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R在野生东北马鹿个体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建立有效的东北马鹿个体识别体系,从12对加拿大马鹿的微卫星引物和6对黑尾鹿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各位点的观察杂合度为0.3314~0.8174,平均杂合度为0.6243;各位点的匹配率为0.0656~0.5130,累计匹配率为1.446×10^-6;各位点的识别率为0.4870~0.9344,累计个体识别能力为0.9999。这8个微卫星位点可以准确地进行东北马鹿的个体识别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技术构建DNA指纹图谱在个体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DNA指纹技术为个体的身份鉴定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方法,已在法医学、亲子鉴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DNA分子标记技术自建立以来,相继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估遗传多样性以及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等方面。本文综述了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人类或动物个体识别的原理、概念、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刘刚  柳祥 《四川畜牧兽医》2006,33(11):27-29
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鸡肿头综合征,供禽病研究者和养禽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黄河源区(玛曲)沙漠化草地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固沙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在野外观测了其物候学特征,地上和地下器官生长进程以及地下器官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返青早,生育期较长,具有二次开花和结果的生长特性。褐鳞苔草单株叶宽、单株叶长、单株叶片数量、群落密度、群落盖度和群落叶片密度从展叶期-果实成熟期-黄枯期呈显著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而单株叶丛高度、单株叶面积和群落叶片面积呈显著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和垂直茎)和根系适宜生存的沙层深度为0-60cm。不同沙层深度(0-20、20-40和40-60cm)均以直径为0.2~0.5mm的中根数量最多,在20-40cm沙层内细根(0.2mm)的根系总长度均最大,0-20cm沙层内中根根系总长度最大。在10-30cm沙层内,水平茎,垂直茎和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最大,40-50cm沙层内最小。以上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能很好地适应高寒风沙生境,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建群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_(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最终确定BJSY-1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该菌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高度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作为治疗药物,按20 mg/kg·bw的用药量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保护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物种,选择非损伤性样品——粪便作为研究材料,应用10对非洲糜羚微卫星引物和10对绵羊微卫星引物对普氏原羚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发现,有8对引物在普氏原羚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多态性位点。各位点基因杂合度介于0.71~0.84,平均杂合度为0.78,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 3.40~6.5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5.98,同时利用这8对多态性引物对39个粪便样品的个体进行识别,结果发现这39个粪便样品来自35个不同的个体。  相似文献   

7.
8.
动物疫病监测采样工作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它是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工作的进程。工作中一些病原学、免疫抗体监测对于畜禽个体的识别性要求不太高,但是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中对于检疫阳性牛羊的个体识别性却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西高止山脉(Western Ghats),通过粪便取样和直接观察两种方法,对全球濒危物种灰头林鸽(Columba elphinstonii)的觅食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头林鸽取食39种植物的果实、11种植物的种子、4种植物的花和叶芽,以及少量地面无脊椎动物.不同季节的直接观察结果显示,有9种植物的被取食频率较高(占观察总次数的47%),其中取食樟科植物果实的频次最高.灰头林鸽主要在树冠中上部(高于6米)外围的树枝上取食,全年中拾取行为占取食方法的76%.取食果实的频率与果实丰富度显著相关,而后者由降雨量决定.本研究表明,林鸽在不同森林资源条件下需要一个多样化的食物谱.保护这一物种需要保留其全年所需资源的所有栖息地类型.  相似文献   

10.
顾佳音  刘辉  姜广顺 《野生动物》2013,(4):229-237,248
对东北虎种群的科学监测是采取有效保护、管理及恢复措施的基础,而准确的个体识别又是保证有效监测的前提。尤其是在中国,在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很少,种群密度极低的情况下,能根据它留下的各种信息进行个体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用于野生东北虎个体识别的技术主要有:足迹识别、DNA识别、条纹识别以及气味识别等。本文对这几种技术的特点、研究进展、应用注意事项等做了介绍,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每种技术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如果要建立中国的东北虎种群数量数据库,足迹识别和DNA识别比较适合在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推广使用。通过足迹识别,信息容易获取,也是最经济和比较成熟的方法;由于种群密度低,含DNA的遗传样本虽不能每次都采集到,但可以长期积累;现阶段条纹和气味识别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蛋性能低和育种进展缓慢是制约狮头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发母鹅个体产蛋量智能记录系统可实施精准选育,提高母鹅产蛋量.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利用915 MHz非接触式无线超高频芯片和EPC Class 1 Gen 2(ISO 18000-6C)超高频...  相似文献   

