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传文  魏开锟 《木材工业》2005,19(1):23-24,26
对以兰考泡桐旋切单板和脲醛树脂胶为原料制造单板层积材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为130 ℃,热压时间为1.4 min/mm板厚,双面涂胶量为380 g/m2,泡桐木单板层积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良好,各项性能指标均可达到室内用材要求.  相似文献   

2.
杨木单板条层积材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杨木为原料,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杨木单板条宽度、厚度与施胶量三个工艺参数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回归方程井进行了优化处理,认为较佳的工艺参数是:单板条宽度b=10mm,单板条厚度d=1.5mm,施胶量R=13%。  相似文献   

3.
杨木单板条层积材热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林  张勤丽 《木材工业》1994,8(2):13-16,4
本项研究以杨木单板条为原料,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单板条层积材(PSL)的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热压压力及板材密度与板材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优化处理,得出最佳热压参数:温度T=145℃,时间f=20min(板厚15mm),板材密度D=0.60g/cm ̄3,压力P=6.76MPa。  相似文献   

4.
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并对国内单板层积材的发展前景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主要利用碎单板压制阻燃杨木单板条层积材,研究了P-N阻燃剂与酚醛树脂胶相容性及合适的热压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P-N阻燃剂pH值调至10~11,阻燃剂用量为15%时,阻燃剂与胶粘剂相容性较好,随着阻燃剂用量增大,试件氧指数不断增大,内结合强度逐渐降低。较优的热压工艺为热压温度190℃,热压时间90 s/mm。  相似文献   

6.
朱照纲  郭飚 《林业科技》2001,26(3):45-45
单板层积材 ( Larminated Veneer Lum-ber,简称 LVL)是由多层单板顺纹胶合而成的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结构用材。 L VL的研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随后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并得到迅速发展。据报道 ,1 993年全世界的消费量达到 80 0万 m3,预计 2 0 0 2年将达到 2 40 0万 m3。我国对 L VL的研究始于 1 985年 ,尤其是在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 1 996~ 2 0 0 0年实施的中日合作课题“落叶松单板层积材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中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达到了工业生产实用化水平 ,产品性能达到了日本农林省告示 1 494号“…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国内外的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量规模、产品应用、市场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我国单板层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阐述了我国现有的单板层积材生产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的质量比较低、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指出了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相关学科需要进一步加强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应用市场开拓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酚醛树脂处理单板层积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智慧 《国外林业》1993,23(3):43-45
  相似文献   

9.
冷压制造结构用单板层积材时,单位压力、加压时间、陈放时间、涂胶量和胶种是影响其强度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各因素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试验表明,理想的冷压工艺条件为:单位压力 0.98 MPa、加压时间 7 h、陈放时间 40 min、涂胶量 180g/m2(单面)。  相似文献   

10.
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制备工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浸渍酚醛树脂的杨木单板和竹帘为原料制备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 探讨制造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木复合材料的MOE及MOR均达到或超过了日本JAS标准的相关规定,尺寸稳定性良好; 单板厚度、树脂浓度、压缩率对MOE和MOR有显著影响;组坏方式对MOR影响显著;而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作用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根据泡桐木材特点,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施胶量、热压温度、压力、时间对泡桐胶合板性能的影响,得出了较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2.
泡桐单板染色因素对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酸性大红染料对木材进行染色试验,以染液组成的染色工艺为试验因素,用正交方法对木材色差和上染率进行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Nal是使泡桐单板染色差增加的第一作用因素,最佳浓度是1.5%。处理温度是第二作用因素。50℃的温度对色差和上染率都是有利的。表面活性剂是第三作用因素,最佳浓度是0.1%。最佳染色时间4h,作用因素居第四位。乙酸最佳作用浓度2%,是第五作用因素。染料浓度变化对色差没有造  相似文献   

13.
泡桐是中国本土树种,并且也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对于木材资源的供给、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泡桐系统地位及种间系统发育关系较为复杂,尚不明确,其野生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以前研究所得结果参差不齐且仍存在一定的争议,需采用更加有效的分类方法对泡桐属植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 8种泡桐的 1a生枝条韧皮部的过氧化氢酶 (CAT )、a -淀粉酶 (a -AMYZ)、乙醇脱氢酶 (ADH)、苹果酸脱氢酶 (MDH)等四种酶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进行同工酶酶谱分析 ,并讨论了泡桐属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泡桐木材仿红木染色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家具贴面用单板进行染色试验,通过正交方法就木材染色主要因素NaCl、乙酸、染料浓度等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染色单板色差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泡桐单板仿红木色最佳染色工艺参数是NaCl浓度1.5%、染料浓度0.5%、乙酸浓度2%、渗透剂浓度0.1%、染色温度90℃和染色时间4h。  相似文献   

16.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泡桐种间杂交遗传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泡桐属内10个种的双列杂交材料,用遗传值评定亲本和杂交组合,分析遗传值的表现规律得知,亲本对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有较大影响。杂交育种中,母本的遗传作用大于父本;父母本的交互作用因性状而异,对树高影响最大,胸径其次,对枝下高和冠幅则没有影响。根据遗传值,可以评选出优良的亲本和杂种组合,取得一定的遗传改良效果,为泡桐杂交亲本的选配和杂种组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泡桐单板染色因素对上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泡桐单板染料上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试验材料为0.5mm漂白泡桐刨切单板,染料为酸性大红,结果表明,NaCl对上染率作用显著,随NaCl浓度增加,上染率明显增加,但超过1%时反而下降,染色温度对上染率影响极显著,随温度的升高,上染率增加,90℃时达到最大值;随染色时间的延长,上染率逐步增加,直到染料在木材中的扩散和吸附达到平衡,0.5mm泡桐单板在90℃染色3h,可达到要求的染色效果;染料浓度不同,上染率也不同,1%浓度的上染率最大;随着染液材积比的增加,染料吸附量也增加,适宜的染液材积比是15:1;乙酸对泡桐单板上染率有促进作用,最佳浓度1.5%。  相似文献   

19.
以8~11年生泡桐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了泡桐枝材、根材的生物量分配比及木纤维变化规律,研究泡桐枝材、根材用于制浆造纸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泡桐枝材、根材在整株生物量中所占分配比较高;泡桐枝材木纤维含量、纤维长度随枝龄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并逐渐接近于树干材;泡桐化学性质稳定,综纤维素含量高;用枝材、根材制得的纸浆理化性质符合国家标准,多数物理强度指标表现优异。泡桐废弃枝材、根材可作为造纸纤维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0.
lntroductionPuult,hwiaIOmentosaisoneofthethstestgrowingtreesandspreadsinmostprovincesofChina,butthesamecharacterindifferentareaisvarious.ThephysiologyandecoIogyofthetreehavebeenstudiedmostIy.However-thepaperonthegerminationstateandthereIationoftheseedsam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