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近日,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在广东省德庆县举办了柑橘黄化病综合治理现场观摩暨技术交流会。据了解,目前德庆县柑橘种植总规模已突破30万亩,柑橘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当地柑橘黄化病日趋严重,成为当地果树产业的难题之一,根治柑橘黄化病是柑橘生产的当务之急。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联合广州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反复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综合治理黄化病的技术方案,并在1万多亩柑橘园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抑制了柑橘黄化病的蔓延。其中,德国生产的纯天然植物抗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2000年,博乐垦区开始发展葡萄产业,黄化病既在各园区普遍存在,发生面积与危害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直接影响垦区葡萄产业的发展.现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将葡萄黄化病发生的原因与防冶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槟榔黄化病病株在槟榔园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从均匀型向聚集型演变发展。m*-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个体群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趋势。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的空间分布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而趋向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n=(t/D)2(0.77/m+0.319)。此研究结果为槟榔黄化病调查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沈晓明省长在2019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作用,针对槟榔黄化病、淡季叶菜生产等难题开展集中科研攻关”的要求,近日,中国热科院戴萍副院长一行赴万宁市北大镇和保亭县什玲镇2个环植所槟榔黄化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基地检查指导。保亭县植保站谢有海站长及示范园业主现场介绍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曹新峰  孙宗训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6):118-119,134
该文介绍了砀山县果树黄化病发生的表现症状,从土壤、肥料及施用技术、果树生长特点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对引起果树黄化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解决果树黄化病的对策建议,为砀山县果农解决果树栽培障碍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银杏常见病虫害如茎腐病、叶枯病、炭疽病、黄化病、银杏大蚕蛾、桃柱螟等发生情况,并详细阐述了其有效的防治技术,以期为银杏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化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石灰性土壤上果树栽培的障碍,为了探析石灰性土壤上果树黄化病的防治对策及途径,本文对我国西北石灰性土壤上果树黄化病发生表现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从土壤方面、肥料及施用技术方面、果树生长特点方面及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对引起果树黄化病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提出了合理解决本地区果树黄化病防治的综合性对策和途径,为我国西北地区果农科学优质栽培果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梨树缺铁黄化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和测定表明,新疆梨树发生缺铁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pH值和HCO_3~-含量高,与品种和砧木的适应性也有关系。采用以强力树干注射可溶性铁为主,树上喷施和树下根施铁肥为辅的三系配套综合技术,能有效地防治梨树缺铁黄化病。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槟榔黄化病传播途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槟榔种果、种苗及采摘工具表面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显示,槟榔种果出苗后,从根、假茎及叶片中均检测出植原体阳性;3个12月龄苗圃中检测出植原体阳性幼苗;使用采摘工具对槟榔黄化病株进行采果后,从金属表面残留的汁液中检测出植原体阳性。上述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植原体可随种果传播,且在植株体内呈系统性分布,带毒种苗调运会增加槟榔黄化病的传播风险;未对采摘工具进行消毒,可能增加槟榔黄化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0.
槟榔是海南省第二大特色经济作物,黄化病已成为海南省槟榔生产中最大的限制因素,但对黄化病"该防"还是"该治"一直存在争议,造成传染性的黄化病仍在海南不断发生蔓延。本文对如何正确识别传染性的槟榔黄化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正确的防控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更好的控制海南槟榔黄化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河南地区杨树黄叶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元素补充、组织粉碎回接、微生物分离回接、线虫检测、电子显微镜切片观察、植原体的PCR及DAPI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对轻度病株施硫酸亚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回接组织粉碎物的健株无症状表现;从病株的根、茎、叶中分离了4种微生物并进行了回接,27.5%的接种苗出现了与黄叶病相似的症状;在病株体内没有发现植原体和内寄生性线虫;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到了杆状细菌存在。研究结果对该病害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修武、辉县、济源、临颖、长葛杨树黄叶病害重发区林地土壤化验分析,研究了土壤营养因子中的铁、锰、铜、锌以及磷含量对杨树黄叶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叶病病害发生林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为12.26±1.60mg/kg,无黄叶病病害发生的健康林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为34.83±4.55 mg/kg,有效铁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361),土壤有效态铁含量相对低易发生杨树黄叶病病害;而土壤中有效磷、有效铜、锌含量过高时,也易发生杨树黄叶病病害.  相似文献   

13.
突变体黄叶性状基因对烟叶集中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黄叶突变体及其后代黄叶DH系为材料,研究了黄叶突变基因对烤烟烟叶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每个黄叶材料一次可采收叶片数比正常绿色品种K326多2~6片,平均多3.11片;其中黄叶K326可一次采收11片叶,且11片叶的外观颜色均为黄色。说明黄叶突变体基因有促进烟叶成熟、提高烟叶成熟的集中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河南省2005年以来新发生杨树黄叶病害的发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病害危害继续扩大,新发病地块出现50处,但老的发生区没有大面积扩散,枯死数量所占前年总病树的百分比从2007年的1%下降到了0.6%。黄叶病杨树存在侧芽萌发及顶芽小叶现象,但不属于植物病理学上的丛枝。病害在春秋两季发病明显,实验证明病害与越冬关系不大,7月份有隐症现象,该隐症为高温隐症。加强水肥管理及间伐对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但是不能彻底治愈,病因可能与苗木的来源有一定关系。病害的发生在立地条件上没有明显规律,养殖小区和菜地内的杨树明显发病较早、较重。未发现明显抗病的杨树品种,法桐等其它近10种树种亦有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15.
