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弹涂鱼孵化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弹涂鱼Boleophtalmus Pectinirostris(Linaeus)隶属虾虎鱼亚目、弹涂鱼科,我国主要产于福建、台湾、广东、浙江沿海,是一种暖水性广盐性的海洋经济盐类,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的低潮区或河口滩涂。关于大弹涂鱼人工繁殖、孵化和仔鱼等早期生活史曾有报导。厦门大学海洋系于1986年进行大弹涂鱼人工育苗研究,但对大弹涂鱼孵化率专题研究迄今尚未见到报道。本文研究了大弹涂鱼孵化密度,受精卵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孵化率,为今后大规模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团头鲂血细胞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吴维宁 《水产学报》1990,14(4):328-335
本文研究了团头鲂造血器官的血液细胞学和组织学。脾脏的脾髓,肾脏的管间组织、肝脏的窦状隙和小肠的粘膜下层是团头鲂的造血区。在一年中各个造血器官产生各种血细胞的数目变化很大,而且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有一成熟过程。对红细胞的发育有一较清晰的了解。嗜中性粒细胞的早期形态和成熟形态也能区别,但有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大弹涂鱼作微核测试研究。用孔雀绿,福尔马林,硫酮铜,五倍子等四种药作致突变因子,硫酸铜,五倍子等四种药作致突变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前三种药随着浓度增加而微核率上升,致变怀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后者中草药致变性低,微核率出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弹涂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倪勇  张其永 《海洋渔业》1993,15(2):56-62
<正> 前言大弹涂鱼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Linnaeus)为暖水广盐性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栖息于港湾和河口潮间带淤泥滩涂及红树林区。该鱼食物链短,养殖成本低,投资较少,管理方便,鱼病少,易于养活,活鱼耐长途运输。鱼体虽较小(一般为10~15厘米),但肉味鲜美,富有营养,有滋补功效,深受浙、闽、粤、  相似文献   

5.
用Wright’sGiemsa混合染料对日本黄姑鱼外周血涂片以及头肾、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印片染色,观察其中各种血细胞的大小、形态特征,研究了日本黄姑鱼血细胞的发生发育模式。观察发现,在外周血涂片中,除红细胞外,还观察到多种白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嗜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淋巴细胞,而嗜碱性细胞没有被发现。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生主要在肾脏和头肾,其次是脾脏;粒细胞的发生主要在头肾和脾脏。红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阶段。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小,细胞与细胞核的体积比由大变小然后再变大。成熟红细胞除了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以外,还可以进行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淋巴细胞经历了3个阶段: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发育和淋巴细胞相似,也经历了3个阶段: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6.
7.
大弹涂鱼人工繁殖与养成研究:I.大弹涂鱼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大弹涂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弹涂鱼(Boleophtalmuschinensis)是妒形目、弹涂鱼科的沿岸性小型经济鱼类。为推进其人工养殖,现略述其养殖技术。1主要生物学特性大弹涂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沿海各省(区),常栖息于港湾、河口潮间带的淤泥滩涂,以及红树林丛生的地区。营钻洞穴居。经观察发现,其洞穴孔道不太规则,一般呈“Y”字形,并有2个以上孔口,一是正孔口,二是后孔口,正孔口是出入通道,后孔口可使水流与空气畅通。孔道在软泥层较厚的滩涂最深可达50~70厘米,孔道一般为独占性的,但在繁殖季节常有雌雄同穴现象。大弹涂鱼的孔道也用作产卵室,在我们…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玉坤 《水产科学》2001,20(5):32-33
在面积为2.5hm^2和1.1hm^2的2个池塘进行大弹涂鱼养殖试验。1998年4月放养4.2-6.3g鱼苗,共14.7万尾,1999年4月放养3.9-5.5g鱼苗共14.6万尾,经过精心管理,至收获时体重14-18g商品鱼分别为3536kg,3592kg。平均产量927-1027.5kg/hm^2,成活率达79.8-81.5%,投入产出比1:1.9-2.0,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沿海滩涂发展大弹涂鱼培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选择投放产卵器和自然人工生态育苗两种方式进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人工育苗试验,通过清除敌害、调控水位、分批出苗的方法人工培育大弹涂鱼。结果显示,底质较硬的养殖池,投放产卵器可以获得受精卵,而长期用于大弹涂鱼养殖的土质较软的泥滩地,亲鱼则更倾向于直接钻洞产卵孵化;证明大弹涂鱼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能够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12.
大弹涂鱼成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pH对成体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胃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以及肠道的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检测了酸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A、氨基肽酶、γ-谷氨酰转肽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纤维素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等15种消化酶活性在胃、肝脏和肠道中的分布。实验将鱼肠道从前部到后部切成3等份,分别称为肠Ⅰ、肠Ⅱ、肠Ⅲ。结果表明:(1)胃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5~3.5、6.5和5.5,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9.5、7.5和6.0~7.5,肠道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7.5和8.0。(2)除胃的酸性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外,胃和肝脏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肠道(P<0.05)。(3)肠Ⅰ和肠Ⅲ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Ⅱ(P<0.05),肠Ⅰ的羧肽酶A活性显著高于肠Ⅱ和肠Ⅲ(P<0.05),肠Ⅲ的氨基肽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等3种与营养物质吸收有关的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Ⅱ(P<0.05),3段肠的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4)肠Ⅰ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Ⅱ和肠Ⅲ(P<0.05);肠Ⅱ的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等5种二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肠Ⅰ和肠Ⅲ(P<0.05)。由此说明,(1)成体大弹涂鱼胃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不起重要作用,但胃具有吸收功能;(2)肠Ⅰ是消化吸收淀粉的主要部位,肠Ⅱ是二糖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肠Ⅲ是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9-105]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弹涂鱼土池高密度精养试验,结果表明:4—5月份每667m^2放养规格为5.5~6.5cm和8cm左右苗种40kg(10000尾),经过6~7个月饲养.于10月底陆续起捕至农历12月底结束,每667m。鱼产量达到上市规格的有116kg(2900余尾),未达到上市规格的有53.2kg(5350余尾)留下继续养殖使其进一步生长。养成成活率达82.5%。同时探讨了放养前大弹涂鱼精养塘的处理、苗种放养、池塘管理.收获与销售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4.
