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评价大蒜品种资源的耐寒性,以8份田间自然生长的大蒜品种资源离体叶片为材料,通过室内低温胁迫处理,用电导率法结合Logistic方程对其耐寒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供试材料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供试材料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介于-0. 587℃至-3. 113℃之间。根据LT50结果,确定参试的8个大蒜品种资源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中牟大蒜、徐蒜6号、邢台紫皮蒜、莱芜红皮蒜、徐州白蒜、恩施红蒜、徐蒜3号和玉林白蒜。同时发现,胁迫温度与LT50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以-3℃处理下相关性最高,其次为0℃和-6℃。 相似文献
2.
高温是影响经济林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的耐热性是否存在差异,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25个油茶优良品种的叶片为材料,叶片分别经30 min的40,45,50,55,60和65℃高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相对电导率并配合Logistic方程(y=k/(1+ae-bt)测定了其半致死温度(TL50).根据半致死温度的高低把25个油茶品种分为3个类型:(①TL50≥50℃(耐热型),其中有赣190,赣55,赣石84-3,赣447,赣71和赣无24; ②45≤TL50<50℃(中间型),包括赣68,赣8,赣无11,赣兴46,赣无16,赣70,赣永5,赣77024,赣6,赣无12,赣无2,赣抚20,赣石83-4,赣无1;③TL50<45℃(感热型),包括赣无15,赣兴48,赣石83-1,赣石84-8,赣永6.水培条件下的大树枝条经过不同高温处理的形态特征变化和半致死温度结果一致.油茶的抗热性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下的油茶品种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北缘产区,低温对油茶的造林和生长有很大影响,是制约本地油茶发展的关键因素。以鄂油系和长林系油茶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指标,比较各生理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油茶品种的耐寒性,则各品种耐寒性强弱的顺序为长林27号鄂油151号鄂油465号鄂油63号鄂油102号长林40号长林23号长林4号鄂油81号鄂油54号。 相似文献
5.
基于Logistic方程分析方法的木瓜属观赏植物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木瓜属(Chaenomeles)观赏植物耐寒性进行研究,选择3种不同的木瓜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9月至次年1月的含水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相对导电率等生理生化指标。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解半致死温度,并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隶属均值,综合评价其耐寒性。结果表明,随着抗寒性的提高,3种木瓜树种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和SOD活性均提高,与抗寒性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木瓜树种茎的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日本木瓜<皱皮木瓜<光皮木瓜。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测定武汉地区4种花灌木的高温半致死温度,为它们在武汉园林绿地建设和改造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武汉地区引种的4种花灌木经过梯度高温处理后的电导率,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它们的高温半致死温度。[结果]火焰南天竹的半致死温度为53.19℃,八仙花为55.25℃,四照花为72.58℃,欧洲丁香为64.64℃,其耐热性强弱表现为四照花欧洲丁香八仙花火焰南天竹。[结论]总体上看,四照花可以在武汉广泛推广应用,欧洲丁香在华中地区应用问题不大,八仙花和火焰南天竹在园林绿化中应该选择稍阴处种植。 相似文献
9.
槟榔不同品种幼苗耐寒性比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测定低温胁迫过程中槟榔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_(50)),评价了不同品种槟榔的耐寒性.结果表明, 在低温胁迫过程中, 4个槟榔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均随温度的下降而不断上升, 但上升幅度因品种而异.4个品种耐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 Tw>Qz >Qh>Ld.槟榔品种低温处理后叶片受伤害程度与电导率测试结果吻合, 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槟榔抗寒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海南30年的温度气象资料,认为海南的气温适合槟榔的生长,冬季不同月份极端低温危害也不容忽视.该试验结果可以为抗寒槟榔种质筛选和槟榔抗寒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幼龄期生长比较旺盛的3个油茶无性品系长林4号、长林166号和长林53号光合作用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林4号比长林166号更适合在高温干旱和强光合有效辐射照射环境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整体效率比长林166号、长林53号高。生理特征分析表明,长林4号在叶片构造和叶水分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生理特征支持上述结论;长林4号在幼龄期光合特性上具有比较优良的种质优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4个大别山系列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光合作用,研究其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油茶的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个油茶Pn日进程都呈单峰型曲线,Pn与Cond、Ci和光强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2)4个油茶Tr日进程均为单峰型曲线,但它们的Tr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影响D1和D2 Tr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强,影响D3 Tr的主要环境因子是Cond和Vpdl,而影响D4 Tr的主要环境因子是Cond和Ta。(3)4个油茶WUE的日进程总体呈下降趋势,D3和D4较耐旱,而D1和D2耐旱性较弱。Ci对D1的WUE影响最大,其次是Ta;直接影响D2 WUE的最大环境因子是Ta,其次是Ci;光强对D3的WUE直接影响最大,Ta、Vpdl和RH对其WUE直接影响也很大;而Ta是对D4的WUE直接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其次是Ci。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主要物种抗寒性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山茶属植物因其经济价值和潜在的能源价值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乎其引种选育和资源利用开发的抗寒性研究也同样引起了关注。目前关于山茶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较多较为全面的是经济作物茶树,抗寒指标中生理指标应用较多,一般采用多个指标综合分析筛选抗寒品种,抗寒性的测定方法也趋于多样性,抗寒育种已深入到分子领域。但关于山茶属植物抗寒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集中研究了有经济效益、观赏价值的物种,忽略了稀有物种。 相似文献
13.
