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洲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 AHS)是由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引起的一种通过库蜢等昆虫传播的、主要感染马科动物的传染病。我国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可的非洲马瘟无疫国,随着AHS疫情在东南亚的传播,增大了疫情传入我国的风险。AHSV编码了7种结构蛋白(VP1~VP7),其中VP7是病毒内衣壳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AHSV 9个血清型中高度保守,常作检测的靶标。此外,VP7蛋白的自组装特点对于AHSV亚单位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VLP)的研究有基础性作用。对当前AHSV VP7蛋白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AHSV检测方法及疫苗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洲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AHS)由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AHSV)感染马科动物而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播的虫媒病毒病,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亚撒哈拉非洲等地区。库蠓(Culicoides midges)是非洲马瘟的主要媒介昆虫,其在疫区的生长繁殖直接影响着该病的流行状况。非洲马瘟弱毒苗和灭活苗已经商品化并得到广泛地应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活病毒载体疫苗等,正在研发当中并有望将来进入疫苗市场,作者着重对ASH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正>口蹄疫又称"5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所引起的偶蹄动物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FMDV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有O、A、C、Asia1和SAT1、SAT2、SAT3等7个血清型,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口蹄疫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洲,尤是是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一带长期疫情严重,流行毒株复杂,这给我国该病的防控构成很大压力。近年来,口蹄疫的流  相似文献   

4.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起源于非洲,在撒哈拉和马达加斯加呈地方流行,欧美国家鲜有发生,我国境内尚无牛结节性皮肤病.在疫病流行的非洲等地区和国家,该病的检测技术主要有病原分离鉴定、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对于没有该病发生的地区和国家,有学者应用有交叉反应的同...  相似文献   

5.
正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100%。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ASF于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报道,先后在非洲、欧洲和美洲流行。2007年该病从非洲传入格鲁吉亚,随后扩散至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联邦。2018  相似文献   

6.
正禽流感(AI)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属正黏病毒(新城疫为副粘病毒),有多种血清型,是一种引起家禽和野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全身性的综合病症。1流行特点该病在冬季、早春寒冷季节易暴发流行,雏鸡发病率较低,鸡开产后易感性增强。我国流行的低致病性流感毒株为H9N2,可引起鸡产蛋率下降,零星死亡。1.1养殖密集的村镇、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及以有患病史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强病毒株感染家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曾在非洲、美洲和欧洲部分地区广泛流行,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俄罗斯的北高加索地区仍时有发生。由于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而且无有效的疫苗  相似文献   

8.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921年非洲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该疫病已流行近100年之久,因非洲猪瘟病毒血清型繁多又无交叉免疫性,因而到目前未研制出有效疫苗,为防控非洲猪瘟流行提出很大的难题。如何防控非洲猪瘟流行和消灭非洲猪瘟病毒是摆在人类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以损伤气管、引起肾脏病变、母鸡产蛋量下降和产畸形蛋为特征。尤其是近年来由于IBV新的血清型不断增加和变异株的不断出现,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IB疫苗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本病的暴发和流行,但由于IBV血清型众多及地域之间的差异、各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较  相似文献   

10.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感染非洲猪瘟病毒(ASFV)后引起的一种致命的猪的传染病。非洲猪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相关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共包含24个基因型,而在我国流行的是基因Ⅱ型、血清8群。该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猪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感染途径及传播方式也较多。病猪的污染物只要与健康猪存在直接或间接接触,均能感染该病。目前仍未研制出可用疫苗对该病进行预防,因此快速可靠的诊断技术对于该病的防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以便为大家在基层开展非洲猪瘟的防疫防控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一般认为,引起鸡包涵体肝炎的病毒是禽腺病毒Ⅰ群中的某些血清型。兽医临床上以突发性死亡率增加、贫血和出血性肝炎为特征。该病多见于3~6周龄肉仔鸡,是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因子病的重要并发症。本病1963年首次被报道。目前该病已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洲各国。1984年以后,我国通过血清学检查确定东北、华北、华南各地均有该病存在。山东等地2009年出现区域性流行,发病日龄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非洲马瘟病毒(AHSV)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AHSV外衣壳蛋白(VP7)基因保守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AHSV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本实验所建立RT-LAMP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62℃1 h;利用该方法检测进口灭活冻干疫苗中的9个血清型AHSV以及马流感病毒、马传贫病毒、马动脉炎病毒和蓝舌病病毒的RNA,结果显示所有血清型AHSV RNA检测均为阳性,其它病毒RNA检测为阴性,该方法特异性较强;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3.2×10~(-9)ng/μL的RNA,敏感性是普通RT-PCR方法的1 000倍。利用建立的RT-LAMP方法和普通RT-PCR方法对35份马血和5份驴血样品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二者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均为100%。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AHSV 9种血清型的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其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和高通量检测的优点,为非洲马瘟(AHS)快速的可视化现场诊断提供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病毒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动物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listed disease(2006年版),大多数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家一直都通过注射灭活疫苗的办法来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猪口蹄疫的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太明 《猪业科学》2009,26(2):68-69
1 口蹄疫病毒特征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牛、猪、骆驼、羊、鹿等,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较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的特点.口蹄疫病毒有O、A、C、Asial、SAT1、SAT2、SAT3等7个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简称IBD)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它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一般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染,且发病迅速,病情严 重,对生产危害极大。美国农业部曾把该病列为世界性流行的三大疫病(ND、IBD、MD)之一。由于该病毒血清型中存在着许多毒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IB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首先由Schalk等于1931年在美国发现[1],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等首次在广东报道;目前该病呈世界性流行,是危害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目前已发现IBV近30种血清型,常见的有M41、Conn、Iowa97等,我国流行的IBV类型主要为M型[2].此外,新的血清型在不断的出现,不同血清型的IBV之间仅有部分或完全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不同血清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差异,伴有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因素,给IB的免疫检测和免疫预防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为有效地控制IBV的流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区别不同IBV血清型致病毒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非洲猪瘟简介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 100 % [1].该病1921 年于肯尼亚首次被发现,随后流行于非洲,并因此得名.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沈阳市首次报道 ASF 疫情,此后疫情在部分省市迅速蔓延,给我国生猪养殖业造...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暴发以来,现已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重要禽病。该病引起鸡呼吸道症状、肾脏肿大以及产蛋下降和假母鸡,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传支病毒容易重组和变异,造成血清型较多,目前已经发现有30多个毒株,20多个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较低,给传支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困难。根据出现新的变异株实时调整免疫程序,在免疫程序中采用多种毒株联合使用,以提供广谱保护,是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一种烈性、出血性传染病。以前,该病主要在非洲呈地方性流行,现在已蔓延至欧洲和亚洲,并侵入我国。2018年8月,该病首次在我国被发现,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报道132起疫情。该病的流行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构成巨大威胁,畜产品贸易受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用于预防该病,只能靠早监测、早发现进行防控,以求尽快控制或根除该疫病。笔者通过对ASF的流行情况、病原、感染机制、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病变、诊断和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兽医从业者和养殖者更全面地了解ASF,做到早发现、快速诊断,减少疫病对养殖者和畜牧业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正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小反刍兽疫病毒不感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此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确定为A类疾病,同时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该病于1942年首次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发生,近几年该病在我国的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