对二甲苯对大弹涂鱼肝脏和白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定对照组和3个对二甲苯浓度组(0.16,0.80,4.00μmol/L),研究不同浓度对二甲苯对大弹涂鱼肝脏、白肌组织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抗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弹涂鱼肝脏、白肌在对二甲苯暴露下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在380m2的土池投放大弹涂鱼2龄亲鱼35kg,5月23日-29日和6月6日-11日先后产出两批仔鱼,共260万尾,于5月29日和6月11日晚采用管道通过自然落差移到室内育苗池,经45d-47d培育,育出幼鱼79.1万尾,平均全长为22.71mm,总成活率30.42%。试验表明把土池产出的仔鱼引到室内进行培育,是突破大弹涂鱼生产性育苗难关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早期仔鱼开口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土池育苗条件下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早期仔鱼的摄食进行了分析。在水温20~32℃,盐度15~20,池水透明度18~25cm的环境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大弹涂鱼前期仔鱼发育阶段,其中初孵仔鱼至孵化后1日龄属于内源性营养期;从孵化后2日龄至4日龄属于混合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仔鱼除依靠吸收卵黄囊和油球为营养以外,还从土池水体中摄食含有拟铃虫的颗粒有机碎屑以及少量的双壳类担轮幼体、面盘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孵化后5日龄开始进入后期仔鱼发育阶段,已属于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5~7日龄仔鱼基本上依靠摄食土池水体中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多毛类担轮幼体,但还摄食少量的颗粒有机碎屑。大弹涂鱼仔鱼是碎屑食物链起点的捕食者,虽然有机碎屑并非活饵料,但它附着或包含着拟铃虫、底栖硅藻和细菌等活饵料,是由无生命的碎屑和有生命的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重金属镉胁迫条件下,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重金属镉胁迫12h时0·5mg/LCd2 组XOD酶活性和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胁迫24h时,大弹涂鱼0·05mg/LCd2 组肝脏的XOD酶活性和对照组比较极显著升高(P<0·01),而0·5mg/LCd2 组酶活性结果却降低;恢复3d时0·5mg/LCd2 又极显著升高(P<0·01)。在镉胁迫解除5d时,3个浓度组的酶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0·05mg/LCd2 组和0·5mg/LCd2 组的酶活性和对照组酶活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mg/LCd2 组的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酶活性(P<0·01)。实验结果表明,大弹涂鱼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对水体中镉污染敏感,有可能用做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8.
雄性大弹涂鱼贮精囊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组织学和透射电镜研究雄性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Linnaeus)贮精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1)贮精囊是其精巢的1对附属腺体,黑色素分布于翼状贮精囊表面;(2)贮精囊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并向内伸出结缔组织隔膜,被膜和隔膜中含有间质细胞,平滑肌纤维、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3)结缔组织隔膜将贮精囊分隔成为许多小室腔,被膜和隔膜上排列着单层上皮细胞,不同小室腔的上皮细胞发育并不同步,按外形分为柱形和立方形。小室腔内还有片状分泌物,PAS呈阳性反应,提示分泌物为粘多糖蛋白;(4)电镜显示上皮细胞顶部有微绒毛结构。生殖期间上皮细胞内粗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上皮细胞顶部有无膜包裹的分泌颗粒。排精后细胞器退化,胞质中出现大量的大空泡;(5)在生殖高峰期不论贮精囊的近端、中央或远端均先后贮存大量的精子,并混合在分泌物中。  相似文献   

19.
大弹涂鱼寄生蛭治疗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几种化学药物以及淡水和高盐度海水治疗大弹涂鱼寄生蛭的实验结果。单独使用 1 0mg/dm3 的敌百虫或 1 0 0× 1 0 -6(V /V)~ 2 0 0× 1 0 -6(V /V)的福尔马林以及混合使用 1 5 0× 1 0 -6(V /V)福尔马林 +0 5mg/dm3 (或 1 0mg/dm3 )的敌百虫对杀灭大弹涂鱼寄生蛭有明显的疗效且较安全。采用淡水浸泡治疗大弹涂鱼寄生蛭是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方法。高盐度海水浸泡能使鱼蛭脱落 ,但也会导致大弹涂鱼死亡。硫酸铜和“鱼虫绝杀”不宜作为治疗大弹涂鱼寄生蛭的化学药物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镉对大弹涂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曝露于质量浓度为0.05、0.5 mg/L镉中3 d时,大弹涂鱼肝脏SOD活性被显著诱导,当曝露于质量浓度为5.0 mg/L镉中1 d时即被显著诱导;随着曝露时间的延长,各含量组肝脏SOD的活性均不同程度下降,但中低质量浓度条件下仍表现为诱导,而高质量浓度组SOD活性10 d后即明显下降,呈现中毒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