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蕾菇 培养料进入菇房时湿度过大 ,覆盖细土过迟、温度较低 ,容易产生地蕾菇。这时要进行通风透气、喷水 ,使菌丝吊在粗土之上、细土之下 ,促使生长发育。2 开伞菇 昼夜温差达 10℃以上 ,遇到冷空气袭击 ,密度过大 ,温度偏高、湿度偏低 ,均会造成开伞菇。要注意温度骤变时 ,及时加盖草帘 ,保持菇房适宜温、湿度。3 空心菇 菇房喷水少 ,湿度小 ,覆盖土层含水量不足 ,子实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 ,菌柄就产生白色髓部 ,造成空根白心菇。要适时喷水 ,出菇期菇房保持相对湿度 85 %以上 ,能有效防止空根白心菇。4 锈斑菇 每次喷水后 ,没有…  相似文献   

2.
曹永祯 《食用菌》2007,29(2):27-27
口蘑氮高,pH值高,耐寒抗旱,高温烧。母方:PDA,菌不发,妙方:PGA,菌最佳。菌温二十,尽不超,恒温十八,最佳招。九至十三,pH值,料厚十八,至二十,料面壮菌,结成团,土留缝隙,勿盖严。三四厘米,覆土厚,切勿板结,pH值够。十三十四,昼夜差,十三十五,原基发。米菇喷水,易死掉,砻土护蕾,轻  相似文献   

3.
李正飞 《食用菌》2005,27(3):60-60
冬春是平菇生产的旺季,许多菇农习惯在菇种栽下后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育菌室湿度过大,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其实,平菇发菌期要求稍干燥,不需喷水。出菇期喷水视情况而定,较干时适当向地面喷水,保证出菇需要。冬季气温低,蒸腾量相对较小,幼菇期严禁喷水。随着菇体增大,可在邻近通风处和菌墙顶层靠棚膜处适量喷水、菌墙下半部分较潮湿的地方不喷水。春季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可按常规方法每天向菇体喷水2~4次。  相似文献   

4.
对出菇不整齐的水分管理,笔者实践表明,以用水量大次数少的喷水方法较好。若以少量多次喷水,就象持续的毛毛细雨,不但会造成小菇水肿黄,留大留不住小,而且违背了干干湿湿的自然水分管理原则,容易导致病虫的发生。小菇水肿黄的原因,就是小菇盖被水珠膜完全覆盖阻止呼吸而死。采用大量少次喷水法,菇蕾和小菇盖有一定的无积水期,从而能充分完成排出水分和二氧化碳,吸收氧气等生理需要。 在栽培中我们可观察到,大量少次喷水在幼菇上不会比少量多次喷水多留一点水,而在大菇上则会多留一些水,特别是菌盖中间有凹陷的品种,但大菇吸水量大而快。还有些品种,菌柄基部有绒毛,具有储水供水的自我调节功能。当然,大量喷水要注意轻喷,不宜冲、泼浇等,以免造成机械伤害而引起水肿黄。少次的标准是以小菇盖无积水至略干再喷下一次水为准。有  相似文献   

5.
薛华 《食用菌》2010,(1):23-23
冬春季节是平菇生产的旺季。各地许多菇农在平菇栽培中存在着“养菇就是喷水,喷水才是养菇”的认识。从上料开始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场地湿度过高,致使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即便到了出菇期,用水也要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冬季雨水偏少,场所内较干燥,场面用水要用足用好,以保证出菇需要。  相似文献   

6.
一、发菌阶段既忌冷冷热热,温差变化大,又思干干湿湿,否则会影响发菌速度及菌丝的健壮。二、原基及幼菇形成期,既忌喷浇大水,又忌表层干燥,否则原基及幼菇全大批发黄死去。三、室内栽培发菌阶段,遇上高温,忌关闭门窗,通风不良,否则易污染。四、室外栽培忌在高埂地上,也忌栽培不畅的洼地,平菇既怕干又怕涝。  相似文献   

7.
袋栽平菇泥垒菌墙出菇,管理省工省力,生物学效率高,但是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长出的菇容易带泥土,二是菌墙上会感染许多杂菌。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防泥、防污染的办法,现介绍如下: 1 做好垒菌墙前准备 ①垒菌墙用土要经曝晒和甲醛薰蒸。②垒菌墙处要用砖填高些,以防下层菇触地。③垒墙的菌袋要严格挑拣,现菇蕾的袋挑出来待菇采收后再垒墙,污染杂菌的袋要挑出来,污染严重者要剔除,局部污染者要挖掉污染部分,并涂上石灰粉。④脱袋时,出菇面的塑料膜可留5cm不脱。 2 垒菌墙时应注意事项 ①每层袋的上下左右之间要填足营养土,每垒一层要浇水,使袋与土紧密接触。②封口泥要选用含沙少的粘土,使用时加3%~5%的石灰水充分拌和,越拌透越好。③每遭菌墙要尽量一次  相似文献   

