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对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7,16(3):223-226
通过四个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的感×抗杂组合的F1,F2和回交BC1群体的成株抗性分析,明确了四个创新抗源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哈91R3-182,哈91R3-188,其抗性是由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的,F2抗感分离比例为7:9.哈91R3-301,哈91R3-310其成株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F,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这中份种质可作为东北地区抗SMV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2.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以9个不同来源的叶用甜和糖甜菜杂交,结果表明,胜叶用甜菜作母本,杂种F2生长习性遗传多数不符合3:1的分离比率;用糖甜菜作母本,杂种F2生长习性遗传符合3D:1的分离比率。  相似文献   

4.
新消息     
0249小麦对白粉病成株抗性的遗传──小麦对白粉病的成株抗性较过敏的上基因抗性更具有持久性.但很少了解这类抗性的遗传。为此,C.A.Griffey和M·K·Das利用4个冬小麦杂交试验研究了小麦成株期抗性的遗传.在田间自然感染白粉病条件下评价了亲本、F1、F2、F3。和反交群体的各自特性,并对Massey和Knox62小麦中控制成株抗性的基因数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涉及白粉病成株抗性的基因为2至3个。用标准化后的F3/F2回归分析法得出成株期抗性的估计系数为0.4-0.56…  相似文献   

5.
降低小麦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是赤霉病,它主要通过Fusariumgraminearum病菌在籽粒中产生毒素降低品质。已确定出不同的抗源材料,但多数品种抗性程度还不足。虽然南美和中国抗性种质已用于世界各国的育种项目中,但还不知道这些抗源控制的抗性基因是否有差异。本文目的是确定来自巴西和中国两个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数量,据知它们拥有中等至高抗性水平。在与CN079杂交组合中,巴西抗性品种Frontoma比中国品种宁7840更具抗赤霉性。亲本中6个可能的杂交组合衍生的F2~F7随机品系在两个接种日期研究了田间抗性表现。用3种方法对病害进行了比较评价。两个抗性亲本表现出各拥有2个一致的主效基因,而4个抗性基因都有差异。其抗性基因结合可产生更高的抗性水平。2个接种日期提供了相同的基因假设。根据方法间和基因假设相似性的基因型相关计算,3种病害评价方法必然地测定了病害在穗中传播的相同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了8个北美的条锈菌小种。在北美小麦不同条锈病鉴别寄主之间以及它们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并对亲本,F1,F2和一些回交子代的幼苗抗条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中国166,HeinesⅦ,Fielder,Lee,Riebese147/51和Moro分别含有Yr1,Yr2,Yr6,Yr7,Yr9和Yr10抗性基因;Lemhi,Tyee中的一个基因。HeinesⅦ,Moro,Druchamp,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食叶性害虫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祖东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9,18(4):300-305
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抗性的遗传表现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式,抗性表现为显性。F2群体与F2:3家系抗虫性分离相当明显,根据F2·3家系估计的主基因遗传率比根据F2群体估计的主基因遗传率要高,分别是65.38%和48.19%。对F2个体和F2·3家系的主要基因基因型分类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8.
用传统种质与云南野生种质远缘杂交,以“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3交技术模型、5级选育程序,就5个内容对传统的POJ、Co、ROC体系进行创新研究。一是将种质基础从ROC体系的1属4种11个原种品系扩大到3属6种24个原种品系,其中栽培原种品系与野生原种品系数的比例从8:3调整为12:12,实现种质遗传平衡;二是将育成品种内栽培原种与野生原种的染色体比例从7:1-9:1调整为2:1-3:1,实现细胞遗传平衡;三是用杂交复合法将传统种质的糖分及产量性状、野生种质的抗性及适应性状分别形成“性状复合遗传力”,产生杂合体杂种优势;四是用自交分离法将杂合体杂种优势中的优良性状连锁遗传及目的性状超亲变异分离出来;五是用回交重组法将分离出来的高产高糖与抗性及适应性性状基因优化重组,在分子水平上产生性状兼优的杂种优势。2001年  相似文献   

