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密度和分蘖对超甜玉米‘晶甜8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8号'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穗长、鲜果穗重和分蘖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晶甜8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但与分蘖去除与否无关.同一种植密度下保留分蘖导致鲜果穗重和产量下降、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和秃尖长变短,但差异不显著.‘晶甜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应在6.0万株/hm2左右,生产上不必去除分蘖.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皖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适宜密度,为玉米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穗粒数、千粒重等参数的监测,研究淮北地区密度对主栽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连续2年在宿州市农科院农试场,以‘郑单958’、‘鲁单981’、‘隆平206’为试验材料,以审定密度为基准,每7 500株/hm2为一个密度阶梯,设置从减少7 500株/hm2至增加3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在充分满足水肥需求条件下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上分析其产量及相关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除平展型玉米品种‘鲁单981’外,其他2个品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3 300株/hm2,半紧凑型品种‘隆平206’适宜种植密度为68 600株/hm2左右,平展型品种‘鲁单981’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52 500株/hm2。由此得出,品种株型越紧凑,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大;随密度增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与密度呈越显著负相关,品种‘鲁单981’生产上应适当稀植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Medicigo sativa L.)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刈割是利用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以在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表现优异的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不同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14号品种(1085)在45cm的刈割方式下鲜草产量最高,达到了86400kg/hm2,且显著高于30cm刈割和孕蕾期刈割(P<0.05);同一刈割处理下,不同的品种之间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5cm刈割处理时,14号品种(1085)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是16号品种(1075)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不同刈割处理对参试的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分析,表明在45cm刈割方式下,苜蓿的产草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故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苜蓿生产的最适宜刈割高度是45cm。  相似文献   

4.
对科尔沁沙地进行4个饲用燕麦(Avena satiua)品种产量特性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的优良饲用燕麦品种。结果表明:乳熟期收获的饲草产量显著高于抽穗期(P<0.05);抽穗期饲用燕麦干草产量排序‘梦龙’>‘甜燕1号’>‘贝勒’>‘牧马人’;乳熟期饲用燕麦干草产量排序‘甜燕1号’>‘梦龙’>‘贝勒’>‘牧马人’;抽穗期‘梦龙’品种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甜燕1号’茎叶比与其他3品种比较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综合评估‘甜燕1号’和‘梦龙’可作为科尔沁沙地推广种植的饲用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根据高寒沼泽草地牧草生长期营养成分变化,研究了高寒草泽草地牧草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牧草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利用高寒沼泽草地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试验设计了刈割时间、留茬高度2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水平,分析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处理对草地牧草产量及翌年再生量的影响。【结果】高寒沼泽草地牧草生长期营养含量随着生长月份增加差异显著(P0.05)。7-8月正是牧草营养价值最高时期,粗蛋白(CP)含量较高,为12.14%~13.91%,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为68.05%~57.64%,是牧草刈割的最佳时期。随着牧草的生长,沼泽草地牧草的生物量逐渐增加,但10月底草地生物量有降低趋势(P0.05)。9月底刈割草地牧草生物量最高(P0.05),且与次年的刈割后草地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次年8、10月刈割的牧草生物量有明显的减少,减产71.5和38.45 g/m~2,分别减产23.54%和12.15%。留茬高度越高,当年产草量越低(P0.05)。牧草留茬为2 cm时,翌年产量减少48.29%。留茬高度4 cm,当年与翌年产草量相对较高,2016年比2015年增产9.18%。天然草地采用不同的刈割处理,以每年的8月底、留茬高度4 cm的生物量最高。【结论】综合牧草季节性营养物质总产量及传统放牧中沼泽草地作为冬季草场这2个因素考虑,我们认为,当雄县沼泽草地的最佳刈割期为8月底至9月初、留茬高度4 cm时天然草地鲜草产量及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直播、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时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方面差异显著,相同播期下地膜覆盖产量最高为13 986kg/hm2,熟期比其他种植方式早2d,最佳种植模式为地膜覆盖。不同种植密度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茎粗、单株重、单株茎叶重、穗行数、穗粗方面差异显著,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7.