8.
<正>3月中下旬,气温逐步回升,当菇房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就要开始进入春菇管理。1环境调控主要抓好温、湿、气三要素的控制和调整,前期以保温保湿为主,要少通风、轻喷水,防止低温菇体死亡后期以防温增湿为主,要加大通风换气,用足用好水  相似文献   

9.
蘑菇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因气候不适宜,管理不善而发生生理性病害。现将常见的几种生理性病害的成因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空根白心菇菇房喷水少、湿度小,覆土层含水不定,子实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就会产生白色髓部、甚至空心。适时喷水,出菇期菇房保持在85%以上的相对湿度,可防止空根内心菇的发生。二、水锈斑菇每次喷水后,未及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菇房湿度过大,蘑菇表面出现小水滴,时间一长,就形成锈色斑点,因此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喷水后要开门窗通风30min。三、红根菇出菇前高湿阶段用水过多,覆土层含水量过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笔者的多年试验和观察,在食用昔栽培中对其进行培土或覆土,不仪可大幅度增加产量,且可显著地提高品质,从而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培土或覆土的增产实例(一)平菇生料袋栽平菇在我省比较普遍,当采收二潮菇后,在温室内挖坑作1.2米宽的畦,眭间留25厘米人行道.把脱袋的菌块用竹签划破菌皮3~4道线后平码于畦内,尔后覆1~5厘米厚土,每米2泼浇35~50公斤水.泼水后大部分土随水冲入菌块缝间,待水渗掉后随即再覆0.5~1.5厘米厚的湿润细土,以不露菌料为宜,并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覆土后经出二潮菇,如见畦面土壤板结,可用铁耙划  相似文献   

11.
廖秀娥  张儒发 《食用菌》2001,23(5):29-29
柱状田头菇不脱袋墙栽,菌柄弯曲,商品性差;不脱袋竖栽,虽克服菌柄弯曲,但占地面积较大。这两种栽培方法均需经常补水,又易受霉菌、菌蚊的困扰,7、8月高温、低湿只有少牧菌袋出菇;脱袋全埋土栽培,从5月上旬开始,11月上旬尚可出菇,但菌柄长 4~5cm时,菌盖即开伞,菌柄未能增粗、伸长,生物转化率较埋土露头栽培低15%左右,现将柱状田头菇埋土露头裁培要领介绍如下。1 栽培时间 栽培柱状田头茹地点海拔为254m,1996~2000年,气温最高 35~39C,最低-0.2~-3 C(1997年最低温度-10.…  相似文献   

12.
吴晓明 《食用菌》2003,25(4):12-12
先把菌棒脱袋进入大棚排放出菇 ,排放间距以 3~ 5cm为宜 ,表面覆土 2cm左右 ,表土喷水保湿。鸡腿菇生长环境喜偏碱 ,pH8~ 8.5为宜 ,故喷水时 ,每5 0kg水加石灰 0 .5kg ,然后盖上薄膜保湿 ,让菌丝生长 ,5~ 6天后掀膜 ,4~ 6天后即见小菇蕾 ,以后每天通风 30分钟 ,早晚均可 ,并喷雾水以手捏土会粘为好。第二潮菇管理 :先把菇床清理干净 ,除去杂物、烂菇等 ,扫除泥土。第一潮菇采收后应停水 3天 ,以利菌丝恢复 ,然后用竹扫把扫破菌棒上菌皮 ,并配制营养土 (配方 :过磷酸钙 1kg、磷酸二氢钾 0 .5kg、生石灰1kg ,兑水溶化后拌入泥中 ,泥土用…  相似文献   

13.
真姬菇生理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真姬菇发菌透料后,还必须达到菌丝生理成熟才能出菇;达到菌丝生理成熟的适宜温度是20~25℃。秋、冬培菌,增温促熟,可发生春菇,春菇采收后越夏,又可发生秋菇;冬、春培菌,在自然温度下成熟,越夏后可发生秋菇,秋菇采收后越冬,不能发生春菇,但可再次越夏,发生秋菇。  相似文献   

