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7.
8.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随着日后的生长,苗种密度也逐渐下降,到10mm时密度降低到0.2~1.0株/cm2。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探索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的人工栽培技术,采用浮筏式栽培方式于2015年3—6月在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进行了匍枝马尾藻的人工栽培试验,记录了该藻的生长规律,并通过栽培水深和夹苗密度试验,比较了不同栽培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匍枝马尾藻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其中藻体长度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以前,而藻体重量以相对稳定的速率持续增长至5月下旬。栽培水深和夹苗密度分别对匍枝马尾藻的藻体长度和分枝数有显著影响,而藻体鲜重则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P0.05)。研究表明,适量增加匍枝马尾藻的栽培水深和控制夹苗密度有利于促进其生长;为有效提高匍枝马尾藻的产量,栽培水深应设计为80 cm左右,夹苗密度控制在10 cm左右。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kuntze多酚化合物各分级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各分级组分对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沙蚕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和四联微球菌等受试菌株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分级组分I(Mr5.0×103)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组分,对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和沙蚕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90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值为1 800μg/ml,对四联微球菌的MIC值为3 600μg/ml。另外,组分I(Mr5.0×103)显示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3~4时对受试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筏式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报道了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筏式养殖技术。经106天的筏式养殖,藻体平均长度从5.5cm长到79.1cm;每绳重量从860g长到3500g,而对照组只长到1750g。试验组每667m^2产值约6000元。 相似文献
15.
以成熟的鼠尾藻生殖托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3~23℃)、光照度(3000~12000lx)和光照周期(15L∶9D,12L∶12D,9L∶16D)对鼠尾藻排卵及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在20~23℃范围,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在3000~12000lx范围内,光照度越高,越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光周期不是影响卵子排放的主要因素,光照度是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制约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温低于16℃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6.
烟台芦洋湾鼠尾藻种群生物量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月至2006年1月对烟台芦洋湾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实验设立固定样方观测了鼠尾藻种群结构的季节变化,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生境因子对鼠尾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鼠尾藻分布在低潮线以上50~125cm的中潮带和低潮带之间;(2)生物量消长和平均藻体长度消长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呈双峰曲线(7月份和12月份达到峰值,9月份达到最低值);(3)生活周期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休止期、生长期、繁殖期和衰退期,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有性生殖期;(4)营养生殖贯穿全年,并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5)快速生长期内(5-7月),其大小级层次明显,近似正态分布;(6)水温为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浪冲击度和人为干扰,干露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总之,本调查区域的鼠尾藻种群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与其他海区种群差异显著,生长地区的环境因素是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