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甘薯品种苏渝76的高产生理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煮、烘烤用型甘薯新品种苏渝76为研究对象,以食、饲、工业加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渝303为对照,采用常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法,对苏渝76在江苏南京粘壤土条件下的高产生理与栽培技术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高产生理特性为栽后发根还苗快,结薯早,平均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在栽后50~90d期间明显快于对照品种苏渝303;高产栽培技术的肥料处理间的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块根干物率及商品薯块数差异极显著,其它性状差异不显著,茎叶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栽插密度对结薯总块数、商品薯块数及单块薯重的影响极显著,总薯块数、商品薯块数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肥料和密度对块根干物率具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对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苏薯11号'的高产生理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薯11号'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同化率,经济系数也高于对照品种‘苏渝303',薯块干物质积累在栽后90—120d明显高于对照品种,这是‘苏薯11号'获得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苏薯11号'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鲜薯产量、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和薯干产量肥料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不仅受氮、磷、钾的施用量影响,而且与氮、磷、钾配比有关,试验中以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1 5.5 kg/hm~2、75 kg/hm~2和225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5:1:3)时鲜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苏薯17号是从苏薯2号×南薯99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出的一个淀粉加工用甘薯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探明该品种的特性及高产栽培生理,采用多点鉴定的方法对苏薯17号的生产力进行了鉴定,通过不同生育期的挖根调查和不同的肥料处理研究了苏薯17号的高产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苏薯17号的平均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13.80%、22.80%和25.34%,薯块平均干物率33.2%,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为优良的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苏薯17号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12,与对照品种徐薯22相当,平均净同化率为5.45,比对照品种徐薯22高13.97%,苏薯17号块根干物质积累速率在生长后期显著高于徐薯22,生长60 d后的经济系数高于对照。由此表明苏薯17号为高净同化率型品种。栽培研究表明:鲜薯产量、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和薯干产量肥料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不仅受氮、磷、钾的施用量影响,而且与氮、磷、钾配比有关,本试验中以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12.5,75,225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5∶1∶3时鲜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食用型甘薯宁薯19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宁薯192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苏薯5号×苏薯4号的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的食用甘薯新品种,2003年和2004年先后通过了国家和江苏省的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鲜薯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根腐病,结薯早,属高产食用型甘薯品种,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5.
鲜食甘薯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普通生产田和林间生产田,从品种、栽植密度和施用钾肥3方面研究了鲜食甘薯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所用3个甘薯品种(宁薯192、宁紫1号和济薯18)的商品薯产量构成差异较大,宁薯192为薯重型,商品薯比例高;宁紫1号为薯数型,小薯数量多;济薯18为中间型,商品薯产量较高.在普通生产田,栽植密度1 hm2 48 000株、增施225 kg/hm2硫酸钾,可获得最高的商品薯产量.在已成大树的林间生产田,鲜食甘薯的商品薯产量非常低.  相似文献   

6.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 ,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9.
苏渝 76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合作从徐薯 18×苏薯 1号的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质高产食用、烘烤用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鲜薯产量高 ,适应性广 ,抗根腐病 ;栽后发根量多、结薯早 ,薯块较大 ;宜适当增加栽插密度 ,可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0.
甘薯新品种‘龙薯13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食用型甘薯品种‘龙薯13号’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密度、栽插期、不同苗段和施肥量4个因素对‘龙薯13号’产量的影响,以期获得高产的最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栽插期、不同苗段对甘薯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施肥量对甘薯产量有显著影响,适当提高密度(40 005~49 995株·hm-2)、提早栽插、采用茎蔓顶端苗和适当提高施用复合肥量(150~525kg·hm-2)都能提高甘薯的产量。在中等地力水平条件下,当栽插密度为49 995株·hm-2、7月18日栽插(生育期133d)、采用顶端苗、施用进口复合肥525kg·hm-2是最佳组合,能取得比其他组合更高的甘薯产量。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腐烂线虫不同群体同工酶表型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10个马铃薯腐烂线虫群体进行同工酶表型研究,同时在2个中抗甘薯茎线虫病品种(苏薯9号、宁薯9-9)上测定马铃薯腐烂线虫群体致病力、繁殖力、雌雄比(性比)、甘薯薯块鲜重损失量.结果表明:①10个群体苹果酸脱氢酶(MDH)酶谱分为2个酶型, 酶型Ⅰ的相对迁移率(Rf值)约为0.21、0.26;酶型Ⅱ的Rf值约为0.21、0.26、0.31,而酯酶染色不成形;②在P=0.05水平上,各群体间的致病力、繁殖力、性比差异显著,其中致病力最高的群体来自河北廊坊DeHB,对苏薯9号的致病力为75%;③在苏薯9号和宁薯9-9上,各线虫群体致病力与线虫繁殖力呈正相关;④偏相关分析显示,在苏薯9号上不同线虫群体繁殖力与性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13,而在宁薯9-9上不同群体繁殖力与性比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1,说明寄主品种的改变对线虫群体性别分化影响显著;⑤在抗甘薯茎线虫病和保鲜力方面,宁薯9-9分别比苏薯9号高33.48%和19.86%.  相似文献   

