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鱼水情歌     
5月26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燃烧了20多天的森林大火全线扑灭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喜讯不胫而走,象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黑龙江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壮林林场的职工群众,听说逼近家门的山林大火被内蒙古林区快速扑火队和内蒙古森警部队、解放军给打灭了,他们奔走相告,小小的山村沸腾起来了。老伐木工人耿守林望着烟云初散的天空,看到林场附近高山上的青松、白桦、山杨、红柳泛青吐翠,动情地说:“咱们这里的山林保住了,咱们的山村保住了”……妇女们凑到一起议论:“多亏内蒙古森警来得及时。”老太太神秘地说:“这森警部队真是灭火的神兵神将,他们一到,火就灭了!”  相似文献   

2.
武川县厂汉木台公社麻迷图大队有个刀拉忽洞村。到春暖花开时,站在远处一瞭,村子象裹在绿汪汪的云彩里。这是全公社植树最多的村子,也是全社植树最早的村子之一。说起刀拉忽洞的树,得先说说韩二邦。一九五六年,刀拉忽洞连片树叶也没有。这年春季,上级拨下一百来株杨树苗,号召人们栽树,因为当地没长过树,人们怕栽不活,都没动手。韩二邦说:“活了算,不活拉倒,就多滴几点汗!”他在一处沙滩上,把百十来株树苗都栽上了。后来,这些树都活了,老韩欢喜得象个孩子,见人就说:  相似文献   

3.
绿了虎头     
偃师县的虎头山,横卧在偃师县委大院后仅一公里处,总面积140公顷,海拔301米,解放后,虽屡经治理,但荒山依旧是县里有名的“和尚头”。 199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植树造林,绿化虎头山,有不少人说:“虎头山、石头多、栽树根本不会活”。还有的说:“我上小学带着红领巾时就上去植树,年年栽树不见树,现在又要上山栽树,怕是栽上活不了,活了保不住”。规划小组带着群众的议论,通过实地调查,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浇水保活,加强栽后管护的意见。县委根据规划小组论证意见,决心绿化虎头山。同时成立了以副县长魏西振为首的治理指挥部。1990年11月16日,县直机关干部职工6000多人进军虎头山,拉开了大会战序幕。  相似文献   

4.
森林的眼睛     
就在我们要下山的头一天中午,吃罢饭猎民们都休息了,同行的摄影记者小杨和小方对我说:这么些天了,咱们还没有在这大森林里留个影呢!错过这机会可要后悔的。他俩这么一说,我欣然同意到密林里拍几张照片作个留念。我们背了  相似文献   

5.
<正> 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是科学造林的重要环节。楸树何时植树造林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春栽宜晚,就象“椿栽骨朵柳栽芽”那样才易活:也有的主张秋季早栽,带叶栽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楸树造林季节试验,初步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6.
日前,笔者趁公休之余,来到了小西山,加入了登山族的行列。行间,耳边直听见的是一片“这里的空气真新鲜,使人真舒服,”“好空气,好环境”之赞叹之声,眼中看见的是人们个个脸上挂着的灿烂笑容。前一段因非典闹的那种沉重的气氛,顿时一扫而去。当时在场的我,所闻,所见,这景,这情,直令我感慨不已:想当初,若不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下、亲自率领下,我们数万名披满战争硝烟的先人们在这一片荒废的西山上栽满了树木;若不是咱们林业战线的职工们默默地奉献几十年,精心抚育、严格管护,冬春防火防盗、夏秋防虫防害,若不是咱们森林公安民警长年…  相似文献   

7.
一辆满载干菌的大货车,还没开出林区便被野牛寨木材检查站的值勤员老赵把车扣下。号称“鬼精灵”的驾驶员小马使出了浑身解数都不顶用,他只好乖乖地认“栽”了。小马正待调转车头将车开进检查站大院时,只见一个身材瘦削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推着单车正朝门外走。他忙迎上去搭话:“哥儿们!两年不见,您这模样可变多了。”说着就递上一支烟。那人接过烟淡然一笑:“肠胃不太好,所以……”“呀,那您就该住院好好看看啊,怎么还……”“谈何容易,常年工作繁忙,脱不开身啊。”他说着下意识地看了看表:“我得趁空去理个发,小弟,失陪了。”小马就说:“您…  相似文献   

8.
鸡奇事     
在我们云南,鸡人人皆知。它是山中美味,是野生菌中的珍品,也是市场上深受顾客喜爱的抢手货。今年夏季的一个早晨,我刚上班,就见王卫星莫名其妙地在我窗子外面转悠,我问她找什么?她说找鸡呀!听了她的话,我差点要笑掉大牙了:“鸡长在山上,咋会长在我们医院门口?”她说:“是啊!鸡就长在我们医院里,人家收费处那两个婆娘刚才就在医院门口的竹蓬下撬了一窝鸡。”我对鸡太熟悉了,不相信这是真的:“竹蓬底下长出来的那是狗屎,不是鸡!”她却说:“不信?你自己过去瞧瞧嘛!”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收费处一看,桌子上果真摆着十几朵活鲜鲜的草皮鸡,惊得我一下…  相似文献   

9.
1984年初春,呼市郊区后夭子村来了林业干部,动员大家承包荒山种树。不少人摇摇头说:咱后天子村祖祖辈辈就没栽活过树。再说这荒荒漫漫的秃山,凭村里几个人栽树,哪辈子能变绿?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郭白小却发了话:“包给我两千亩,三年栽完!”一打春,郭老汉带着两个儿子上山整地  相似文献   

