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对延安南部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土壤,不同类型田块耕层土壤钾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钾含量为1.51%-1.83%,平均为1.65%,速效钾含量为53.3mgkg^-1-274.8mgkg^-1,平均为117.9mgkg^-1,缓放钾含量为702.7mgkg^-1-1900.2mgkg^-1,平均为1069.9mgkg^-1,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主要耕作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是珠分析及供钾潜力趋势的研究,指出黑钙样钙土和灰钙土其成土母质均为第四纪黄土母质,全钾含量变幅在19.67-27.80之间,差异较小。几类土壤的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谱,随着气候条件,种植 差异,土壤钾素若干指标差异较大,缓效钾平均一的顺序:耕灌灰钙土〉旱作灰钙土〉耕灌栗钙土〉旱作栗钙土〉黑钙土,平均含量极关以50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以灰钙土〉栗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耕地棕壤供钾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辽宁省七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耕地棕壤一些供钾潜力指标:土壤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缓效钾含量和易释放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为0.69%-2.18%、85.0-247.5ppm、177.5-1227.5ppm和237.5-1752.5ppm;土壤钾缓冲容量77.65-214.68me/(mol/L)#+(1/2)·100克土。土壤对钾肥的反应不仅受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易释放非交换性钾的制约,还受土壤钾缓冲容量的影响。生物耗竭试验结果与土壤供钾指标相关密切,可以反映土壤的供钾状况。除泥灰岩和花岗岩残积母质棕壤供钾潜力较大外,其它母质发育的棕壤不同程度地出现供钾不足,玄武岩残积母质棕壤问题尤重。  相似文献   

4.
赤红壤旱地土壤供钾特性及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8个县(市)采集赤红壤旱地土样106个,测定速效钾极缺(K<25mg/kg)的土壤占16.7%,速效钾含量<70mg/kg的土壤占88.9%,花岗岩旱土速效钾的最低水平为19-20mg/kg砂页岩旱土为21-23mg/kg沉积物水稻土为52mg/kg左右,赤红壤旱地在中产条件下,配施钾肥增产效果极显著。每亩配施K2O的适宜用量,花生为5kg甘薯为7.5-10kg,木薯为14-18kg。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主要农业土壤有机肥料对土壤钾素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处主要农业区四个类型土壤上,采集了常年施有机肥和常年不施有机肥地块的0-20cm和20-40cm两层土壤样本,分析测定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78个样本平均测试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明显增加了两层土壤中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耕层土壤速效钾增加量为40.7mg/kg,缓效钾为247.4mg/kg。20-40cm土层中速效钾增加量为14.7mg/kg,缓效钾为179.9mg/kg。两层土壤共只累钾素42  相似文献   

6.
王智锦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59-59,221
于2008年至2009年10月在安龙县共测试土壤样品4 679个。通过对测定结果分析,安龙县土壤钾含量有以下特点:全县旱地的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要比水田的高;不同土壤类型的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别;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的含量不同,它们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解我县耕地钾状况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供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土壤的粘土矿物、含钾矿物、钾素含量状况和供钾特性进行分析,阐明了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的供钾能力。土壤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44%-2.75%、160.4-479.5mg/kg和61.9-114.2mg/kg、钾素含量与母质、粘土矿物组成和含钾矿物的含量有关。研究表明,以高岭石为主的土壤,其缓冲容量较低,钾释放速率小,在耗竭试验中,经4-5次收获后,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和吸钾量明显下降,田间施钾效果极为显著。以伊利石为主的土壤,其缓冲容量大,耗竭过程中玉米可得到持续高产和吸取较多的钾,田间施钾效果不明显。在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上,除紫色页岩和湖积物发育的旱土供钾能力较高外,其它母质发育的旱土都表现出缺钾。  相似文献   

8.