9.
以9个不同来源的叶用甜菜(B.ciclaL.)和糖甜菜杂交,结果表明,用叶用甜菜作母本,杂种F_2生长习性遗传多数不符合3:1的分离比率;用糖甜菜作母本,杂种F_2生长习性遗传符合3:1的分离比率。杂种后代含糖率,部分组合超双亲,部分组合低于亲本糖甜菜。优良C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产、质量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叶锈病在加拿大和美国广泛流行,有些品种比原来的抗性减弱。为了给硬粒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信息开展了叶锈抗性遗传的研究。就6个硬粒小麦品种的成株期对15个叶锈小种的抗性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的硬粒小麦品种(TriticumturgidumL.)有Lloyd,Medora,Pelissier,Quilafen,Stewart63和Wakooma,这些品种已被证明携带有苗期抗性基因。把每一个品种都与一个易感品系(RL6089)进行杂交和反杂,并于田间圃用15个生理小种鉴定4个F2群体和6个反杂交所产生的29或30个F2家系。鉴定结果与温室条件下苗期所鉴定同样材料的结果相比较。合并数据表明,具苗期抗性的每一个基因在田间条件下成株期也是有效的。BC1F2代的分离表明Lloyd携带1个显性基因,Pelissier具有1个隐性基因,它们仅仅在成株期有效。因此,所有的苗期抗性基因对硬粒小麦育种者来说都具有潜在价值。Lloyd和Pelisser所携带的额外成株抗性也应具有用的。  相似文献   

11.
已知小麦红种皮基因与耐收获前发芽有关。作者开发了提取红种皮基因控制的种皮色素方法。本研究中应用的小麦品种在化学分析前进行了红种皮基因分析。Norin66和Fukuwasekomugi的基因型鉴定为r_1、R_2、r_3;Norin10和Asakazekomugi鉴定为R_1、R_2、r_3;Kitamikomugi、Fukuhomugi和Norin61分别鉴定为R_1、r_2、R_3,r_1、R_2、R_3和R_1、R_2、R_3。12个品种(9个红种皮,3个白种皮)提取了种皮色素。碾磨种子且用乙烷、丙酮和乙醚清洗备好的麸皮以去掉类胡萝卜色素。脱素的麸皮与氢氧化钠一起加热(100℃)30min。将溶液的pH调到酸性条件以后用n-丁醇提取色素。以380纳米到550纳米区域测定了醇提取的吸光度。随着红种皮基因的增加吸光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豆抗孢囊线虫病新品种选育及遗传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豆10号(感病)为母本,Frankling(抗病)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5年挖根鉴定和移栽选选择,选育出在疫区比对照品种增产25%以上、高抗1号、3号上种品系各5个。遗传分析表明,在辽豆10遗传背景下,北京小黑豆对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是由1个显笥基因和2个隐性基因控制的。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辽宁有1号和3号两个生理小种,吉林有1号、3号和5号三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3.
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室选配的宁优1号(552A/FR-79),在1992和1993年2a宁夏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宁粳9号平均增产15.9%,并于1994年1月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现就宁优1号几年来的制种技术做一小结,为宁夏今后杂交水稻制种提供...  相似文献   

14.
对油菜无融合生殖材料AMR—1的农艺性状及无融合生殖特性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1)AMR—1的农艺性状与母本甘蓝型油菜S45相似,与父本蓝花子差异较大。(2)AMR—1(F6)9个株系平均不育株率为14.1%,最高26.1%;20株不育株平均座果率为17.1%,最高47.0%;无融合平均结籽率11.1%,最高达64.6%。(3)AMR—1(F7)7个株系平均不育株率为53.9%,最高达39.7%;无融合平均结籽率为24.1%,最高达59.3%。  相似文献   