10.
在美丽的塔本涛力盖草原上,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形成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遮挡着北来的风沙,护卫着林旁的草场,给茫茫草原增添了牧草嫩绿、牛羊肥壮的富饶景象。远道而来的人们看见这片树林,往往要问起:“栽树人是谁?”当地人会深有感慨地对你说:“光栽不护也难成林啊!特别是草原护林难  相似文献   

11.
大山的儿女     
这个故事还要从1983年说起。小兴安岭延伸在古城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北新村那座高耸的荒山,崎岖的谷地,不是黑土掩埋着石块,就是石块遮盖着黑土。在这样的荒山上开荒造林,全村百余户人家想都懒得想,现在乡里和村里决定把这座荒山包给农民做自留山。消息传出,人们象炸了锅一样议论开了,“这么大的荒山,栽那么多树,不成活,白费力气白花钱!”“谁敢保证将来政策不变?”平时少言寡语的姜秀哲沉不住气了,他租妻子朴日淑商量“咱家干吧!”。在姜秀哲、朴日淑带动下,村北30公顷  相似文献   

12.
<正> 梨树栽植时期,有春栽和秋栽。秋栽利于根系伤口的愈合,春栽根系伤口愈合时间短,易出现“假活”现象。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气侯、土壤及水分状况而采用相应的栽植时期。梨树的栽植时期在本地区很不一致,春栽与秋裁并存。春栽与秋栽的效果如何?我们对饶阳县官亭乡的4个村,1987年秋栽的1294亩(43316株),东曹芦村春栽的200余亩(9680余株)梨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婚燕尔。我们的第一个周末。天气好极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房前屋后,百花盛开。我深情地凝视着她,提议道:“上江滨公园吧。”“我不嘛”,羞涩中带着微笑。“不然就去逛大街,轧轧马路也好。”“我不嘛”,她又是摇摇头,一副淘气的模样。我想,也许她不愿到人多的场合。于是,我说:“那么,咱们就上郊外踏青去,那儿人少,  相似文献   

14.
泥蛙兄弟     
蛙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我却做了一件愧疚难忘,永远也对不起泥蛙的事。那年岳父60大寿,家里家外忙个不停,看岳父满脸的喜气,高兴极了。作为女婿的我想为他老人家分担一些活计,减轻活儿份额,便主动请缨:“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岳父说:“算了,你们年轻人就等着吃我的寿宴吧!”既然如此,我便走到一边去了。不久,岳父大呼我:“快来帮我剖泥蛙。”一说剖泥蛙,我想推辞:“我不知道怎么剖。”“没关系的,我来教你,保证你一学就会。”显然,这一回想躲也躲不了了。岳父麻利地揭开桶盖,手握一只大泥蛙,先是把泥蛙洗净,然后用拳头砸泥蛙的头,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至今许多人都热衷于植树,并留下了不少谚语与诗话。我国民间的“造林绿化谚语”源远流长。“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书斋无花不成宅,农家无树不成户”、“要想富,多种树”、“培植一亩林木园,胜种十亩禾粮田”。从中可以窥见我们的前辈对于绿化植树是多么的重视。造林绿化要讲科学,这方面的谚语有:“春栽树,夏管树,秋冬护理别马虎”、“栽树带老土,活棵就发粗”、“杨柳下沙滩,榆杏上半山”、“杨要稀,松要稠,泡桐地里卧群牛”、“槐栽骨朵柳栽棍,杨条入地就生根”等。…  相似文献   

16.
骆驼刺,刺棵子……人们给你起的名宁,没有一个是雅致、动听、讨人喜欢的。由于你的名字难听,满身是刺,相貌粗鄙,儿时的我就对你怀有一种偏见和讨厌感。记得,20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我们十几个顽童都揣着妈妈用艾蒿水煮熟的鸡蛋,相约爬上漠峰玩滚鸡蛋儿。人随蛋滚,如鱼跃海,痛快极了。“啊哟——我的屁股扎了刺。”同伴中的小巴特尔左手捂着屁股,右手揉着眼睛,哭了起來。“该死的东西,咱们拔掉它!”  相似文献   

17.
陇南市武都区是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但由于多年重茬连栽,导致土壤恶化,杂菌滋生,花椒栽而不活,活而不壮。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从调整土壤pH值入手,分析了花椒主要病虫害症状及生活史,施肥并管理并重,成活率达到93%,且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8.
我老爸年逾花甲,白丝缕缕,身体还算硬朗,从林场场长“宝座”上退下来闲在家,整日惴惴不安。我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忙惯了,一旦闲下来心里就不舒服,便向他透露出我们林场需要个门卫人员。老爸眉毛一扬,高兴而言:“让我去!”老妈眼珠子瞪得老大,吼道:“老发癫!人家退下来当什么顾问助理,你去看门口,我  相似文献   

19.
在多伦县耗来沟乡小耗来沟大队,有一片方圆40多亩的松树和杨树林地,枝叶茂盛,一派生机。主人的住房被这郁郁葱葱的树木环抱着,环境显得十分幽雅、美观,使人赞叹不已。你可知道?这片树林是一位残废人杨永刚营造的。杨永刚今年48岁,从小就失去了一只手。他常对人们说:“我虽然失去了一只手,但是我决不做社会的累赘”。老杨在“文革”时期就想栽点树,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栽不成,  相似文献   

20.
从塞罕坝回来,脑海中就再也挥不去那一片绿色的山川,言谈话语中,总是不自觉地围绕着“塞罕坝”这三个字。“塞罕坝是什么?”儿子问。“塞罕坝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我回答。“伟大?为什么?”“因为那里的人,是真正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真正走进塞罕坝,就不会真正懂得她。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年均无霜期仅72天。在这样百万亩地表条件和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的荒凉山地上,务林人全凭着双手在这里栽满了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