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明确鸡粪沼液"新壮态"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控效果,于室内测定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和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研究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驱避效果,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新壮态"0倍稀释液对韭菜迟眼蕈蚊卵有杀灭作用,死亡率达54.76%;对2~4龄幼虫均无直接毒杀作用;对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均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对雌成虫产卵驱避率为74.75%,处理5 min后对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驱避率分别为78.62%和45.6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鸡粪沼液"新壮态"对韭菜迟眼蕈蚊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明显增加韭菜产量。  相似文献   

2.
韭菜迟眼蕈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韭菜迟眼蕈蚊是葱韭蒜类蔬菜重要的地下害虫,尤喜食韭菜,其幼虫俗称韭蛆。因该虫发生量大且为害严重,近几年有些菜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韭菜农药残留超标,"毒韭菜"事件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两方面,如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化学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比较、筛选等。有关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甚少,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物农药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杀作用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物农药对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表明,4种生物农药对韭菜迟眼蕈蚊均有毒杀作用,24 h内1.5%天然除虫菊素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照化学农药48%毒死蟀,48 h后两者毒力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表明1.5%天然除虫菊素、0.6%氧苦·内酯和1.8%阿维菌素与48%毒死蜱的药效差异不显著.初步表明前三者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4.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以幼虫蛀食韭菜根茎造成危害,为使毒力测定方法与田间幼虫受药方式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建立了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分属三个类别的4种杀虫剂即毒死蜱、辛硫磷、丙硫克百威、吡虫啉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毒力,以辛硫磷为标准药剂,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10.36、2.61和2.30。田间达到50%防效所需药剂浓度以辛硫磷为最高,毒死蜱、吡虫啉和丙硫克百威对辛硫磷的防效比值分别为9.58、1.88和2.05。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得的药剂毒力高低排序及相对毒力倍数与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与常规的单一触杀法比较,该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并且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相关性高。同时讨论了不同操作方法对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韭菜迟眼蕈蚊是韭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实验室从河南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1株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高毒力的Bt新菌株JQ23。经BiologGENⅢ细菌鉴定系统分析菌株JQ23为苏云金芽胞杆菌,相似率为0.596;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明确菌株JQ23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72h的LC50值为8.38×106芽胞/mL;经室内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Q23在1×107芽胞/mL浓度下,采用滴灌法连续用药3次,间隔7d,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到86.28%;经春季田间小区试验,再次验证菌株JQ23在1×108芽胞/mL浓度下,采用滴灌法连续用药3次,间隔7~10d,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到66.75%。由此可见,菌株JQ23能够有效地控制韭菜迟眼蕈蚊的虫口数量,减少作物的受害率,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越冬习性及其种群年动态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对2014—2015年扬州市杭集镇韭菜田韭菜迟眼蕈蚊的越冬时间、抗寒能力及种群年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以4龄幼虫虫态、以韭菜鳞茎内为场所进行越冬,越冬起止时间为12月初至次年3月中旬;越冬之前、越冬前期、越冬中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5.5、-6.6和-7.8℃,均低于当地当年冬季的月最低温度-3.5℃,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扬州市能顺利越冬;单层、双层棚内越冬幼虫的发育进度观察发现,越冬幼虫可顺利发育至成虫,表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以休眠方式越冬。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3—6月、9—11月中旬各有3个高峰,夏季虫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蕈蚊是食用菌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为有效控制食用菌迟眼蕈蚊的为害,筛选出防控效果较好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在室内开展了1.5%除虫菊素水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1%苦参碱可溶液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5种杀虫剂对食用菌迟眼蕈蚊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的苦参碱对迟眼蕈蚊的毒力最高,LC_(50)为9.781 mg/L,其次是阿维菌素和螺虫乙酯,LC_(50)分别为19.806 mg/L和60.578 mg/L;除虫菊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毒力最低。  相似文献   

