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应用^32P示踪技术,在高、低磷土壤条件下,对冬小麦返青期追磷后吸收利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返青期追施磷素的情况下,小麦所需的磷素,在低磷土壤上82.78%来自肥料,高磷土壤上70.54%来自土壤;高、人工磷土壤上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3.40%5和23.28%。  相似文献   

2.
本文模拟分析了席草三元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建立的施肥利润与施肥量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获纯收入2700元·hm ̄(-2)以上的优化肥料配方为:N272.16~331.74kg·hm ̄(-2),P_2O_5165.08~191.33kghm ̄(-2),K_2O386.59~471.04kg·hm ̄(-2);模拟氨磷钾单施和配施对施肥利润的影响顺序为:NPK>NK>NP=N>PK>K>P,NPK和NK配施是席草经济合理施肥的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3.
轮作,连作及不同耕法对氮,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92六年试验结果表明:轮作、连作氮、磷肥料利用率均以普耕最高,平均氮32.1%,磷12.4%,其次是深松为氮26.1%,磷9.1%;免耕最低为氮17.3%,磷6.2%,而连作高于轮作。供试作物氮甩利用率轮作:大豆〉玉米〉小麦;连作:小麦〉玉米〉大豆,磷肥利用率轮作、连作均为玉米〉小麦〉大豆。不同年份间氮、磷肥料利用率变化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氮、磷肥料利用率与7月份降水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4.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轮作田磷肥施用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年定位研究表明,在关中灌区土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将磷肥施于小麦,每kgP2O5平均增产14.9kg,后作玉米平均增产7.3kg,磷肥利用率25.6%,比等量磷肥施于玉米的增产效益高。施磷肥后,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多,耕层下土壤因得不到磷素补充,有效磷含量减少较多,年生产粮食10.5~12.0t/hm^2,年需要施磷肥(P2O5)105~120kg/hm^2,可维持土壤磷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不同磷肥品种在石灰性土壤中的磷形态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品种在塿土中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差异,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从而减少土壤磷素累积和提高磷素有效性,为该区磷肥-作物-土壤匹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塿土长期定位试验有效磷含量较低的耕层(0—20 cm)土壤为供试土壤,玉米(郑单958)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试验共设8个处理:不施磷肥(Control);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CaMg 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聚磷酸铵(Poly P);磷酸脲(Urea P);过磷酸钙加硫酸铵(SSP+ASA)。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组分,并分析其与玉米植株吸磷量、土壤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磷肥品种均可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但随时间变化其动态特点有所不同。在玉米种植期间,施不同磷肥品种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大小为:DAP>Urea P≥Poly P>MAP>SSP+ASA>SSP>CaMg P>Control。不同磷肥品种均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吸磷量及肥料利用率,较Control处理分别提高了64.8%—221.3%、114.1%—593.0%、2.1%—11.0%,其中DAP和Poly P处理相似且增幅最大。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玉米植株吸磷量和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施磷处理均可显著增加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增幅分别为36.9%—610.0%、21.7%—85.5%、57.2%—83.0%和28.5%—77.8%,O-P和Ca10-P增加不明显。其中,MAP、DAP、Poly P和Urea P可显著提高石灰性土壤中Ca2-P和Ca8-P的含量;Al-P和Fe-P增加较大的是SSP+ASA和SSP处理;CaMg P处理显著提高了O-P和Ca10-P含量。Poly P处理土壤Ca2-P含量显著高于MAP和Urea P,仅次于DAP处理,但土壤Ca8-P含量显著低于DAP、MAP和Urea P。与SSP相比,SSP+ASA显著增加了Ca2-P和Al-P含量,分别增加了24.9%和11.9%,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1.4%。土壤无机磷组分中Ca2-P、Ca8-P和Al-P与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吸磷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供试土壤条件下,磷酸二铵(DAP)的磷素固定较低、有效磷含量高,聚磷酸铵(Poly P)降低了土壤Ca2-P向Ca8-P的转化,可减少磷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沉淀,磷素有效性与施磷酸二铵的相当,这两种肥料是适合该区施用的磷肥品种;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酸性肥料硫酸铵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而且减少了磷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6.
