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小麦自身耐湿功能的技术途径研究──Ⅰ.生长调节物质增强小麦耐湿性的效应王建平,王高武,周秋萍,孙永泉,吴维中(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吴县215155)国内外学者对小麦的渍水危害从作物生理、生态、耕作栽培、土壤理化、气象及品种耐湿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2.
小麦耐湿性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壮苗具有较强的耐湿能力,表现在孕穗期受溃后,叶绿素含量下降慢,叶片水分亏缺低,对根系特别是深层根的抑制轻,湿害指数低,因而可减轻湿害时的产量损失,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单株成穗数,增加每穗小穗数并减少退化数均有利于穗粒重的增加并提高小麦自身的耐湿能力,壮苗剂拌(浸)种,可提高小麦在逆境条件下的出苗率,减轻烂耕烂种的影响,促进幼苗生长,特别是根的生长,提高根的质量,从而达到根深叶茂和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的耐湿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耐湿亲本和3个不耐湿农艺亲本,按双因素交叉式遗传设计(NCⅡ),配制12个组合,以孕穗期湿害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绿色叶片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性状。结果表明:过湿处理后的绿叶片数在组合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表明不同亲本在受渍后的耐湿程度是显著不同的。其绿叶片数的一般配合力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耐湿组亲本中农家品种水里占的一般配合力最好,Pato最差;组合间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也达显著水平,以西风/鄂麦6号的特殊配合力最高,Pato/鄂麦6号最低,初步认为耐湿性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耐湿亲本在株高、主穗粒数和千粒重上的一般配合力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准,而农艺亲本除株高外,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差异不显著。特殊配合力仅在千粒重上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农艺性状的遗传中,以加性效应为主。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及方差,评价了耐湿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湿害后小麦生理变化与品种耐湿性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选用 12个小麦品种 (系 )为材料 ,研究了湿害对小麦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以及小麦耐湿性与其自身某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湿害使植株的根系活力下降 ,旗叶丙二醛含量增加 ,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相对含水量下降 ,对植株体内有机物的含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使得单株粒数及千粒重下降 ,最终导致单株产量下降 ;孕穗期小麦的旗叶保水力、次生根游离氨基酸含量、次生根淀粉含量、成熟期主穗穗重占单株产量的百分比与小麦的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 ,孕穗期旗叶丙二醛含量、旗叶相对含水量、叶部游离氨基酸含量等指标与小麦的耐湿性呈显著相关。这些性状可作为耐湿育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马卡小麦耐湿性的RAPD标记及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一个耐湿的马卡小麦(Triticum macha Dek.et Men,普通小麦的变种)种质(编号49)和不耐湿的小麦宁麦3号为亲本,用一粒传法构建成由115个F6代重组自交系组成的遗传群体。对亲本及其重组自交系的耐湿性鉴定表明,群体的耐湿性接近主峰分布。选择极端耐湿和不耐湿的重组自交系组成两个池,利用164个RAPD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引物S1249在亲本和池间均检测出多态性。群体分析表明,该多态性位点与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它所解释的耐湿性表型变异为13.9%。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初步确定,与马卡小麦耐湿性相关的这个位点定位在5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小麦不同品种耐湿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及其预测   总被引:84,自引:7,他引:84  
 把小麦各生理指标的耐湿系数作为衡量小麦单项耐湿能力大小的指标 ,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单项耐湿系数综合成几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 ,再利用隶属函数求出每一品种耐湿性的综合评价值后 ,便可较准确地评价各品种的耐湿性。同时利用耐湿性的综合评价值与单项指标间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可以预测其它小麦品种耐湿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马卡小麦的强耐湿性创造新的耐湿种质曹阳蔡士宾方先文朱伟(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近10年来,南方冬麦区在小麦耐湿性鉴定中筛选出一批耐湿品种资源,但缺乏强耐湿种质。异源六倍体带壳种之一的马卡小麦的耐湿性状,为我们展开了利用其耐湿...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湿性研究:Ⅰ.小麦湿害的临界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研究,初步从各种小麦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出既能对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又可以调节小麦各项生理指标的调节剂,以达到小麦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进行化学调控,是夺取小麦优质高产的一条有效措施.下面介绍几种生长调节剂及其在小麦上的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资料,对提高小麦耐盐性的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麦耐盐育种、栽培研究者和盐碱地区植麦群众在选择品种和栽培技术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浸小麦种子的试验结果表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可促进市场芽和根系生长,提高幼苗生长势和生理功能。其中可使发芽势增加0~2.3个百分点,发芽指数增加1.63%~13.41%,活力指数增加1.41%~47.35%,单株鲜重增加3.12%~30.57%,根长增加1.10%~44.28%。综合各生长调节剂的效果,以云大1203000倍液、维他灵800倍液和利丰收900倍液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小麦相关近缘种以及不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运用各类分子技术对小麦相关功能基因进行定位、克隆和应用,对于改良小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逆境胁迫一直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从小麦中鉴别和定位了多种与抗逆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对与小麦抗病、抗旱、耐盐及耐高温相关的功能基因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新的展望,为进一步进行抗逆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麦光合提高途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提高小麦产量主要靠提高小麦的收获指数而不是通过增加生物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收获指数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增加生物量来提高小麦产量。光合能力和效率是光合能力提高的瓶颈,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在其他因素不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光合能够增加作物产量。由于在整个生长季节和作物冠层都存在碳同化,所以光合速率的小量增加会造成生物量的大幅增长。本文综述了提高小麦光合途径的一些研究现状,以期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塔城盆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季节性水土供求不平衡,土壤质地结构较差,土壤肥力低,栽培水平较低,化肥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等,提出技术途径和措施,为提高小麦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六十年代起,国内对小麦湿害逐步开展了以设置田间排水工程为主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并对地区性的湿害特点从水文、气象、土壤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工作.近十年来,在总结推广群众麦田开沟防湿经验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区小麦湿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土壤理化特性与温害形成的关系;圩区地下水位的消长、控制以及各级沟系配套的排水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主要着眼于分析环境和改造环境.但从作物学上揭露湿害的过程;探讨排水措施的增产实质以及品种耐湿性的遗传改良等方面,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品种方面,近年曾从筛选鉴定入手开展工作(薄元嘉等,1979),但有关小麦湿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镉(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和Cd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水培法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脱落酸(ABA)、乙烯(ETH)、褪黑素(MLT)、24-表油菜素内酯(24-EBL)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光合特性及Cd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显著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降低小麦各部位Cd含量,改善根系形态,促进光合速率。植株Cd含量与根系吸Cd能力存在普遍的显著正相关(r=0.66**),根系形态指标分别与干物质积累、根系吸Cd能力存在普遍的正相关(r=0.59*~0.69*)和负相关(r=-0.51*~-0.67**),表明Cd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对小麦幼苗根系形态的改善、促进干物质积累、加强生物稀释效应、抑制根系吸Cd能力,进而降低植株体内Cd含量。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显著抑制根尖/分叉比,且IAA、ABA、MLT处理根系吸收Cd能力与根尖/分叉比相关系数达到0.97  相似文献   

19.
小麦育种工作40年回顾Ⅰ.育种目标与育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如何根据生态、生产、市场、种质资源的变化调整小麦育种目标和育种途径,进行了总结回顾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麦1619和小偃15幼苗为供试材料,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镉(Cd)胁迫对幼苗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和Cd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2个小麦的苗高、最大根长、根干鲜重比值和叶干鲜重比值随着Cd浓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茎干鲜重比值、叶片脯氨酸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根、茎和叶中Cd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大显著性增加。相同胁迫强度下,Cd在小麦植株中的分布表现为根茎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