4种甜秆饲草高粱对密度与刈割次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4个甜秆饲草高粱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和刈割次数下的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饲草高粱生育进程中,无论刈割1次还是2次,14万株·hm-2高密度种植的鲜草产量总是高于10万株·hm-2的低密度处理;增加刈割次数可有效地增加甜高粱的总产草量。采用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的623A×126-524、高密度14万株·hm-2种植和一生刈割2次是本试验条件下产草量高的最佳组合,该组合鲜草产量可以达到84 039.67kg·hm-2,且在刈割1次的情况下该杂交组合的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另2个甜秆饲草杂交高粱鲜草产量都极显著高于甜高粱1号。以上结论可以为选用合适的甜高粱品种进行合理密植、提高产草量从而促进饲草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狼尾草属牧草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牧草,研究和筛选其作为沼气发酵原料对缓解今后能源紧缺具有重要作用。试验采用不同的狼尾草属牧草开展制取沼气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狼尾草属牧草可以代替稻草作为C源进行厌氧发酵制取沼气,5组沼气发酵处理对沼气总产气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总产气量最高的是‘闽牧6号’狼尾草组,达77616.6mL/10L,显著高于CK1组(141.4%)、CK2组(13.3%)、‘桂牧1号’狼尾草组(112.5%)和巨菌草组(52.6%)4个沼气发酵处理(P0.05),极显著高于CK1组、‘桂牧1号’狼尾草组和巨菌草组处理(P0.01),总产气量最低的是CK1组达32150.0 mL/10L。从沼气发酵的气体含量分析,5组沼气发酵处理产生的气体最多的都是N2气体含量,约占总气体量的55.9%~79.9%,CH4气体含量约占总气体量的10.7%~28.9%,CO2气体含量只占总气体量的0.1%~1.4%。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进中科1号杂交构树苗在新平县按10 000株/hm2、株行距100 cm×100 cm的模式种植,1年种植期内观测了萌动期、展叶期、显蕾期、开花期、果熟期、秋色期、落叶期,并于植株长至1.3 m时刈割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整个种植期间未出现开花结实现象,刈割2次,平均产量仅为6.435 t/hm2,刈割次数和产量较低,建议下一步降低株行距、增加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以获取更高产量和饲草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巴西蕉’为对照,从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香蕉新品系‘热科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科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相近,其中株高、果指长宽及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热科2号’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好,田间发病率为4.1%,较对照巴西蕉低75%,对其它病虫害的抗性则与对照相当,适宜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发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1.
该文旨在探明贵州黔西北主要牧草刈割株高对牧草产量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试验测定了贵州黔西北主要种植的10个牧草品种在不同株高时刈割的亩产量和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绿洲一号和紫色黄竹草以株高160~180cm和株高大于180cm时分2次刈割的模式产量最高;4种一年生黑麦草品种(邦德、牧谣、大老板和利箭)均以株高60~70cm、株高40~50cm和株高大于40cm时分三次刈割的模式产量最高;黔金荞麦1号以株高100~120cm、株高100~120cm和株高大于80cm分三次刈割的产量较高;3个青贮玉米品种(黔兴201、青丰4号和红单10号)的株高大于260cm刈割鲜草产量分别达4556、 4353和4187kg/亩。此外,多次刈割牧草品种均表现为株高越高,水分和粗蛋白含量越低,干物质、 NDF、 ADF、粗灰分、钙和总磷的含量则越高,且同一牧草品种不同株高间的营养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在牧草种植中要充分了解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规律,适时刈割和施肥,才能保障质优量足,推进其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新疆伊犁昭苏马场禾草+杂类草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方式对草地植被主要数量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放牧+刈割+放牧、放牧+刈割、刈割+放牧、刈割交替等处理.[结果](1)不同利用方式对植物的重要值影响不同,刈割+放牧(C)、刈割处理样地内的禾草比例高于其他两种利用方式;(2)在高度变化上,各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刈割+放牧(C)、刈割(D)草地群落由于春季均未放牧利用,草地的高度均表现出略高于其他两种方式;(3)在盖度变化上,从三季利用上可以看出刈割(D)优于其他三种利用方式;(4)5 ~8月四种利用方式在密度变化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9月,由于放牧与不放牧的差别,刈割(D)利用方式草地群落密度高于其他三种方式(P<0.05);(5)地上生物量变化方面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方式在草地群落地生物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结论]初步确定刈割+放牧和刈割利用方式较好,但需要长期的动态监测,方能得到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黑龙江省饲草高粱的种植,促进畜牧业发展,对健宝和龙草1号2个品种分别进行不同刈割次数的产量和刈割后不同追肥水平下肥效利用率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宝刈割1茬的产量高于刈割2茬产量,龙草1号刈割2茬的产量高于刈割1茬产量;健宝刈割1茬和刈割2茬追肥40 kg?hm‐2肥效利用率高;龙草1号刈割1茬追肥80 kg?hm‐2肥效利用率高,刈割2茬追肥40 kg?hm‐2肥效利用率高;农艺性状方面,二者再生和分蘖能力强,抗病、抗倒伏,都是优良的饲草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14.