12.
V.Gokula 《中国鸟类》2011,2(4):183-192
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是一种近危鸟类,为世界上鹈鹕属8种鸟之一,仅见于南亚及东南亚,分布面积为129000至181000km2,主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柬埔寨南部及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在印度境内,在南部及东北部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德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及阿萨姆邦.本文提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禽流感病毒(AIV)在亚洲多个国家的爆发引起了WHO的广泛关注,因此寻求高效低毒病毒治疗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许多研究工作表明RNA干扰(RNAi)可以靶向敲降AIV的基因,抑制病毒的复制与增殖,RNAi显示出抗病毒的治疗潜力与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经口感染原头蚴,观察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情况.6只比格犬分为3组,每组2只,每组感染原头蚴的剂量分别为5万、15万、25万枚/只,感染后40 d开始检查粪便有无虫卵排出.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原头蚴后48 d虫体开始排卵;6只比格犬(Beagle)细粒棘球绦虫人工感染率为100%,其中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3 457条(成熟2 074条,未成熟1 383条);1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6 230条(成熟3 639条,未成熟2 591条);2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16 238条(成熟11 856条,未成熟4 382条).结果表明,比格犬(Beagle)可以成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大规模智能化奶牛养殖场对奶牛个体识别存在模型大、识别速度慢的问题,试验构建了一种用于识别奶牛个体的多尺度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Multi-Light)模型,将拍摄的奶牛图像经过标注后利用DeepLab V3模型从复杂背景中分割出单头奶牛图像;在Multi-Light模型中引入空洞卷积,保证该模型参数量不变的同时增强提取图像全局信息的能力;加入多尺度卷积模块增强该模型对不同尺度特征点的检测能力,在该模型中使用短路连接以保证特征不丢失,提升模型的识别精度;此外,利用通道注意力机制提高了该模型识别精度,同时使该模型具有更多的非线性;最后将分割得到的奶牛图像数据集输入Multi-Light模型进行训练。结果表明:Multi-Light模型对奶牛个体识别的精度达98.51%,高于其他经典模型对奶牛个体的识别率;与轻量级模型对比,Multi-Light模型的大小为5.86 MB,在具备高识别精度的前提下参数量较少。说明试验所搭建的Multi-Light模型克服了传统方法中需要对特征进行人为提取、提取特征方法不够鲁棒、识别模型参数量大及识别速度慢的缺点,为奶牛个体轻量化识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各30头)12个微卫星座位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树分析法、最大似然法及Bayes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对个体识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利用12个微卫星座位和6个低杂合度位点数据时,3种个体识别方法鉴定的准确性均为100%。但利用6个高杂合度座位时,Bayes方法的准确性最高(83.33%),最大似然法次之(76.67%),系统树分析法最低(71.67%)。结果表明,基于Bayes理论的个体识别方法最准确,是进行同类研究的首选工具,而系统树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法可以作为其补充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养猪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集约化猪场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已相当普遍,与以往的自然交配相比,人工授精具有公猪的饲养量减少、母猪生殖系统疾病发病率降低、胎均产仔数提高、配种成本降低等优点,可以说,人工授精技术已经成为保持猪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同时,广大个体养殖户也认识到该项技术的经济价值和重要性,但由于技术缺乏,知识来源渠道窄,盲目投资却见效甚微的较多。根据作者所接触及指导过的事例,对个体养殖场(户)猪人工授精站的设计及操作总结如下,供广大养猪场(户)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意大利中部的观察点,我们对秋季向非洲迁徙的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和鹃头蜂鹰(Pernis apivorus)的跨海迁飞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白头鹞大部分为成鸟,鹃头蜂鹰大部分是亚成鸟.研究内容包括跨海迁徙行为与风向、昼间迁徙时间、集群和年龄的关系.尽管鹃头蜂鹰不如白头鹞适合长距离跨海飞行,但它们集群迁徙时多远离海岸.两种鸟中只有很少个体选择沿海岸飞行.在无风天气,白头鹞像单独迁徙的鹃头蜂鹰一样,选择跨海飞行,而不是中途停歇或飞回陆地的断续迁徙,在逆风情况下则相反.而鹃头蜂鹰集群迁徙时的飞行策略不受风向影响.两种鸟在上午均选择跨海飞行而不是断续迁徙,下午则相反.鹃头蜂鹰的跨海迁飞行为与年龄相关,其成鸟很少跨海飞行.本研究证实鹃头蜂鹰迁徙过程中集群行为对其跨海迁飞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年龄鹃头蜂鹰的跨海迁飞倾向不同,缺乏经验的亚成鸟和年轻成鸟选择高能量消耗的长途(跨海)飞行,而不是具中途停歇地的短距离断续迁徙.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机器视觉的猪个体身份和行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猪的进食、排泄等行为与其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实时监控并识别猪栏中猪只的行为对猪舍管理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引入非接触式的机器视觉技术,识别并记录生猪的进食、排泄时间以及次数.通过与正常生猪标准值的对比判断生猪行为是否发生异常,对异常行为进行报警并预测是否发生疾病.结果 表明,本系统的疾病预测准确率达88.23%...  相似文献   

20.
罗远明 《猪业科学》2021,38(9):52-54
智慧养猪已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核心主要聚焦于智能环控、智能饲喂和对猪群的视频监控等技术的应用.大数据采集是实现智能化的前提,因此,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建立猪只大数据是实现智慧养猪的基础.通过正确的猪只个体识别技术的选型,在不同生命周期给猪只选配合适的电子耳标,给猪只建立精准的身份证明.在不同阶段的数据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