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几种配方进行对比验证,找到一种可以有效抑制部分常见土壤寄生菌,但不影响立枯丝核菌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用于测定土壤中是否有立枯丝核菌的存在,通过生成的菌落预估土壤菌源量,从而积极采取措施,达到提前预防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立枯丝核菌的衰退及其生防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选取2种马铃薯立枯丝核菌,分别对7个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块茎进行致病率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马铃薯立枯丝核菌1对马铃薯块茎的致病力最强;7个品种的马铃薯中,早大白与K18对供试病原菌比较敏感,兴佳2、中暑5抗病性比较强。接菌前喷7种生防菌剂对病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7种生防菌剂的抑病率稍有差别,2种混菌发酵液的抑病效果要好于单菌发酵液的抑病效果,3种混菌发酵液的效果最好。接完丝核菌菌丝块2 d后再进行喷菌处理虽有一定抑菌作用,但当病原菌已侵入后再进行抑菌治疗不能起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立枯丝核菌致病机理及其有效防治方法,综述了立枯丝核菌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在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生物防治、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研究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5种药剂对2株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w=25%丙环唑、w=12.5%戊唑醇、w=80%乙蒜素、w=25%咪鲜胺和w=5%井冈霉素5种杀菌剂对R-HKB和R-DZC两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丙环唑对R-HKB的毒力和戊唑醇对R-DZC的毒力均最大,其EC50值分别为0.0132mg·L-1和0.4131mg·L-1;井冈霉素对R-HKB和R-DZC的毒力均最小,其EC50值分别为714.4948mg·L-1和663.4171mg·L-1。其毒力倍数分别比丙环唑和戊唑醇小(54128.4倍和1606.0倍)。提示:丙环唑和戊唑醇对R-HKB和R-DZC两株立枯丝核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10种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培养性状比较和细胞核染色研究 ,确定分离自广州地区 10种作物上的 5 3个丝核菌菌株为立枯丝核菌 ,并对其进行了菌丝融合群测定 结果表明 ,5 3个菌株中有 30个菌株属菌丝融合群AG 1 ⅠA ,2个为AG 1 ⅠB ,4个为AG 1 ⅠC ,12个为AG 4 ,3个为AG 2 2 ⅢB ,尚有 2个菌株归属不明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立枯丝核菌毒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300 nm找出了210、220、241、269和296 nm 5个特征吸收峰。并应用大豆幼根对提取的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的测定。通过对毒素不同浓度与吸光值回归分析,得出了其相对浓度测定的数学计算式。  相似文献   

8.
9.
新疆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新疆6种豆科作物病株或周围病土样上分离得到7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其中74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74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6种豆科作物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3、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1.6;、40.5;、1.4;、35.1;和1.4;.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健康的草地早熟禾根际土壤及根表分离、纯化获得280株细菌,利用平板筛选及盆栽试验,得到3株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暂定名为G10、C26和T41。  相似文献   

11.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12.
新疆部分地区苜蓿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13.
从植物病组织中分离立枯丝核菌的快速,简便技术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从植物病组织中分离立枯丝核菌的快速、简便技术周而勋杨媚(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510642)ARAPIDANDSIMPLETECHNIQUEFORTHEISOLATIONOFRhizoctoniasolaniFROMDISEASEDPLA...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相似文献   

15.
新型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蒋家珍$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 @吴学民$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 @赵美琦$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 @何凤琦$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 @李学锋$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  相似文献   

16.
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培养滤液经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浓缩获得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粗毒素能诱发水稻叶片产生似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明显抑制水稻胚根生长,致使水稻幼苗萎蔫;粗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强,当稀释至200倍时仍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不同菌株产毒能力差异明显,且与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显示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菌最佳产毒条件为:菌丝在改良Richard培养液(pH7)中,25~30℃下黑暗培养15-20d,每隔6或12h人工振荡1次。水稻不同抗(特青和J-85)、感(LMNT)品种的胚根和幼苗对粗毒素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预示毒素可用于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棉花立枯丝核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甲基立枯磷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效果最佳,抑制中浓度(EC50)为0.042 mg/kg,其次为多菌灵,EC50为0.044 mg/kg.相关分析表明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立枯丝核菌对水稻侵染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二个菌丝融合群AG—1IA及AG—4,对三个水稻品种的接种试验表明,二融合群菌株对水稻的侵染过程有一些相似,但是它们在侵染结构的产生和侵入的方式上不完全相同。AG—1IA从侵染垫及裂片状附着胞上形成侵染钉侵染水稻,AG—4除了在下位叶鞘上有较少的侵染垫和附着胞之外,在其它部份的材料上以菌丝直接穿透水稻表皮或从气孔侵入。根据试验认为,侵染结构的形成,不仅与菌株致病力的水平有关系,也与水稻的不同部位对纹枯病抗病能力的差异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5种常用化学杀菌剂对Rhizoctonia solani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仅为1.00mg/mL.  相似文献   

20.
立枯丝核菌毒素对人参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稀释50、100、200倍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分别处理1月龄人参幼苗,测定0、1、3、6、12、24 h后人参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经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处理后,人参幼苗防御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则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