在油茶的不同生长时期,即新梢生长期、果实生长期、果实成熟期、花期、休眠期,选取产量不同的3个油茶无性系XL67、XL1和CK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个油茶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存在单峰和双峰2种类型,无性系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显著,XL67明显高于XL1和CK;3个无性系的蒸腾速率以果实生长期最高,休眠期最低;XL67、XL1与CK的平均光补偿点分别为51.4、52.0、51.8μmol/(m2·s),平均光饱和点分别为570、552、521μmol/(m2·s);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是影响3个油茶无性系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XL1与CK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15.
油茶无性系果实生长期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茶果实快速生长期7月,对XL67、XL1和CK 3个产量不同的油茶无性系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日变化及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XL67和CK的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而XL1为"双峰型",不同无性系峰值的出现时间及峰值的大小不同,XL67和CK存在光合"午休"现象。XL67、XL1和CK的Pn分别为6.97、6.30和5.72μmol.m-2.s-1,3个无性系之间叶片的Pn差异显著。3个无性系叶片的Tr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型",WUE的日变化曲线均为"U"型;3个无性系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9.79~14.20μmol.m-2.s-1,光饱和点为409~54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58~82μmol.m-2.s-1;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影响3个无性系叶片Pn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茎尖组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核苷(ZR)、脱落酸(ABA)4种内源激素的方法。应用反相C18色谱柱,以甲醇-水(含0.75%冰乙酸,35∶65,V/V)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该方法各峰分离效果理想。IAA、GA3、ZR、ABA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5、0.01、0.02、0.01 mg/L,回收率分别为98.2%、97.9%、96.3%、93.4%。该方法易操作且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7.
应用ISSR分析油茶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3个油茶无性系叶片的DNA作为实验材料,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最优引物,并扩增出10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70条,多态性比率为68.6%,谱带大小为200~2000bp。Shannon遗传信息指数为0.4793,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000和1.519;遗传距离为0.1542~0.6931,油茶无性系之间具有较高多态性。运用平均聚类法分析23个油茶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及多样性,在遗传距离为0.392时,23个油茶无性系聚为4类:湘林156、湘林210和湘林4号等18个油茶无性系为第1类;岑软2号和湘林97号为第2类;湘林34号和湘林11为第3类;湘林81号单独为1类。其中,湘林4号与湘林29的亲缘关系最近,湘林34与湘林78的亲缘关系最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茶ISSR聚类结果与油茶农艺学性状的关系,从而为油茶优良无性系甄别、亲缘关系分析以及种质资源利用,在分子水平上积累了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地径、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面积等8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间与品系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变异。叶片性状重复力高于树体性状,各性状重复力依次为叶宽(0.95)、叶面积(0.95)、叶长(0.93)、叶长宽比(0.88)、东西冠幅(0.85)、南北冠幅(0.83)、株高(0.69)和地径(0.56);各生长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东西冠幅(26.84%)、南北冠幅(26.81%)、叶面积(15.50%)、叶长宽比(15.49%)、地径(12.56%)、株高(11.03%)、叶宽(10.69%)及叶长(7.12%);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2和赣8四个品系多项生长性状与其他品系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9个油茶品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16、赣8、赣无2以及赣447品系相对较优,赣无15、赣190、赣抚20和赣石84-3品系次之;通过聚类分析将这19个油茶品系分为5个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综合来看,所调查油茶品系的生长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油茶高产无性系生长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油茶高产无性系在各地区的生长特性及稳定性,运用Eberhart&Russell联合回归分析、无性系×试验点的交互作用值估算等方法,对江西、贵州、浙江、湖北、安徽5个省6个试验点的8个油茶无性系生长性状区域化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林4号具有较强的生长势和较高的稳定性,适应性最强;长林18号、长林26号和长林53号的稳定性高于平均水平,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高生长潜势易在不良环境中出现,在立地较好的环境下反而表现一般,适合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推广;长林3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属于生长势强健但稳定性较差的无性系,在立地条件较好的环境下表现良好,在立地条件差的环境下表现一般,适合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