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 6种混农林业类型防护效益与结构特征的调查和分析 ,初步得出各类混农林业的防护效益与林木株数、林木平均高度关系不紧密 ,而与林木覆盖度、林木冠体及林木分布度关系极紧密。  相似文献   

2.
以湘中丘陵紫色砂页岩地区的传统林农间作为依据,根据枣树林生物学生态学特点,总结和探讨了枣树林混农林业的时序与空间的关系,并评价了枣树林混农林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林木成熟周期长是许多造林者头疼的问题。而混农林业能解决这个问题。混农林业包括在牧草地里种植宽间隔的林木,以实现牧草生产与木材质量的最佳结合。这样便可在林木生长期间,每年提供一定的畜产品。这种生产上的结合,在经济收益上优于林木和牧草的单独经营。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俄勒冈州的初步研究结果证明它是可行的。有两种不同的混农林业生产方式,一种是在牧草地里种植林木,一种是在生长的林木下种植饲料作物。据报道,有人在一个已建立的牧场里种植树苗,其复合种植达到土地资源能承受的最大程度。尽管经验显示,牧草能在林木下生存,但上述的做法过于极端,很难令人接受。不要把它和文中所论述的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4.
混农林业及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混农林业概念的解释,阐述了混农林业的特征和作用,介绍了混农林业在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类型。并浅述了混农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综合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外混农林业系统中林木与农作物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总结了近年国外混农林业系统中林木和农作物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其中林木根系分布与管理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林木根系类型的筛选,选择与农作物根系矛盾较小的树种;水分关系研究中探讨了林木与农作物的水分矛盾;养分关系中主要说明林木枝叶对农作物的有利作用和它们对养分的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研究指出某些树种的枝叶虽然有一定的毒性,但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不大;地上部分的研究说明,林木对作物的遮荫作用是主要的,而作物对林木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6.
混农林业:一条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将生态系统工程原理作为现代混农林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规划设计现代混农林业生产体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作者分析了现代林业和传统林业的本质区别,认为把农、林和土地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力高、综合效益大、稳定持续的混农林业生产体系,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混农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混农林业的概念及其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并通过对混农林业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论述 ,充分揭示了其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云南省的混农林业类型归纳为6大类型,林粮间作型、果农间作型、林果混种型、材药间作型、林肥间作型、林牧间作型。根据一定的分区原则,将云南省的混农林业划分为9个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北部中山山源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南部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西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高原盆湖混农林业区,滇东南岩溶山源混农林业区,保南中山宽谷混农林业,滇南边缘中低山混农林业区,干热河谷混农林业区,并对各分区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宜发展的混农林业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浅说混农林业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李纯混农林业是由农业和林业两个词构成的一个新词。表明农业和林业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混农林业是相对于刀耕火种的一种新的立体配置林木和农作物,以满足农户对土地生产多种需求,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方式。混农林业是一项可操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云南省的混农林业类型归纳为6大类型:林粮间作型、果农间作型、林果混种型、材药间作型、林肥间作型、林牧间作型。根据一定的分区原则,将云南省的混农林业划分为9个区:滇西北高山峡谷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北部中山山源混农林业区、滇东北南部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西中山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高原盆湖混农林业区、滇东南岩溶山原混农林业区、滇中南中山宽谷混农林业区、滇南边缘中低山混农林业区、干热河谷混农林业区。并对各分区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宜发展的混农林业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混农林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模式。为了解混农林业改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至2017年在四川理县甘家堡混农林业示范区内设置了9个样点,考察了鸟类多样性和鸟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农林地改造后样地内鸟类物种丰富度和鸟类丰度较改造前均有显著上升,森林和灌丛鸟类组份也较改造前有所上升。说明混农林业能够有效提高鸟类多样性,对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丘陵紫色土防护林混农林业结构类型的研究,为解决长江中上游丘陵紫色土生态系统型防护林林分组建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经过1991-1995年的研究表明。在组建的6个混农林业结构中,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自的特性、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环境变化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混农林的立体优化配置,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文中系统总结混农林业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养分、生物特征的影响,阐明在石漠化极端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林木与农作物存在的水肥竞争以及复合农田中树龄较小时对土壤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进一步从石漠化地区土壤环境角度对混农林业的水分利用策略、乡土树种的选择搭配、有益土壤生物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内外混农林业研究动态,通过对河北省混农林业研究现状的分析,找出与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距,结合河北具体情况,多视角论证深入开展混农林业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防护林林种中,再划分防护保土型,防护水源型,防护用材型,防护经济型,防护薪炭型,混农林业型等林种类型,与立地类型、造林类型、经营类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系列,使防护林既能起到加强国土保安,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收到发展山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间伐是造林后的一项营林技术措施,也是农田防护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它是在林木生长过程中,通过人工适时采伐,减小林木密度,改善林木生境条件,调整林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充分利用林地空间,使林木正常生长发育,快速成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带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在运用其它系列速生丰产技术措施外,再施以适时间伐,可使农田防护林达到防护用材林的要求。 适时间伐对林木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  相似文献   

17.
混农林业历史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混农林业历经了游耕制和轮垦制,间作、套种制,混林农业和现代混农林业等发展阶段。混农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经营模式多样化、系列化,经营技术集约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农田防护林结构特征与作物产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防林的结构特征与作物产量关系密切。南北走向的农防林增产效益高于东西走向的农防林,作物的增产效益、防护面积随单位农防林地面积冠幅、冠体、密度、林木平均高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农防林占地比率呈凹曲线变化。作物增产率最高、农防林占地比率最小、防护面积最大时,相应的最适农防林单位面积林地冠幅为2~4m~2/m~2,冠体4~6m~2/m~2,林木密度0.1~0.2株/m~2,林木高度8~20m。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植物通过分泌克生物质抑制其它物种或自身的某一部位生长,而影响他感作用的因素有遗传基因、光照、温度、营养状况和环境因子等,他感作用广泛应用于营林树种选择、林木病虫害防治及农林业、园艺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他感作用在农、林业中的影响很重要,对提高农林业效益,促进农林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田灌区为了改善生态系产。般高土地刮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在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之后.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条件,大力发展混农林业。截止1393年底,全区混农林业面积达133.74万亩,其中防护用材两用林37万亩,果林49.14万亩,薪炭牧用林40万亩,特用林7.6万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