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筛选优质“油蔬两用”组合,以11个油菜新组合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菜薹产量、品质及摘薹后油菜的农艺性状及菜籽产量等12项性状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平头期A11、A7、A4一次采主薹菜薹产量排名靠前,A11、A5、A7、A4、A3、A1的薹茎/叶符合菜薹商品品质要求;A2、A8、A10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沣油737,A4、A3、A2、A1、A5、A6的菜籽产量高于沣油737;11个油菜组合可分为3个等级,其中A4、A11为Ⅰ级且其“油蔬两用”综合性状表现优良,A8、A5、A3、A7、A2、A10、A6、A1为Ⅱ级,A9为Ⅲ级。A4、A11综合表现较好,可做为油蔬两用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3.
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宁油16号摘薹对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别在江苏省丹阳市、宜兴市进行不同密度条件下宁油16号摘薹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生育期延迟,株高降低,一次分枝减少,二次分枝增多,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说明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生产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安康市推广应用"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每亩采摘油菜薹100 kg左右,油菜籽产量与未采薹的基本持平,亩收入增加1 000元左右、亩纯收入增加800元左右.介绍了安康市"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油菜摘薹适期研究、大区对比试验、菜薹营养结构分析等以及摘薹次数研究进展概述。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油菜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比单收菜籽减产菜籽17.7%,但纯收入提高了33.7%,投入产出比约1∶3.5;甘蓝型油菜双低油菜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蔬菜;薹高60 cm时为摘薹最佳时期;摘薹一次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6.
油菜油蔬两用是指油菜在抽薹时采摘油菜薹作蔬菜食用,在成熟时收获油菜籽榨油用.该技术具有一次种植两季收益、节本增效等特点,是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缓解油菜种植经济效益偏低的重要举措;在重庆、江苏、湖北、上海等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多.2019年油菜多用途开发利用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7.
江淮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推广种植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以皖油18为对照,采用Delphi法研究比较了16个优质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营养品质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天禾油6号、中乐油2号、中乐油1号等8个品种的菜薹产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皖油18;绵油12号、秦优七号、润油188的菜籽产量比对照增产10.40%~21.48%;秦优七号、天禾油6号、华油1087、润油188的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高25.17%~44.67%;品种间菜薹营养品质差异不显著,中双8号、秦优七号、沪油16、润油188、天禾油6号的品质相对最佳;品种间总产值差异极显著.Delphi法综合评价结果:润油188、天禾油6号、绵油12号、秦优七号、华油1087适宜作为"油蔬两用"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8.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油菜品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对江西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9个品种 (系 )的 9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与单项产量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用加权关联度进行评价的结果优于一般关联度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不同来源的油蔬两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为材料,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经过相同试验处理,基于菜薹产量、菜子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对各品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油蔬两用优质油菜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沣绿2号、油薹929、沣绿1号和狮山菜薹适合作为油蔬两用优质油菜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黄山市推广种植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浙双72、沪油15为材料,设计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处理(ck)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摘薹对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双11菜薹、菜籽产量均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籼稻新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对福建省选育和引进的10个籼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种引种籼稻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A.B.T.6关联度最大,综合品质最好,Iari-10697、光农1号、IR28、龙紫2号的综合品质较好,其余品种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西部生态条件下,本研究对9个甜高粱品种的7个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雷伊、White Africa、绿能二号这3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供试品种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的排序结果大体上保持一致。不同性状指标对甜高粱茎秆鲜重的关联度不同,6个性状指标与茎秆鲜重的关联度排序为单株鲜重>茎粗>全生育期>节数>秆长>株高。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芒果品种综合性状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贵州省引进鉴选出的8个芒果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煌芒、红象牙、台农1号、四季芒4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长势好、品质优的特点,属优良品种,可作为贵州干热河谷区芒果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4.
杨明  余国东  李伯群  周风云  高志宏  刘涛  张朝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47-22248,2232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重庆市7个大麦品种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穗粒数〉小穗数〉有效穗〉千粒重〉穗长〉株高。  相似文献   

15.
11个观赏菊花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1个从荷兰引进的观赏菊花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并对所引进的品种主要性状与理想性状进行等权与加权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等权关联度大小依次为:romanov>Bretagne>ml.yellow>Kastelli>Amadea>Jeanny pink>Rados>Vennice>Bactica>Biarritc>pp.golden。加权关联度大小依次为:romanov>Bretagne>ml.yellow>Kastelli>Amadea>Jeanny pink>Vennice>Rados>Bactica>Biarritc>pp.golden。即romanov的综合表现最好,其次为Bretagne和ml.yellow,这3个品种适合在昆明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红小豆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红小豆品种(系)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012-25、012-16、012-26综合表现最好,等权关联度与加权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关联度不同,6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粒重的关联度排序为:单株荚数>百粒重>单荚粒数>节数>株高>荚长.  相似文献   

17.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油菜杂交种品比试验中的10个参试组合。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对各个参试组合综合性状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可以避免只用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的局限性,在育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弓凤莲  汪强  李培培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054-10056
[目的]采用多个指标评价堆肥的腐熟度,必须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方法]参考国内外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制定出一套由5个评价指标(发芽率、C/N降解率等)和4个腐熟等级(完全腐熟,较好腐熟,基本腐熟和未腐熟)的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标准,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性地判别4种不同物料配比堆肥的腐熟度。[结果]A配方堆肥与较好腐熟的关联度最大r=0.735;B配方堆肥与较好腐熟的关联度最大r=0.675,C配方堆肥与基本腐熟的关联度最大r=0.713,D配方堆肥与完全腐熟的关联度最大r=0.704。[结论]4种堆肥样品分别判定为较好腐熟、较好腐熟、基本腐熟和完全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