化肥与有机肥及两者配施长期定位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式谷  张辛未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2):161-163,181
本文研究了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肥料效应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的地力贡献具有持久性的特点,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2.7%。不同施肥组合产量总趋势是:MNPK、NPK>MNP、NP>MN、M>N>CK。说明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产量最高,氮磷钾化肥配施也能获得高产稳产,提高土壤肥力。在等氮量条件下,有机肥的增产作用主要是携入磷钾养分所致。氮肥单施肥料效应逐年下降,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时磷钾肥效应则呈上升趋势。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随着配合的完全程度增加,肥料效应也依次上升。氮肥利用率化肥大于有机肥,钾肥则相反,磷肥两者基本相同。从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及土壤肥力变化,可为施肥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旱地玉米N吸收及其N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针对我国目前化肥大量使甲中出现的施肥效益下降和化肥利用率不高.以及旱地肥效低而不稳等问题.主要探讨了旱地农田降水、秸秆还田、施肥等对作物N吸收和肥料N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年降水520mm的一年一作春玉米区,化肥N用量以105 kg·ha-1为宜·配施牛粪和秸秆还田各1500和6000kg·ha-1,作物N吸收、肥料N利用率和产量均较高;旱地玉米N吸吹明显受生育期降水和土壤底墒水含量的影响,肥料N的表观利用率从丰水年约 58%可降到土壤严重干旱年约 7%.7年(1993~1999年)平均约为 30%。15N示踪研究表明,肥料N和土壤N对当季作物N吸收的贡献分别约占40%和60%。15N示踪年度内(1997~1999年),秸秆还田和秸秆未还田处理的当季肥料N利用率分别为24%和17%,3年累计肥料N利用率分别为36%和25%,秸秆还田提高N利用率约11个百分点;3年累计肥料 N损失分别为 26%和 45%.秸秆还田减少 N损失约 1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中磷肥(过磷酸钙)不同用量(0,1125,2250,3375kg/hm2)对土壤供磷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肥料残留磷的形态主要为磷酸二钙、磷酸八钙,前者对作物有效性大于后者;施用磷肥有明显的残效,磷肥的增产效果受到磷肥残效的影响;而Olsen-P,Colwell-P,Resin-P,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中残效磷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不同前作对磷肥后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毛苕、豌豆施用磷肥的土壤上,接连种植玉米和小麦,研究前3种作物施磷的后效。结果表明,不同前作施磷均有明显后效,其大小既和前作增产效果、由肥料中吸收的磷素多少有关,也和磷肥用量有关。前作增产效果大,吸磷多,肥料利用率高,后效减少;磷肥用量低而前作利用率较高时,后作利用率显著下降,反之亦然。尽管第二、三料作物的吸磷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因前作而异,但三料作物的总利用率却大致接近,以亩施4.5kg P_2O_5者最高。经过三料作物吸收,磷肥用量高者仍有明显后效,但用Olsen法测定,不同处理有效磷含量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作物吸收土壤中的磷素,不仅受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而且与土壤磷酸吸收系数关系密切。本研究采集13个县(市)九大土类的30种土壤进行盆栽和室内培养,研究各类土壤的供磷特性。结果表明:乌泥田、灰泥田、莱园土供磷能力较大。黄泥田、黄泥砂田、耕种红壤供磷较弱。而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的供磷能力普遍较低。有机质含量高的黄壤、山地草甸土以及含盐高的海涂土壤,供磷能力很差。试验得出,作物吸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和磷酸吸收系数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14和r=-0.6340。试验还表明,在磷酸吸收系数和有效磷含量不同的土壤上,作物吸收土壤磷和肥料磷的比例不同。当土壤磷酸吸收系数大于700mg时,不论有效磷含量高或低,作物吸收的磷有60~80%来自土壤,而磷酸吸收系数小于400mg、有效磷含量低于5ppm时,作物吸收的磷素有70~80%是来自肥料。小麦植株含磷量与其生长关系密切。根据小麦体内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及其生长形态特征,初步定出磷肥施用效果的临界指标,供合理施用磷肥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洋参磷素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西洋参磷素营养规律,利用^32P示踪技术与农化方法,西洋参移栽时在根部施入^32P标记磷肥:展叶期、果期叶面供磷,研究了西洋参对不同施肥方法、不同供磷时期对磷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西洋参对底施和叶面供磷的吸收利用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底施磷肥是西洋参中磷素的主要来源,并主要分部于根部,约1/3分布于地上部;不同生育期叶面供磷,磷素向代谢活性部位分配,展叶期叶面供磷有利于向根部转移;供试期间皮,底施磷肥与展叶期和果期叶面供磷的单株^32P利用率分别为11.90%、37.49%和27.6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有机酸添加对不同磷肥用量棉田磷素状况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不同磷肥P2O5用量处理(0、50、100和15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对照(CK)和有机酸添加(OA)处理,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期土壤速效磷、植株生物量和吸磷量、籽棉产量、计算棉田磷肥利用率及磷平衡。【结果】 (1)随磷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磷表现出先增加后略有降低趋势;在对照处理,土壤速效磷(花铃期和吐絮期)在MAP100处理达到最大值,而在有机酸添加处理,土壤速效磷在MAP50处理最高。(2)植株累积吸磷量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略有降低趋势;在对照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在MAP100处理达到最高,而在有机酸添加处理时,在MAP50处理即达到最高;有机酸添加也提高了磷素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3)在对照处理,籽棉产量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趋势,在MAP150处理产量最高(5 220 kg/hm2);而在有机酸添加处理,籽棉产量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MAP100处理最高(5 194 kg/hm2)。