15.
四种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安农S-1,衡农-1S,5460S及W6154S四种不同种质温敏核不育系与特青、湘早籼1号、Vary Lava 1312三种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并于1994,1995年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其F1,F2,F3及BC1代,观察其育性变化状况,以进一步探明各不育系的遗传构成以及不育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中的表达本质。结果表明安农S-1,衡农-1S的育性由核由核内隐性单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小麦蚜虫(Diuraphisnoxia)是大麦的一种灾害性害虫。最近在大麦生产中推广的品种STARS-9301B是一个最为突出的抗源材料,用它在温室内进行研究,目的是确定抗蚜性的基因控制。1992-1993年对Morex(一个易感麦蚜的啤酒大麦品种)和STARS—9301B进行杂交,并对亲本、F1、反交F1、F2回交群体以及231个F3株系进行了遗传分析。F2及回交群体的分离结果表明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而抗蚜的14个F3纯合株系和16个F3纯合中抗株系可以表明STANS—9301B的抗性是受两个基因控制的。对F2回交后代及双亲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性基因(Dnb2)对不完全显性基因(Dnb1)具有稳定性上位作用,这种形式的基因控制在育种当中每一轮进行抗性筛选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1991~1993年在Martonvasar的苗圃进行人工侵染试验,研究腥黑穗病对本地繁育的小麦品种和含有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品系(分别含Bt1~Bt10)的侵染,并于1993年用健康小麦幼苗和感染了腥黑穗病的幼苗在Martonvasar的人工气候室进行冻害试验。在试验期间,当地的病原种群对Bt9和Bt10基因无致病力,而对Bt7则致病力很强。含有抗病基因Bt4、Bt5、Bt6和Bt8的单基因品系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含Bt1、Bt2和Bt3的单基因品系只有中度的抗性。在本地的小麦品种中,只有三个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性(即“Martonvasari17”、“Martonvasari23”和“Fatima2”),其余的表现感病或严重感病。侵染腥黑穗病的植株比健康植株抗寒性严重降低,超过了品种的平均数。品种被腥黑穗病侵染的程度与冻害致死率成显著正相关(r=0.890),而含有不同抗性基因(Bt)的单基因品系在这方面则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豆抗感SCN基因的一个RAPD标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组合RNg(抗)× 7705(感)的P1、P2、F1、F2、BC1F1和BC1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对SCN1号小种的抗性由4对相互独立的主基因、包括一对显性基因和三对重叠的隐性基因决定。用 BSA法筛选在五个 BC1F2分离家系内具有多态性的 RAPD标记,发现 RAPD标记 OPA0191200在亲本间及 BC1F2分离群体内具有多态性,只能在感亲、 BC1F2家系 11和 43的感病单株中扩增出来,表明和这两个家系独有的感病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许育彬 Mack.  LA 《麦类作物》1997,17(1):3-5,14
一些含有1BL.1RS小黑麦易位的品种被认为耐A1毒害,但这种耐性基因位于1RS还是位于小麦染色体上尚不清楚,1988年至1992年间的ColumbiaMO用55中软红粒冬小麦遗传背景材料回交获得含有Kavkaz衍生的1BL.1RS和Amigo衍生的1AL.1RS易位的6个F4近等基因系,在液培条件下裂区设计法测定了1RS耐A1性的表达。所有小区采用含1mg/LAl的AlCl3进行处理,对照不含A  相似文献   

20.
比较研究了当年采自田间的褐飞虱种群与上一年虫源在室内越冬繁殖种群对不同抗虫品种的致害性差异。结果表明室内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对水稻苗期的致害性相同,均表现为明显的生物型2特性。高龄若虫对不同抗性品种TN1、IR26和ASD7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均以ASD7的最低。室内种群在3个品种上的若虫历期均比田间种群短2~3d,但同一种群在不同品种之间的若虫期存活率和历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