14.
李东  陆凤英 《西南园艺》2000,28(2):35-35
1 高温生理性病害 在食用菌家族中 ,平菇属于低温型菌类。当栽培环境出现 2 5℃以上高温时 ,会造成幼菇菌伞枯萎变黄直至死亡。因此 ,在平菇原基形成后 ,若环境温度超过此标准应采取降温措施 ,如喷水雾、通风、遮荫等。栽培平菇时 ,要尽量避开在高温季节出菇。同时选择耐高温平菇菌株系。2 高湿生理性病害 平菇出菇期要求栽培场所相对湿度在 85%左右。如盼菇心切 ,调水失控而重喷出菇水 ,会造成幼菇水肿变黄腐烂而死菇。正确的喷水保湿措施是少、细、勤 ,切忌直接向幼菇体喷水。3 异味生理性病害 在平菇出菇期出菇场所要严禁油漆、汽…  相似文献   

15.
甘小芳 《食用菌》2005,27(4):23-23
补水控温,保暖防寒 香菇、平菇经发菌和秋季生长,菌棒失水较多,为原重的50%~60%,须及时补水。补水前应敞开棚门通风3~4d,补水时可用注水针刺入菌棒内,借助水泵的压力使菌棒在短时间内吸足水分,以井水为宜。喷水的原则是:喷雾状水、菇多多喷,菇少少喷,蕾期多喷,采收期少喷。蘑菇在冬季基本不需要补水。  相似文献   

16.
一般情况下菇类菌种组织培养复壮,将未喷水长至7成左右,菇形较好的菇采下,用75%酒精或其它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取菌盖与柄交界处一小块组织接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由于表面未杀死的部分杂菌渗入到组织内,所取组织易带杂菌,成功率低。 笔者将菇采下后,放在无菌接种箱内,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表面灭菌,正反两面各半小时,紫外线灯与菇之间的距离在40cm左右。灭菌后以菇的纵向将菇掰分开,用灭菌过的小尖镊子,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取菇菌柄与盖交界处一小块组织放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即可,操作简单,成功…  相似文献   

17.
尹亭 《食用菌》2001,23(3):25-26
平菇立体湿润栽培法是在袋式栽培的基础上,将采收头潮菇后的菌坯脱袋,不用补水补肥,直接用封口泥和营养土筑成可使菌坯始终保持湿润状态的菌墙,为菌丝复壮和出菇提供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菌墙筑成后,约 5~ 7天即可出第二潮菇。这潮菇无论从产量和质量上都不亚于第一潮菇,产量可提高 50 %以上。由于菌墙中的菌坯能源源不断地从营养土中得到水分和养分的供应,菌丝衰老慢,抗病虫能力强,采收期可维持 6~ 7个月,而且省时省工好管理。现将该方法简介如下:1 菇棚建造 选择远离畜禽栏舍、无污染、背风向阳、土质较厚的场所建菇棚。菇…  相似文献   

18.
陈洁 《西北园艺》2013,(5):41-42
关中地区种植双孢蘑菇从覆土到出菇需10-15天。这段时间内菌丝生长的好坏,子实体形成的快慢与多少,对产量影响很大。管理的重点就是要促使粗土中的菌丝粗壮浓密生长而又不板结成块,子实体形成的部位适宜(粗土上细土下)。因此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加强温、湿度和通风换气的管理,创造条件促进菌丝健壮生长,并促进其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为蘑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地上做块发菌,地道促进出菇”相结合的平菇生料块二次栽培法,使地道栽平菇由春、秋两季成为四季栽培。在没有地道的地方,可采用夏季做菌块,菌丝发满后掀膜晾干贮存,待秋凉时摆开菌块喷水即可出菇。菌块如摆成“人”字或“工”字形,可周身出菇,提高产量。具体方法如下: (一)备料:我们是选用棉籽壳做培养料,棉籽壳要绒长、干燥、新鲜、无霉变。如果用杂木锯末、玉米芯、花生壳、禾草、树叶做培养料,要掺合5~20%的新鲜麸皮或米糠、豆饼、玉米粉等。每100斤干棉籽壳要加130斤稀释的甲醛和敌百虫(用量为0.1~0.2%),拌匀后含水量为65%。拌料后用塑  相似文献   

20.
俞木青 《食用菌》1996,18(2):33-34
随着蘑菇生产的发展,其病虫害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螨害,轻则使菇床退菌,推迟出菇,重则大幅度减产,甚至造成只菇无收,严重影响到菇农的经济和生产积极性。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治害螨的方法,我们从1990年起对蘑菇菇房、培养料和菌种进行了取样调查,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