新疆农田土壤的钾素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种地带性土壤和三种区域性土壤的钾素含量状况,土壤全钾为6.3g/kg—13.5g/kg、速交性钾为70mg/kg-395mg/kg、缓效性钾为925mg/kg-2500mg/kg之间;土壤全钾和速效性钾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钾素普遍降低;土壤缓效钾比速效性钾高7-20倍,应采取农业技术措施促进其转化,以提高土壤钾素的有效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板栗苗木叶片氮磷钾含量与生长量动态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板栗la生苗叶内氮(N)、磷(P)、钾(K)含量和苗高,地径相对生长量随季节(月份)更替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内N,P,K含量随季节(月份)更替呈有规律变化,三者含量均以5月中旬最高(53.36g·kg ̄(-1),1.47g·kg ̄(-1),5.939.kg ̄(-1)),至7月中旬降为最低值(13.31g·kg ̄(-1),0.45g·kg ̄(-1),4.65g·kg ̄(-1)),8月中旬N,P回升为22.369.kg ̄(-1)和1.23g·kg ̄(-1),而K至9月中旬回升为5.54g·kg ̄(-1),之后均呈下降趋势;苗高和地径相对生长量动态变化与N,P,K含量动态变化之间有明显的偶合性。测定苗木叶内N,P,K含量动态变化可为科学培育苗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全省耕作土壤中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变幅是旱地大于水田,全钾含量是水田于旱地,耐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是旱地高于水田。  相似文献   

11.
对甘肃中部及陇东地区的几种旱地黄绵土、黑沪土及褐土等土壤的持水能力及抗旱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几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30KPa时的含水量)为160~240gkg ̄(-1),有效水含量在88~179gkg ̄(-1)之间,据此得出几种土壤1m土层中有效水贮量变动在135~216mm之间。通过对土壤基质持水能力及持水特征的比较分析,认为褐土、红土抗旱能力最差,而几种黄绵土的抗旱能力相当强。黄绵土结构状况差、坡度大造成降雨入侵慢、影响深层贮水是造成生产上干旱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指导中国的桃测土施钾,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中国桃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桃土壤速效钾第1~5级指标依次为≥312、170~312、92~170、50~92、<50 mg/kg。当桃的目标产量为15~60 t/hm2、钾肥利用率为50%时,桃土壤速效钾第1~5级的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0、19~76、38~151、57~227、76~302 kg/hm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桃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中国桃测土施钾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监控施钾下小麦产量与养分吸收分配变化与土壤速效钾的关系,为节约钾资源,实现小麦丰产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监控施钾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北方麦区农户小麦施钾不足和过量问题同时存在。小麦产量随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显著增加,在土壤速效钾含量150—180 mg·kg-1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为6 340 kg·hm-2。土壤速效钾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平均为5 409 kg·hm-2。与农户施肥相比,在土壤速效钾含量<90、90—120、120—150和>180 mg·kg-1时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增加了钾肥用量,在速效钾含量150—180 mg·kg-1时减少了钾肥用量,各土壤速效钾水平下采用监控施肥技术施用钾肥均提高了小麦产量,且在速效钾含量<90和>180 mg·kg-1时显著增产。土壤有效磷含量>30 mg·kg-1时,土壤速效钾含量120—150或>180 mg·kg-1时,不施钾肥小麦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氮含量,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处理的籽粒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变化,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不施钾肥的小麦籽粒磷钾含量显著降低。速效钾含量>150 mg·kg-1时,监控施肥的钾肥偏生产力与钾肥吸收效率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结论】在北方麦区,土壤速效钾含量150—180 mg·kg-1时,合理施肥可使小麦产量达较高水平,但当土壤有效磷较高,超过30 mg·kg-1时,不施钾肥小麦有减产风险。应根据土壤速效磷钾和小麦产量水平监控施肥,合理确定钾肥用量,实现北方麦区小麦丰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4.