12.
“九五”以来 ,江苏的甘薯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仅在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上成果显著 ,还先后育成了苏薯 7号、苏薯 8号、苏渝 3 0 3等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 ,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 ,甘薯育种工作必须把“高产”转向“优质”,“兼用型”转向“专用型”、“多元化”,并以此为主攻目标 ,改善育种手段 ,尽快育成市场需求的甘薯新品种 ,促使甘薯育种尽快走向市场 ,逐步实行甘薯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商品化。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缺乏对甘薯前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甘薯生长前期氮磷钾缺素诊断积累资料。【方法】选取生长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甘薯品种,通过营养液砂培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CK, -N, -P, -K)和4次重复,薯苗移栽后在蒸馏水和1/2 Hogland营养液中分别预培养3 d和7 d,至3片新叶后开始处理,4周后甘薯出现明显缺素症状,取全株样研究氮磷钾缺乏条件下的生长性状、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分配和植株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氮磷钾缺乏可显著降低甘薯茎叶和总生物量(P<0.01),其中以缺氮影响最大,缺钾次之,缺磷影响最小。氮钾缺乏可显著降低根系生物量(P<0.05 或P<0.01),缺磷对根系生物量无影响(P>0.05)。氮磷缺乏可显著降低甘薯的冠根比(P<0.05 或P<0.01),缺钾对冠根比没有影响。(2)氮磷钾缺乏均可显著降低甘薯的单株分枝数、单株叶片数和单株叶面积(P<0.01),但以缺氮的影响最大,并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处理(P<0.01)。对主蔓长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缺氮可显著降低主蔓长度(P<0.01),磷钾缺乏对甘薯主蔓长度的影响与品种有关。磷钾缺乏条件下,匍匐株型品种苏薯11的主蔓长度显著降低(P<0.01),而半直立株型品种苏薯14的主蔓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3)甘薯第6—8功能叶片的SPAD值在氮钾缺乏时显著减少、磷缺乏时显著提高(P<0.01),净光合速率在氮磷钾缺乏时均可显著减少(P<0.01),气孔导度只在氮钾缺乏时显著减少(P<0.05)、不受缺磷影响(P>0.05),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不受氮磷钾缺乏影响(P>0.05)。(4)氮磷钾缺乏可显著减少植株各部位相应养分含量(P<0.01),并对其它养分吸收产生影响。缺氮可显著降低地上部分叶片、叶柄和茎蔓的钾含量(P<0.01),促进磷在根系中的积累(P<0.01)。缺磷可显著减少叶片(P<0.01)和叶柄(P<0.05)的氮素含量以及叶柄和茎蔓的钾含量(P<0.01),增加钾素在根系中的积累(P<0.05)。缺钾可显著减少叶柄的氮磷含量(P<0.01),促进叶片和根系对磷的吸收(P<0.01)。(5)根据本试验结果,正常生长的甘薯叶片含氮量为25.0—44.8 mg•kg-1(平均为(34.9±9.1)mg•kg-1),含磷量为2.7—6.3 mg•kg-1(平均为(4.2±1.3)mg•kg-1),含钾量为17.4—32.7 mg•kg-1(平均为(25.2±6.3)mg•kg-1),当叶片中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0.0、1.3和5.1 mg•kg-1时甘薯会出现明显的氮磷钾缺乏症状。【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甘薯氮磷钾营养的前期诊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基质、密度和施肥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中熟品种"泉云4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基质、密度和施肥因子的优化。结果表明:基质配比、种植密度及追肥次数对马铃薯原原种的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经济参数有极显著影响;基质配比A4(蛭石∶珍珠岩∶河沙为1∶1∶2)的马铃薯原原种叶绿素含量及叶面积指数较高,其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相关经济参数最优;种植密度B1(株行距0.05m×0.10m)有效增加原原种总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施肥次数C2(追肥2次·周-1)既可增加原原种产量,又能保证较高的商品薯率;基质配比、种植密度及追肥次数三因素之间有极显著性交互作用;本试验条件下,蛭石∶河沙为1∶1、株行距0.05m×0.10m时、追肥2次·周-1,原原种生产效益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5.
紫心甘薯高产优质栽培调控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紫心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条件,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施肥、生长调节剂、种植密度、收获期和薄膜覆盖5个因素对紫心甘薯产量以及花青素含量、烘干率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尿素150kg/hm^2和氯化钾150kg/hm^2,施用多效唑浓度900g/hm^2,栽后150d收获,密度控制在6.75万株/hm^2的畦沟盖膜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施氯化钾150kg/hm^2,用膨大素浓度165g/hm^2,栽后150d收获,种植密度5.25万株/hm^2和畦沟覆膜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花青素含量;在施尿素150kg/hm^2+过磷酸钙150kg/hm^2+氯化钾150kg/hm^2,多效唑浓度900g/hm^2,栽后150d收获,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和畦沟覆膜的条件下可使干率和淀粉含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赣薯3号是以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品种苏薯17为母本,采用集团放任授粉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淀粉型甘薯新品种,具有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含量高,抗黑斑病和根腐病等特点。介绍了赣薯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优质甘薯新品种福薯2号,本试验选用L9(34)正交表头设计,设置栽插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和氮肥施用方法四个处理,进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开展鲜薯保鲜、淀粉提取和黄心薯脯加工等技术研究,通过试验明确不同利用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每666.7m2的插植密度、施肥量以及生长期分别是:①优质食用类型插植3 100株、施氮量10 kg、钾17.5 kg,氮肥施用前多后少,生长期160 d;②淀粉加工类型插植3 000株、施氮量12.5 kg、钾17.5 kg,氮肥施用前少后多,生长期180 d;③薯脯加工类型插植4 000株、施氮量7.5 kg、钾17.5 kg,氮肥施用前后等量均施。  相似文献   

18.
高淀粉甘薯0409-17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磷、钾肥施用量对高淀粉甘薯品系0409-17产量和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47 325~53 820株/hm2、施过磷酸钙(含P2O512%)115.5~367.5 kg/hm2、施氯化钾(含K2O 60%)27~226.5 kg/hm2的栽培模式下,能充分发挥该品系高产和高淀粉的潜力,甘薯鲜薯产量超过22 536.15 kg/hm2、淀粉产量超过5 679.3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