黄叶银杏叶色发育及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万文  曹福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10-15412,15494
[目的]研究黄叶银杏的叶色发育及光合特性。[方法]以1年生嫁接黄叶银杏为材料,研究了叶色表达期叶色,叶中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x.c)含量及其比值变化,以及全光照和遮阴下光合特性。[结果]黄叶银杏新生芽浅黄色,4月为橙黄色至金黄色,5月为浅黄绿色,6~10月黄绿色,11月为黄色。黄叶中Chla、Chlb和x.c含量明显低于绿叶中对应色素含量,Chla/x.c、Chlb/x.c明显低于绿叶中对应色素含量比值。在叶色发育过程中,黄叶Chla、Chlb和x.c含量升高,Chla/x.c、Chlb/x.c比值增大。自然光下银杏叶片饱和光强高于遮阴的叶片。黄叶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均明显高于绿叶。遮阴黄叶Chla/x.c、Chlb/x.c、Chla+b/x.c高于自然光下叶中对应色素间的比值。[结论]黄叶银杏的最佳观赏期是4、5月。黄叶Chla/x.c、Chlb/x.c明显低于绿叶是其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在叶色发育过程中,Chla/x.c、Chlb/x.c比值增大是黄叶转为黄绿色的原因。遮阴黄叶中Chlb含量高于自然光下的叶片,是对遮阴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遮阴黄叶Chla/x.c、Chlb/x.c、Chla+b/x.c较高,是遮阴黄叶较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BTH处理对菜心耐贮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菜心采后易于发生切口腐烂和叶片黄化等现象,货架期很短.探讨了采前6 h用新型抗病诱导剂苯并噻重氮(BTH)喷施对常温贮藏菜心的保鲜效果.与对照相比,BTH处理降低了茎部切口腐烂指数、黄叶率、失重率和细胞膜透性,提高了茎部的硬度.试验结果表明,使用BTH处理后提高了菜心的抗病性和新鲜度,BTH浓度为1、5、50 mg/L时,以5mg/L处理增强菜心耐贮性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叶片活性铁与杨树黄叶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杨树叶片铁营养与杨树黄叶病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叶片全铁和活性铁含量.进而比较不同地方杨树的健康叶片与病叶的全铁和活性铁含量差异。[结果]4个采样点杨树的健康叶片与病叶的全铁含量差异不显著。辉县、长葛、新郑郭店杨树病叶的活性铁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叶,新郑机场、济源南夫杨树病叶与健康叶的活性铁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叶面喷施营养元素的试验中,6d后喷施FeSO4的杨树病叶上出现明显的绿斑,继续喷施时杨树病叶完全返绿,而喷施MnSO4和ZnSO4的杨病痛叶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杨树黄叶病与树体营养元素和土壤关系密切。缺铁导致生理失调,进而造成了杨树黄叶病,可以通过喷施铁肥使黄叶变转为绿叶。  相似文献   

18.
自1984年以来,在辽宁省东部山区调查大面积红松落针病林分的基础上,选出人工红松抗落针病优树17株。利用抗病优树及不同程度感病的针叶制浸汁培养基,定量接种病原菌(Lophodermium maximum)。研究结果表明:抗病能力与对照比差异极显著,利用判别函数对抗病优树进行综合判别,比经验选择有着更合理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19.
对腐烂病病害程度不同的金冠苹果树进行了叶样的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及树盘下土样的速效钾分析。结果表明:1、腐烂病的病害程度与树体及土壤内的含钾量呈显著负相关,即腐烂病越严重,树体及土壤内的含钾量越低。2、腐烂病的病害程度与树体内的氮、磷含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25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防治经历,探索松材线虫病防控理论与方法,提高防控科学技术水平与健康松树保护能力.[方法]用“双松效应”和“分担效应”等11项效应,提炼“1优先”、“2反对”、“3原则”、“4措施”、“5管理”松材线虫病死树清除理论,在全面清理与彻底除害松疫木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简便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对带疫松褐天牛作针对性的化学生态诱杀、仿生农药扑杀和释放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寄生或捕杀;开发高效甲维盐免疫针剂对健康松树注射预防,扑灭松材线虫病危害.[结果]松材线虫病从1999年28 273公顷350万株病死树的高峰期,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4 333公顷6.8万株病树最低期,分别下降87.84%与98.06%;在清理基础上,同时施放花绒寄甲,能使枯死松材数量比对照大幅度下降,连续施放5年,松林平枯死量到2012年降到0.511株/hm-2,枯死率为0.022 7%,达到控制效果,达极显著水平;林地清理+疫木隔离+灭敌释放,能达到扑灭松材线虫病.24堆松疫木隔离试验结果:扑灭松材线虫病,即100%遏制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有9堆,占37.5%,其中铁丝网、尼龙网各4堆,占88.9%,编织袋1堆,占11.1%;甲维盐免疫针剂的发明为扑灭松材线虫病奠定了基础2008年和2009年对北仑区甲维盐注射扑灭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作跟踪检查,发现注射当年的松材线虫病死树大幅减少;次年10月接近扑灭,第三年彻底扑灭了松材线虫病.[结论]松材线虫病只要积极防治,采用“全面清理+工业化化除害”,“全面清理+灭敌昆虫”,“全面清理+疫木隔离+天敌昆虫”,“全面清理+甲维盐免疫”,完全有可能达到控制与扑灭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