稻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目的】研究稻田不同土壤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鄂中、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的10个县(市)选择不同供钾水平田块布置水稻试验。根据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速效钾分级标准,本文将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1的试验点如钟祥和宜城归为高钾供应能力土壤(1级水平),简称为高钾土壤,标记为High-K;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的试验点如团风、仙桃、洪湖和枝江归为中钾供应能力土壤(2级水平),简称为中钾土壤,标记为Middle-K;土壤速效钾含量<100 mg•kg-1的试验点如麻城、广水、鄂州和蕲春归为低钾土壤,标记为Low-K。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CK(-K);(2)+K;(3)+S;(4)S+1/3K;(5)S+2/3K;(6)S+K,其中K和S分别表示钾肥和还田秸秆,以此来考查当前推荐钾肥用量(K2O 75 kg•hm-2)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以及轮作模式下麦秆或油菜秸秆还田钾素对钾肥的替代作用。【结果】结果显示CK处理(-K),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的稻谷产量分别为8 372、8 710和7 767 kg•hm-2,施钾和秸秆还田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与CK相比,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均以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量分别为633、1 098和814 kg•hm-2,增幅分别为7.7%、12.6%和12.5%;地上部钾素累积吸收增量分别为40.2、56.5和49.3 kg•hm-2,增幅分别为15.9%、21.3%和36.8%。在当前推荐钾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还田会造成高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下降,但可明显提高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同时秸秆还田也会显著降低高钾土壤的钾肥农学利用率,但对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农学利用率没有明显影响。同钾肥利用率相比,钾素利用率均有所降低,但中钾土壤和低钾土壤的钾素利用率要显著高于高钾土壤的钾素利用率。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增产率、地上部钾素累积增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高钾土壤和中钾土壤的推荐钾肥用量偏高。根据线性加平台肥效模型拟合得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50 mg•kg-1)适宜钾肥用量平均为38.2 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49.1%;中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适宜钾肥用量平均为60.0 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20.0%;而低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00 mg•kg-1),增产效果显著,推荐钾肥用量不足。【结论】因此,短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高钾和中钾土壤田块,秸秆还田钾素可不同程度地替代部分化学钾肥施用;而低钾供应田块推荐用量略显不足,增施钾肥仍有较大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鄂西北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十堰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1年采集于十堰市主产烟区549份土壤样品的养分指标,并与2001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鄂西北植烟土壤养分现状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十堰市植烟土壤平均pH为6.4±1.0,属于弱酸性范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7±7.9)g/kg、(1.7±0.7)g/kg、(114.6±35.4)mg/kg、(36.8±29.0)mg/kg和(162.3±84.0)mg/kg。2001~2011年,十堰市植烟土壤pH已由以中性至碱性为主演变为以弱酸性至中性为主,土壤酸化趋势十分明显。相对于2001年,2011年十堰市植烟土壤的有机质变化不大,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幅度较大,其中土壤速效磷40.0 mg/kg和土壤速效钾150.0 mg/kg的样点占比较2001年分别提高了36.6和27.6个百分点。鄂西北植烟土壤养分演变趋势与其他农作物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这主要与烟草施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稻草与钾肥配合施用对冬作马铃薯土壤钾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钾肥和稻草还田对南方冬作马铃薯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在施氮磷肥基础上设计了稻草与钾肥不同组合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仅施氮磷肥,增施钾肥和稻草可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效钾、缓效钾含量,且以氮磷钾肥配施稻草处理对土壤钾素提高的效果明显好于氮磷肥基础上施用钾肥或稻草;至马铃薯成熟期,氮磷钾肥配施稻草处理的土壤速效钾、有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平均高180.13%、125.16%和10.62%,而且较种植前也有较大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提高33.33%。钾肥与稻草不同配比中以T5(K3S2)、T8(K2S3)对土壤钾素影响比较明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比种植前分别增加69.69%、14.09%和81.98%、10.76%。从节约资源和改善土壤钾素状况综合考虑,在南方早稻-晚稻-马铃薯种植模式下,钾肥和稻草施用量以199.7 kg/hm2和9 000 kg/hm2较佳。  相似文献   

17.