8.
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柴冠卿(河南浚县植保植检站456250)迟眼蕈蚊俗称韭蛆,是韭菜的重要害虫,有迟眼蕈蚊和陆氏迟眼蕈蚊两种,以前者为主,在北方菜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1为害初孵幼虫先在韭菜叶基部及鳞茎上端蛀食为害。春秋两季主要为害嫩茎,导至根茎腐烂...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防治的杀虫剂混剂,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使用胃毒及触杀联合毒力的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了相应的共毒系数。与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C_(50)分别是11.68和92.21mg/L相比,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LC_(50)是12.30、8.14、5.39和9.29mg/L。共毒系数表明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浓度比例组成的4种混剂对韭蛆的毒力均表现出了增效作用。其中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1 287.58。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对韭蛆幼虫的毒力也最高,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Yang et Zhang的捕食潜能,本试验研究了剑毛帕厉螨对韭菜迟眼蕈蚊卵、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剑毛帕厉螨对不同虫态韭菜迟眼蕈蚊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对3种不同虫态的捕食能力大小为:1龄幼虫卵2龄幼虫;对三者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6头、16.05粒和2.27头。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及1、2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都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h对卵和1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捕食速率也最高,在3~6h对2龄幼虫的捕食量和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山东烟台地区发生番茄斑萎病毒病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相继在国内一些省份发现。利用TSWV的通用引物NF302/NR575对从山东烟台地区收集的15份疑似感染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番茄样品进行检测;进一步对特异引物TSWV-NF2037/TSWV-NR2825扩增的TSWV的N基因序列克隆、测序,并对N基因片段编码氨基酸进行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5份疑似样品中有4个样品扩增得到TSWV病毒片段;基于N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山东TSWV番茄分离物与云南TSWV番茄分离物(AEI70836.1)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8%,且与云南TSWV番茄分离物聚为一支。这是山东地区首次利用分子标记证实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北京郊区多个生菜基地发现根蛆为害,严重威胁生菜生产。本文对北京地区生菜根蛆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mtDNA COⅠ分子标记和成虫形态比对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生菜根蛆在生菜苗期为害可造成死苗或植株生长矮小,在生菜成熟期亦可为害根茎外表皮,但损失不明显;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生菜根蛆mtDNA COⅠ基因序列与韭菜迟眼蕈蚊的一致性为100%,生菜根蛆成虫形态特征与韭菜迟眼蕈蚊形态特征一致,可基本确定北京地区生菜根蛆为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本研究明确了近年在北京郊区生菜上暴发为害的根蛆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为生菜根蛆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于2013-2014年采用成虫诱捕法和挖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田中韭菜迟眼蕈蚊和葱黄寡毛跳甲成虫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世代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栽培模式中周年可发生5~6代,受温湿度影响,设施栽培地比露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周期长、发生量大,盛发期主要分布于春、秋和冬3个季节,夏季未发现;葱黄寡毛跳甲成虫周年发生期集中于温湿度适宜的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温度高、湿度大的8月发生数量少、为害轻。  相似文献   

14.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韭菜田根蛆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的消长动态,于2014-2017年分别采用黄色水盆诱集和挖根的方法对根蛆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韭菜田根蛆主要有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二者常常混合发生。北镇地区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7~8代,其中冬季温室期发生3~4代。初冬扣棚后根蛆为害期与冬韭生产期高度重合。沈阳东陵地区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其在露地韭菜上年发生5代。根蛆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根蛆的为害程度。根蛆以3龄幼虫在大葱上越冬。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规律呈现冬季发生重,春、秋季略轻发生,夏季基本不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试图从其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差异分析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的原因。选取4种寄主植物(韭菜、生菜、大葱和马铃薯)饲养韭蛆,统计不同寄主条件下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并分别测定不同寄主饲养后韭蛆的三大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取食生菜后下一代的卵期(3.23d)最长,幼虫期(23.83d)最短;与取食韭菜的下一代的卵期(3.05d)和幼虫期(24.16d)差异显著。取食大葱的发育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合计最长(31.91d),与取食生菜的差异显著(30.96d),但与取食马铃薯和韭菜的差异不显著,后两者分别为31.87d和31.64d。与取食其他3种寄主的韭蛆相比,取食韭菜的成虫(雌和雄)寿命最长,产卵量最多。取食马铃薯的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SOD活力最低,取食其他寄主的SOD活力之间差异不显著。取食大葱的幼虫POD活力最高,其次是取食韭菜的。取食韭菜的幼虫CAT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因此,韭菜迟眼蕈蚊的生长发育与寄主植物有一定的关联,寄主植物不同,韭蛆体内保护酶系的活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In autumn 2007, an allium leafminer, Phytomyza gymnostoma Loew (Diptera: Agromyzidae), was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non‐commercial leek crops in the areas of Elassona and Katerini in Central Greece. Leek plants were severely damaged by the leafminer larvae infestation. Typical feeding symptoms were observed, caused by the mining behaviour of larvae within inner and outer leaves of leek plant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descending galleries. Pest control was performed locally using commercial insecticides with unknown efficacy mainly due to ignorance of the species biology.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糖醋酒液诱集韭菜迟眼蕈蚊的作用机制,比较了4种糖醋酒液配方对该虫的田间诱杀效果,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气相色谱及触角电位仪联用技术(GC-EAD)测定了最优配比对该虫的电生理反应。绵白糖、乙酸、无水乙醇及自来水的比例为3∶3∶1∶80的糖醋酒液A为最优配比,该配比与其它各处理诱虫效果差异显著(P〈0.05)。糖醋酒液A的挥发物有33种,其中酮类化合物7种、醛类化合物8种、醇类化合物2种、烷烃类化合物12种、酯类化合物3种、酚类化合物1种,但4种配比液的挥发性成分之间差异较大。糖醋酒液A挥发物中的对乙基苯乙酮(16.119%)和1,4-二乙酰苯(4.996%)能引起韭菜迟眼蕈蚊的电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