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市州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城镇化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且传统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平衡性加剧,对于其他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2.
资源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开发利用过程是一个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杂过程。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 AHP方法 )对甘肃省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战略进行定量研究 ,并得出如下结论 :生态环境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坚持寓保护于开发的方针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保证 ;加强区际协作是甘肃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宏观经济格局的量度,已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甘肃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SPSS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经济梯度区,分析了各梯度区发展状况、空间分布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甘肃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人口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利用《甘肃年鉴》统计数据对甘肃省2005~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取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人口与水、耕地、矿产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为甘肃省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省粮食产量每年以13.535万t、53.485 kg·hm-2速度增加。2021年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1 231.5万t、4 600.3 kg·hm-2和494.6 kg,总产和单产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54%和3.01%,粮食生产实现了供需紧平衡。每生产1个百万吨级粮食所需时间由20 a降低到3.3 a,每生产1个300kg·hm-2粮食单产量级需时由8 a下降到不足3 a。粮食总产和单产增幅显著高于播种面积减幅。粮食增长过程中气候影响占比降低,技术进步作用占比增强。粮食产量增加得益于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扩大,夏粮与秋粮作物适水种植结构由1978年60.6∶39.4调整到2021年32.4∶67.6;同时归结于粮食生产重心向旱作区转移及地膜覆盖集雨技术的突破,旱作区以占全省75.8%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了65.4%的粮食。新时期全省粮食需求仍持续增加,2025—2030年有1 280~1 360万t粮食生产能力预期。面向农业发展新阶段,提高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要着眼于重塑“陇东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所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同时又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甘肃省是旅游资源大省 ,但是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了甘肃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破坏因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皋兰县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征的角度,分析论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目标,指出了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近些年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域内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并提出旨在提高全省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旅游资源、海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并认为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等级、可进入性是影响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地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定位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通过建模、计算,对甘肃省两西地区扶贫开发战略问题作了定量化分析,给出了诸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及方针措施的重要性排序。有关结果,为甘肃省两西地区扶贫开发建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自然生态的脆弱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决定了其绿色产业的发展应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其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改善其生态环境劣势。通过发展生态治理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尽快解决制约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使甘肃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与SPSS的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适合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甘肃省87个县(区)在生态、经济、社会3个因子的得分.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生成甘肃省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区划图.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来看环境是东部好,西部差;而经济和社会水平都是西部好,东部差.并依此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甘肃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简要分析甘肃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于甘肃地处生态过渡带的独特生态地理区位,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劳动力素质低下,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不足,致使人地矛盾尖锐,人口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紧迫。本文通过选取甘肃周边的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作参照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甘肃与周边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寻找甘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省份相比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探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之路。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问题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以及定量评价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 ,对该地区各县 (市、区 )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了定量化评价 ,计算出了每县 (市、区 )从属于“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 ,有关结果可为该地区区域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今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遵循透度性、限制性、多样性、有机化和循环利用等原则,在“集中、优势、集约、高效”的利用策略下,把相对短缺的水肥资源富集起来,用于优势土地,通过生态学合理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建设高效、优质、高产的农业产业体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它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上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西部和全国背景,能够体现甘肃旅游资源特质和影响力的五类主要旅游资源的数量大多均比较可观。从分布的面积相对密度看,甘肃是个旅游资源较集中的省份,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集中优势最为明显。从人口相对密度看,一方面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另一方面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大,需开拓省外市场。2)与甘肃省在西部、全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甘肃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其主要旅游资源的集中优势却不够突出,但潜在地方客源方面,除历史文化名城外,其他旅游资源的潜在客源市场还可以,需要稳固和保持。3)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度偏低(基于人口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3位、基于面积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4位),其旅游业发展面临来自周边的现实竞争压力很大,但总体上甘肃大多主要旅游资源与这四个省区的配套能力较强,有利于它们的协同与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