刈割方式对杂交狼尾草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种切口方式(平口和斜口刈割)和3种留茬高度(5、12、20cm),探讨了刈割方式对杂交狼尾草株高、分蘖数、死株率、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口刈割、留茬12cm的处理产草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刈割强度对高加索三叶草再生性及地下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T型容器法来观察高加索三叶草根系生长状况,并通过不同留茬高度的刈割来模拟不同利用强度下再生产草量和再生速度以及根重、根长、根系含水量和根蘖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高加索三叶草根系从0 cm至70 cm的日平均生长速度为1.59 cm,在栽后34d,日生长量达最大值,为3.29 cm。刈割处理使地上干物质量较不刈割显著增加(p<0.05),各次刈割后,再生草量以第2次大于第3次。各次刈割平均再生速度均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刈割对根系影响显著,根系重量和根系长度在不刈割时最大,随着留茬高度降低而减小,根系含水量随着留茬高度降低而增大。仅不刈割与各留茬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各留茬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根蘖数目与根蘖长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0 cm留茬时均最小,在9 cm留茬时均最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晶糯8号’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密度在3.75×104~7.5×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果穗长度缩短、粗度变细、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秃尖长增加、单穗重逐渐下降,但产量不断增加。2)不同密度对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影响不明显。3)综合考虑果穗各个性状,‘晶糯8号’适宜的栽培密度为6.0×104~6.75×104株/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种植密度与多种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夏玉米‘淄单11’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进行试验分析,探讨鲁中地区夏玉米‘淄单11’良种良法推广的合理种植密度及生长调节剂的选择使用。结果表明:‘淄单11’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会显著降低产量。密度增加不施用生长调节剂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6.75万株/hm2密度‘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成熟期延后可作为储藏玉米果穗生产,但不宜过迟收获;7.5万株/hm2密度‘30%氨酰酯·乙烯利’处理能以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短的成熟期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且抗倒伏能力最佳,适宜鲁中平原地区‘淄单11’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8.
20个苜蓿品种在贵州毕节地区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毕节地区缺乏高蛋白质饲草的现实,为筛选出适合该区的优质、高产苜蓿品种,对2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并测定不同苜蓿品种的株高、分枝数、产草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苜蓿品种在生长速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休眠期和刈割期株高最高的均为‘四季旺’,分别为5.1cm和69.7cm;春季生长速度最快的是‘四季旺’,日均增长0.90cm;‘德宝’的分枝数最高,为49枝;干草产量最高的是‘四季旺’,为9.34t/hm2.说明‘四季旺’在毕节地区春季生长中综合表现最好,最适宜在毕节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闽牧6号’狼尾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杂交狼尾草高效再生体系,以‘闽牧6号’狼尾草为材料,研究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等对‘闽牧6号’狼尾草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侧芽作为适宜外植体;诱导培养基采用NB+2,4-D(2mg·L~(-1)),诱导率最高,为89.9%;继代培养基采用NB+2,4-D(2mg·L~(-1))+KT(1mg·L~(-1)),愈伤组织形态最好;分化培养基采用NB+KT(1mg·L~(-1))+6-BA(2mg·L~(-1))+NAA(0.5mg·L~(-1)),分化率最高,为75%;生根培养基采用1/2MS培养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缓解畜牧业发展所需饲草与粮食生产争地的严峻形势,开发水稻粮饲兼用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头季水稻刈割时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蜡熟期)为主区,留茬高度(25 cm、35 cm和45 cm)为副区,研究了头季水稻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和品质及再生稻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间的推迟,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生稻籽粒产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留茬高度的增加,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抽穗开花期刈割留茬高度越低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而灌浆期和蜡熟期刈割留茬高度越高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抽穗开花期刈割头季水稻干饲草品质最优,蜡熟期刈割头季水稻青贮饲料品质最优,均达优质一级标准。综上,该种植方式创新了2种水稻栽培模式:一是以再生稻米为主、优质饲草为辅,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干饲草10.51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10.58 t/hm~2;二是以优质饲草为主、再生稻米为辅,在蜡熟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青贮饲草34.66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4.21 t/hm~2,是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