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2.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4年聊城市8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灾害观测资料,结合GIS技术、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冰雹日数的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聊城冰雹年际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雹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雹日呈持续下降趋势;冰雹日数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冰雹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主要出现在4—7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7%,又以6月最多,占29.2%;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冰雹灾害对聊城农业的影响可知:30多年来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施人工消雹作业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遵义市冰雹路径认识和人工防雹作业的发展历程,统计了人工防雹作业情况,并利用遵义市2007—2017年68个作业站点观测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灾情统计上报资料对冰雹路径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和提升作业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33个测站1961-2008年的逐月冰雹累计日数资料,以统一的气候区划标准将四川的气候带划 分为7个.统计分析了四川省冰雹累计日数的的地理分布、年际、月际变化特征及发生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四 川冰雹主要发生在川西高原地区,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的区域分布特征;每年4-10月是冰雹主要发生时段,占全 年冰雹日数的96%,全年冰雹日数最多的月份为5月,5月份冰雹发生频次为10.6d/站,初夏是冰雹多发季节;同 时四川冰雹有明显年际变化,最严重的年份是1977年;最少的年份是2008年;近50年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冰雹 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市冰雹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呼和浩特市6个气象站1971-2009年冰雹天气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冰雹灾害性天气进行危险性区划。分析表明:冰雹灾害在呼和浩特地区出现频率呈年减少趋势。降雹主要集中在5-9月份,降雹日数以夏季居多,春末、秋初也时有发生。由呼和浩特市北部至南部地区冰雹发生危险性等级逐渐降低。武川北部地区危险性级别最高,托县、和林、清水河属于低危险区,其它地区为中等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气候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南部固原、西吉、泾源、隆德、六盘山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冰雹空间分布规律、冰雹年际、月际等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固原冰雹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3~10月都有可能出现冰雹,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72.0%,6月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全年的21.7%,是典型的夏季多雹区;固原冰雹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多寡相间,并有平均约为3年的周期性;固原冰雹二阶时间趋势为反抛物线型,20世纪60~80年代冰雹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7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进入90年代后冰雹呈减少趋势,近20年来冰雹显著减少;固原冰雹主要集中在12:00~21:00,出现冰雹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5%。固原地区冰雹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丘陵地区冰雹多,河谷川道及北部平川地区冰雹少;冰雹云主要发源于六盘山、南华山、月亮山、西峰岭、云雾山等山地;冰雹云移动方向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方或由北向南移动,也有一部分原地生消。根据冰雹地域分布,结合冰雹灾情资料,可将固原市冰雹风险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三级区域。[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的预测预警和人工防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8-2015年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等统计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市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大风灾害为潍坊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占全部气象灾害的73.5%,各类灾害比重的年际变化较大。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从变化趋势看,干旱、冰雹、大风的受灾面积呈下降趋势,暴雨洪涝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潍坊西部与南部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重灾区。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不统一,干旱多发生在西部,其次是东北部;冰雹多发生在西部与南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南部;风灾多发生在北部。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农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市11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按照《重庆市气象灾害标准》统计1960-2013年农作物生长季的干旱次数和强度,并采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重庆市农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干旱发生次数年代际差异明显,且干旱长期变化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近10年来,高强度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有上升趋势;重庆市干旱主要发生在渝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以及渝东北地区.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市不同区域农作物布局和防旱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史料,探讨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共发生100次冰雹灾害,平均5.4年发生1次,轻度雹灾、中度雹灾、特大雹灾分别发生了48、36、16次;冰雹灾害在农历4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6、7、5和3月,春季和夏季多发,秋季和冬季少发;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年际分布不均,整体呈现波动变化,第一阶段(1368~1531年)和第三阶段(1672~1731年)是冰雹灾害频发阶段,第二阶段(1532~1671年)和第四阶段(1732~1911年)是冰雹灾害少发阶段,冰雹灾害存在66、44、20、4 a四类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周期;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对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偏冷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低,偏暖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高。