mastitis. Different methods of immunomodul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mastitis have shown promise in experimental trials, but the evidence is not yet enough to support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mproving nutrition, housing and environment of dairy cattle are still crucial in the prevention of mastitis, especially during the most susceptible period after parturition. New milk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robotic milking may provide better possibility for proper milking and improved udder health. Mastitis control should be part of the herd health programme in the dairy herds. In this paper, results from recent research and proposals for new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 field of mastitis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武深秋 《广东饲料》2002,11(5):37-37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根据实践经验对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提出如下防治措施。1猪的营养需求要满足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饲喂日粮中营养失调,搭配不当,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和维生素。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2猪的组群要合理从外地购进大批苗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一圈饲养,如有因运输中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3饲养密度要…  相似文献   

13.
如何防止沙门氏菌污染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泰 《广东饲料》2003,12(1):22-23
沙门氏菌污染饲料时有发生。为防止沙门氏菌污染饲料,可采用包括日粮处理、监测原料和成品以及监控饲料加工中的各个参数等措施。大多数报导的动物食物中毒例中,是由血清型非白痢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海德堡变种引起的。1989年,英国和威尔士发病30000例,死亡61例。北美发病45000例,但死亡率较低。美国每年由沙门氏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亿美元。沙门氏菌在温度高于10℃、pH6~7.5范围内繁殖最快。在商品饲料生产条件下,饲料不可能作冷藏处理,但添加各种有机酸(甲…  相似文献   

14.
1988年4~9月,在江苏省江宁县水牛巴贝斯虫病流行区,对775头2周岁以上的水牛应用国产咪唑苯脲进行了预防试验,其中415头水牛按2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咪唑苯脲二盐酸盐溶液作为试验组,360头不进行预防注射作为对照组。结果,在4个月内,试验组有3头发病,发病率为0.72%;对照组有36头发病,发病率为1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百分率差异极其显著(P<0.01),证明国产咪唑苯脲对水牛巴贝斯虫病有较好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1概述笔者所居的陇川县位于祖国西南部滇西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1 376~1 649毫米,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8月。在此时期全县辖区内每年因洪涝泥石流现象,在不同地区都有洪涝灾害发生,每次涝灾过后,伴随而至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动物疫病流行,特别是2007年本地遭受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学和病因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为细菌流行病学和毒力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因而对于建立特异性的奶牛乳腺炎控制策略有很大的帮助。用生物技术方法预防奶牛乳腺炎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预防奶牛乳腺炎的疫苗等问题,但不同的免疫调节方法在预防奶牛乳腺炎上已显示出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布病在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呈现不同程度的暴发和流行情况,分别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源头上切断病畜感染密切接触人群,加强个人防护、遏制流通环节病原感染职业人员,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科研人员自身安全三方面阐述了如何预防职业性布氏菌病。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牛,其特征为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疱。此病传播速度极强、范围广,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严格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浅析镇巴县防治蚕病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镇巴县养蚕条件落后,蚕病防治环节薄弱,采用传统防病措施不能很好控制蚕病发生的现状,提出了防治技术要求,并对蚕病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洪学 《广东饲料》2009,18(10):45-46
秋冬季气温不稳定,仔猪最易患仔猪红痢、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出生后不久,其肠道中就有大量的大肠细菌存在,在正常情况下.此菌不引起发病,只有在仔猪受寒着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引起这三种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