南安市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2008年在福建省南安市进行了马铃薯田间施肥"3414"多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N、P、K肥仍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增加收益的重要途径。不同施肥处理的马铃薯增产增收效果表现为NPKNKP,单位肥料增产效果和收益表现为NPK,投产比表现为NPK。土壤肥力高低对马铃薯施肥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南安市马铃薯田间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低级的指标分别为100、19.6、36 mg/kg,中级的指标分别为65~120、14.8~52.6、36~133 mg/kg,高级的指标分别为120、52.6、133 mg/kg。马铃薯的推荐施肥量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马铃薯获得最高产量的全市平均施N量为(195.33±22.67)kg/hm2,N∶P2O5∶K2O为1∶0.36∶1.19;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192.60±20.26)kg/hm2、P2O5(66.06±13.23)kg/hm2、K2O(210.13±57.28)kg/hm2。  相似文献   

18.
钾营养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间根际钾营养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以土培技术,研究了钾营养效率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根际速效钾、缓效钾的动态变化与钾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钾条件下,低效低响型品种京核1号根限速效钾和缓效钾的耗竭程度较大。相反,高效低响型品种太核5025、低效高响型品种6154的根限速效钾和缓效钾的耗竭程度都较小。而中间类型品种京选偃6的根际钾耗竭程度更小。小麦根际钾的变化与根系分泌H^+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选取湖南省不同地区第四纪红色黏土、石灰岩风化物、紫色页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等4种母质发育的12个典型土壤剖面的分层土样进行分析,探究土壤铝的化学结合形态在不同的土壤剖面、不同母质、各特征土层和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分布,及其与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交换态铝(Ex–Al)、吸附态无机羟基铝(Hy–Al)、有机配合态铝(Or–Al)、氧化铁结合态铝(DCB–Al)、层间铝(In–Al)、非晶态铝硅酸盐及三水铝石(Nc–Al)、矿物态铝(Min–Al)、全铝(Alt)质量分数在表土层分别为(0.31±0.24)、(1.57±0.80)、(7.24±4.77)、(2.47±1.72)、(5.10±2.85)、(18.91±7.91)、(126.78±18.49)、(162.37±24.86) g/kg,在表下层分别为(0.26±0.18)、(1.24±0.89)、(4.17±3.09)、(3.24±2.69)、(6.09±2.97)、(23.81±10.68)、(122.13±40.12)、(160.91±51.39) g/kg,在母质层分别为(0.16±0.16)、(1.09±0.92)、(2.93±2.46)、(2.61±2.67)、(5.49±3.12)、(21.81±9.94)、(137.44±27.01)、(171.53±32.79) g/kg;在土壤剖面上,Ex–Al、Hy–Al和Or–Al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DCB–Al、In–Al、Nc–Al质量分数则先增加后减小;在4类母质中,表土层中的Ex–Al质量分数在第四纪红土发育土壤中的最高,表下层和母质层中的Ex–Al质量分数在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中的最高,Hy–Al和In–Al质量分数在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中最高,Or–Al和DCB–Al质量分数在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中最高,表土层和表下层中的Nc–Al质量分数在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中的最高,而母质层中的Nc–Al则在花岗岩风化物发育土壤中的最高;在6种特征土层中,Ex–Al、DCB–Al、In–Al和Nc–Al质量分数在低活性富铁层中最高,而Hy–Al和Or–Al质量分数则在腐殖质表层中最高;在4种土壤类型中,富铁土中的Ex–Al、DCB–Al、In–Al和Nc–Al质量分数最高,新成土中的Hy–Al和Or–Al质量分数最高;影响土壤中铝的化学结合形态和分布的因素主要有pH、有机质、CEC、游离铁、全铝和黏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