(4)在不添加有机酸时,磷肥利用率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MAP100处理磷肥利用率最高(32.97%);而在添加有机酸时,磷肥利用率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趋势,在MAP50处理最高(32.92%)。【结论】 有机酸添加可在较低化学磷肥P2O5用量时(推荐用量:45 kg 有机酸+ 100 kg/hm2),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吸磷量,促进磷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提高籽棉产量和棉田磷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施磷肥处理对苜蓿种子产量及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研究表明,当施用磷肥为135 kg/hm2,可显著提高苜蓿种子产量,达564.8 kg/hm2,比对照增加75;.磷在苜蓿生殖生长阶段有向生殖器官转移的趋势,各处理植株器官中含量依次为:种子>荚>叶>茎>根.磷还可明显增多单株花序数,提高干物质重量和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14.
用32P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抗性油菜品种3叶期及盛花期感染菌核病后磷素吸收与转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磷素向着生长旺盛部位转运;接种后植株磷素吸收增强而且磷素向着接种叶富集,感病品种甚于抗病品种;经相关性分析,第2位叶(接种叶)、第3位叶磷素放射性活度提高幅度显著且与抗性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磷素的吸收、转运与抗性有密切的关系。在盛花期,花果中磷素放射性活度呈上升趋势,宁RS-1和宁油7号叶中的磷素放射性活度都先上升后下降,但前者上升的幅度较大,而且后期下降缓慢;宁油7号茎中的磷素放射性活度呈稳定下降趋势,而宁RS-1表现为先上升后又下降。这说明抗病材料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来抵抗病害。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biomass dry weight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organs of maize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e aspect of microscopic view to disclos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fertilizer effect on crop. Five fertilizer treatments: no fertilizer (CK), nitrogen phosphorus fertilizer (NP), nitrogen potassium fertilizer (NK), phosphorus potassium (PK), and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fertilizer (NPK) were designed. Field experiment on the response of biomass dry weight and N, P, K, Cu, Zn, Fe, and Mn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stem, leaf and seed of maize (Zea mays L.) to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applic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ry weight and element content of various organs of maize were different. N content of various organs followed this order leaf〉 seed 〉 stem; P content of various organs was seed 〉 leaf〉 stem; K content was stem 〉 leaf〉 seed; and Fe content was leaf〉 stem 〉 se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educed the differences of N, P, K, and Fe contents of various organs, and changed the size order of the dry weight and the Cu and Zn contents of leaf, seed and stem. Except for individual treatment, the response direction of N, P and Fe elements to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similar to Cu and Zn. The response of element content of various organs of maize to different fertilizer combinations was also different. The response extent of N, P and K major elements to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larger than microelement of Cu, Zn, Fe, and Mn; the response extent of stem and leaf was larger than seed; the response to NPK fertilizer treatment was bigger than NP, NK and PK. In the whole, response differences of element distribution to various fertilizer treatments were not remarkable. Besides,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organs of maize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mutual effect of fertilizer varieties. The respons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various element distributions to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had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djust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ould change the biomass dry weight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organs of maize, thus promote the uptake and cycle of nutrient. This investigation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high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小麦产量与氮,磷,密度三因素数学模型的优化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测得参数,建立了氮、磷肥、种植密度与产量等指标的数学模型,得出三者对产量的影响为:磷肥〉种植密度〉氮肥;通过模拟筛选出每666.7m^2产量450kg以上时三者的适宜范围。