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 年3 月14~15 日出现在吉林省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雪天气出现之前,平直的纬向环流有能量集聚,再加上后期环流的调整和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且释放了大量能量,充足的动力和能量条件,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出现;这次的暴雪天气大的气候背景是冬季气温较高,且暴雪天气出现前一天的地面温度较高,说明暴雪天气出现前的有能量储备较为充足;在降雪天气出现之前的触发机制是偏东急流,在提供水汽的同时,还提供了触发条件;再加上偏北气流低  相似文献   

2.
胡皓  梅笑冬  许新田  张潇予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9-14882,14968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数据,对2009年11月9~11日陕西近20年最大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天气尺度及中尺度系统在促进暴雪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是由高空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急流及地面倒槽、地形共同影响所致。700 hPa切变线使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急流在陕西交汇,且700、850 hPa分别有西南急流和偏东急流带来充沛水汽;地面有东北冷空气侵入,既对暖空气起抬升作用,同时配合陕西地形作用加强了地面中尺度辐合带的形成,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机制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11月21—22日喀什地区暴雪天气过程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在南疆西部大降水典型东西夹攻环流背景下,南支低涡东移进入南疆西部和东灌冷空气共同影响下发生,以期提高喀什地区暴雪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ERA-interim(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4月24—25日定西市短时突发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低涡后部横槽转竖南压,槽后强冷空气南下;700 h Pa等压面上湿位涡和低层大气辐合区对应湿位涡正压项MPV10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0大值中心区;MPV1和MPV2大值中心和θ_(se)/P0对流不稳定区对应,湿位涡诊断对暴雪爆发阶段有很好指示。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图、气候资料、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11年发生在泰安市的冬末与深秋2次局地暴雪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局地暴雪均发生在前期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发生调整后而造成的前期降雨、后期降雪的环流背景下。高空暖湿气流与低空冷空气结合维持时间较长,导致了降水持续时间较长、过程降水量加大。500 hPa与700 hPa西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倒槽为降水提供了强而持久的上升运动。冬末暴雪漏报的原因主要是数值预报对形势场预报出现偏差及对降水的漏报导致了依赖于数值预报的暴雪漏报,深秋数值产品降水预报量级及落区与实况基本吻合,降雪时间比预计的偏早,造成了暴雪漏报。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暴雪预报质量,对2015年2月16-17日发生在辽宁东部一次暴雪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槽、850 hPa江淮气旋是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由于高空槽后冷空气与江淮气旋带来暖湿空气交汇;低空激流为暴雪提供大量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输送,同时也是暴雪发生触发机制;涡度发展增强有利于低涡发展,长时间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雪提供了抬升条件;暴雪发生在正涡度区,与700 hpa上升速度有较好对应关系;暴雪发生时中低层空气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湿层较厚.  相似文献   

7.
辛艳辉  王宪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12-15815,1588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2009年2月12~13日和2010年3月14~15日2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乌拉尔山阻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中纬度高空槽的生成,它的东移与辽宁降雪密切相关;2次过程在50°~60°N建立的低涡以及东北西南向的大槽是产生辽宁区域性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如螺旋度、涡度、温度平流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为暴雪落区和持续时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9.
2012年11月11日至14日黑龙江省鹤岗市出现了特大暴雪过程,降雪过程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远远超出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在收集大量降水和地面高空气象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图分析这场特大暴雪过程的环流成因,为今后暴雪预报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NCEP逐日四次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FY-2卫星、实时高、低空和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2月13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雪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之下,高空槽和地面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极地冷空气受到北方的高空槽引导而南下,江淮地区的锋面气旋东移北上发展,为暴雪提供动力和热力条件。吉林省东南部区域水汽辐合,为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强烈的上升运动也是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魏婷婷  郭维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47-1635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Micaps资料,对吉林省2010年冬末春初的3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及落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过程1为冷锋型暴雪;过程2为倒槽北上型暴雪;过程3为回流型暴雪。暴雪在吉林省的落区与系统来向、地形作用、水汽与动力大值中心重合区域、湿舌以及θse高能舌等都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7,(18):121-122
本文详细分析了昌邑市2010年2月28日~3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通过资料对比发现,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各类预报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华凯  崔淼  周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4,(5):264-265,26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9—20日发生在德州市的春季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东移时与北方冷空气结合而形成的回流降雪,暴雪产生在500~700 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 hPa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区域;中上层的西南风急流和低层的东南风气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降水相态与850 hpa的温度场(-4℃线)对应较好,同时925 hPa气温低于0℃、地面温度低于2℃或者0℃层高度明显低于925 hPa也可以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18—2019年冬季,青海省南部牧区出现的雪灾灾情是1997年以来最严重的,但根据青海省气象灾害分级标准,2019—2020年达到雪灾标准总体来说严重于2018—2019年,因此从不同角度,深入对比分析了这两年冬季发生的雪灾成因。结果发现,单从降雪角度分析是否造成雪灾是较难确定的,但从气温上对比表现却很明显,只要某年的日最高气温低于0℃的气温出现的日期早,产生降雪天气后,积雪难以融化,当地易出现雪灾。另外,研判雪灾是否发生,还要从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气象保障服务的提前量、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救灾物资到位的情况等角度分析,这是雪灾致损大幅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学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12月15日~16日的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 hPa 切变线的强风速辐合区中,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馁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此次暴雪过程有两支水汽来源,一支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另一支来自西北太平洋西侧的东南暖湿气流;低空急流轴上的风速脉动中形成的中小尺度系统是暴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南暖湿气流在东北侵入的冷垫上爬升为暴雪提供了有利条件,深厚的水汽条件及有利的散合场配置对本次暴雪的产生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尾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798-7802
对2010年发生在闽西北山区6月18日和7月7日的2场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多普勒雷达数据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大暴雨过程均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强风速辐合的相互作用下,有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高低空系统的垂直结构关系是影响大暴雨范围的重要因素,暴雨的强度和各物理量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次暴雨雷达回波均呈带状,且该强中心的长轴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是2次暴雨的重要特征。卫星云图资料能实时监测天气系统的生消、发展、移动过程,在短时天气预报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每6 h分析资料、fnl资料,结合分析FY-2C水汽图像和水汽云图,从500 h Pa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水汽、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13年1月17~19日青藏高原的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风雪天气发生在北半球环流呈三槽两脊经向度较大的环流背景下;伊朗南支槽是主要的影响系统;高层强烈辐散配置导致强垂直上升运动;伊朗南支槽东移上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利于伊朗南支槽的加强、维持、缓慢东移来影响高原西部,即伊朗南支槽为此次高原西部的暴风雪天气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同时不能忽视高原大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妍 《农业灾害研究》2022,(3):152-154+15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2021年11月4—8日阳泉地区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过程,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温幅度大,阳泉地区达强寒潮级,伴有暴雪、大风灾害性天气。高纬有强冷空气在乌拉尔山高压脊堆积,脊前小槽发展为横槽,旋转转竖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沿西路南下侵袭。在此暴雪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维持强劲的东北风,高空维持西南风,构成华北地区典型的回流降水形势,锋生与回流“冷垫”是主要动力机制。雷达图表现为层状—积云混合降水回波,雨、雪区的回波强度分界值为30 dBZ。径向速度图呈“S”形,发展为反“S”形时降水减弱结束。出现0°层亮带和对称“牛眼”结构对强降雪的量级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6 h 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 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 hPa暖平流与925 hPa冷平流叠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