15世纪气候整体偏寒冷干燥,冰雹灾害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史料,探讨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共发生100次冰雹灾害,平均5.4年发生1次,轻度雹灾、中度雹灾、特大雹灾分别发生了48、36、16次;冰雹灾害在农历4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6、7、5和3月,春季和夏季多发,秋季和冬季少发;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年际分布不均,整体呈现波动变化,第一阶段(13681531年)和第三阶段(16721531年)和第三阶段(16721731年)是冰雹灾害频发阶段,第二阶段(15321731年)是冰雹灾害频发阶段,第二阶段(15321671年)和第四阶段(17321671年)和第四阶段(17321911年)是冰雹灾害少发阶段,冰雹灾害存在66、44、20、4 a四类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周期;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对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偏冷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低,偏暖期,冰雹灾害发生频次高。15世纪气候整体偏寒冷干燥,冰雹灾害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异常变暖、农业系统的改变、以及人为等外力干预等因素的影响,榆林市农作物发生生物灾害的频率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以病虫害为主要的生物灾害,不利于农业系统的稳定发展。为了研究榆林市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间特征,本文根据榆林市1986-2018年病虫害的灾变数据,用线性回归、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以年际、年代际为时间单位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结果表明:(1)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面积变化倾向率为226.48千hm~2次/10a,发生率变化倾向率为0.418%/10a,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2)农作物病虫害损失面积倾向率为783.25 t/10a,呈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3)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面积倾向率为186.49千hm~2次/10a,防治率变化倾向率为0.079%/10a,表现为增加的趋向。总体来看,榆林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损失量均呈上升趋势,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建议榆林市政府及相关单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北京地区1978—2006年冰雹发生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和人工消雹降雨影响天气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从多年平均情况看,冰雹发生频率和雹日都是山区多于城区,山区又以西北部最多、东部和西部次之、南部最少的空间特征。最后根据北京地区冰雹分布特征和冰雹对小麦、玉米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影响提出了应对冰雹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望谟县冰雹观察资料( 1967年~2017年),对望谟县近51年冰雹的变化特征、持续时间、入侵路径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近51年望谟县冰雹发生总计35 次,冰雹主要发生在4~5 月;冰雹出现时间主要在14:00 时至18:00 时,出现的次数为12次,次之在18:00时至20:00 时,出现的次数为9次;冰雹持续时间多数在1分钟左右,平均时间低于8分钟;入侵路径主要有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南、自西向东北三条路径。建议每年2月~5月的每日14:00~22:00时段,加强冰雹预防,在冰雹入侵路径上布设防治冰雹的防雹站。  相似文献   

15.
根据道孚县1971~2000年的降水量、冰雹资料,对历年发生的干旱、冰雹灾害进行统计,并针对干旱、冰雹灾害对本地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5-2013年西藏山南地区现有7县气象台站资料,分析其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南地区冰雹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据资料分析,从1995-2013年山南地区降雹高值年份是1999-2005年,高值为20次,2005年后山南地区降雹有明显减少趋势.山南地区降雹也存在明显季节性,春、夏、秋3个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雹出现,降雹高值在5-9月,10月-次年4月山南地区降雹次数逐渐减少或无降雹出现.从区域特征来看,山南地区出现冰雹高发区为西部浪卡子、南部隆子县的山区,沿江一线出现冰雹概率相对较少,高寒山区降雹多于沿江临近城市的各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一、冰雹发生特点 柳沟垦区(125团)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多冰雹、寒潮霜冻、大风、低温冷害、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其中春末和夏季冰雹灾害对农作物造成损失尤为严重。根据我区2000~2011年雹灾资料统计,冰雹在我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冰雹发生前常有持续高温天气出现,降雹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多发时段为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哲红  詹沛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77-19179
[目的]研究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灾害特征,并与以前的结论作了比较,建立了冰雹灾害划分标准,绘制了贵州省冰雹灾害防御区划图。[结果]1984~2006年灾情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23年贵州省共出现1 243个冰雹站次,年平均约54站次,全省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1~2.7d,每次冰雹过程全省平均有3.8站次冰雹,52%的年度有30站次以下冰雹天气,35%的年度发生冰雹30~80站次;贵州省冰雹全年均可出现,74%出现在春季,最少的为冬季,该省为明显的春季降雹类型。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将冰雹灾害统计主要归纳为人员死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两类,并将一县(站)次冰雹过程按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冰雹灾害)、Ⅱ级(重大冰雹灾害)、Ⅲ级(较大冰雹灾害)、Ⅳ级(一般冰雹灾害)。根据冰雹出现概率和重大冰雹灾害出现频数,绘制出贵州省冰雹灾害3级防御区划图,Ⅰ级冰雹灾害防御区域主要在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黔南地区,Ⅱ级冰雹灾害防御区主要在该省的西部、南部及东北部,省内其余区域为冰雹灾害Ⅲ级防御区。[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冰雹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衡水市11个县(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78—2022年逐日观测数据,依据夏玉米生育期,分析了衡水市暴雨、冰雹、大风、高温4类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8—2022年衡水市夏玉米生育期暴雨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特征;大风灾害主要集中在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由中部地区向周边逐渐增多的特征;冰雹灾害最多出现在6月,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14 d/年,空间分布呈东部多、中北部较多、中南部和西北部少的特征;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明显,高温日数最多地区位于枣强县中部,较多地区为枣强县中西部、武强县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