并求出最大解472kg时,每666.7m^2施氮10.32kg,五氮化二磷6.14kg,基本苗8.96万,及其相应的最大群体,叶面积系数,产量构成因素指标,同时还对各因子的独立及交互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器官元素分布对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施肥条件下玉米不同器官干重、元素分布的比值变化,揭示施肥对作物的影响。【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钾肥(NPK)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成熟期农大108玉米茎秆、叶片、籽粒的干重以及N、P、K、Cu、Zn、Fe、Mn等元素分布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玉米干重及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布存在差异,N含量为叶片>籽粒>茎秆,P含量为籽粒>叶片>茎秆,K含量为茎秆>叶片>籽粒,Fe含量为叶片>茎秆>籽粒。施肥降低了不同器官间N、P、K、Fe元素含量的差异,改变了不同器官干重与Cu、Zn元素含量在整株中的相对比值。除个别处理外,N、P、Fe与Cu、Zn元素的对施肥的响应趋势具有一致性。同时,玉米不同器官元素分布对不同肥料组合的响应存在差异性,N、P、K元素对不同肥料组合响应程度较大,Cu、Zn、Fe、Mn微量元素响应较小;玉米茎、叶对不同肥料组合响应程度较大,籽粒较小。从总体上看,NPK处理对玉米元素分布的影响高于NP、NK、PK处理。另外,玉米不同器官元素的分布受肥料交互效应的影响。【结论】不同肥料配施对玉米不同器官元素分布影响的趋势与程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通过调整施肥可以改善作物养分在不同器官的分布,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大庆市旅游景观植物早熟禾的配方施肥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延缓大庆市旅游景观植物早熟禾的退化进程,提高观赏价值,在城市环境条件下,采用草坪生长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其生长和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配施与施纯氮相比,可显著提高早熟禾叶片长度、植株高度和叶绿素a含量;前期可降低叶片宽度,后期效果不显著;氮磷肥配施还可改变早熟禾叶片的含水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氮磷肥配施可促进早熟禾生长,显著提高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对钾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材,进行第1年新植蔗、第2年宿根蔗不同施肥处理田间试验,各生育阶段分别测定各处理甘蔗对钾的吸收强度、对钾肥的利用率以及土壤中钾养分的盈余量,并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监测施钾和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结果】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各生育阶段对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生长量的增加,钾养分在甘蔗植株体内的稀释效应明显,植株含钾量以苗期较高,成熟期较低;增施钾肥后甘蔗吸钾量明显增加,新植蔗、宿根蔗对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4.3%~40.6%、29.4%~31.7%;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宿根蔗中施钾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则有所增加;施钾处理较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明显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和宿根蔗土壤中钾养分平衡均表现为P2K2、N2P2K3处理有所盈余,N2P2K2、N2P2K1、N2P2处理有所亏损,但以N2P2处理亏损最大。【结论】不同施肥条件对甘蔗吸收利用钾素以及土壤中钾素的移动和平衡均有影响,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磷、钾合理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甘蔗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外源物质根系调控促进烤烟养分吸收和利用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基于烤烟提质增效的外源根系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常规施肥(T1)和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苹果酸(T2)、生根粉(T3)、复硝酚钠与海藻酸钠混合剂(T4)、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T5)和膨胀素(T6)6个灌根处理,同时设植烟不施肥处理(CK)用于计算肥料利用率.于团棵期、现蕾期、采收结束时分别测定烟株根、茎、叶干重及烟叶的氮、磷、钾含量,同时测定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相对于T1和CK处理,T4、T5和T6处理显著提高了烤烟各生长阶段根系生长速率(P<0.05,下同),增加了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烟叶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而各处理烟叶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比例随着生育进程推进逐渐减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烤烟团棵至现蕾阶段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与烟叶氮(R2=0.87)、磷(R2=0.94)、钾(R2=0.88)元素的吸收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阶段根系生长速率的显著提高是外源物质促进烤烟叶片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关键.T4和T5处理提高团棵至现蕾阶段根系生长速率50%以上,显著增加了烟株的干物质积累量,烟叶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46%和66%,磷素吸收量分别增加77%和118%,钾素吸收量分别增加58%和69%.[结论]基于烤烟根系促生效果的稳定性和应用安全性,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灌根可作为玉溪红壤烟区烤烟根系调控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