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对苗种的危害要大于成虾,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从预防着手。一、具体措施与方法1.亲虾选择:最可靠的方法是选择自繁的无病虾苗进行养殖,并在年底回收用作亲虾。其次是选购疫区外的成虾用作亲虾,以确保生产出健康的虾苗。如果亲虾的体色偏淡,甲壳内的肌肉呈混浊状,尾扇具明显的白色条纹,则表明亲虾已被感染,在该群体中那怕只有少数个体具有上述症状,那么这批亲虾必须予以淘汰,如果心存侥幸,认为剔除病虾或进行消毒处理即可治愈,那么所育成的虾苗将很难保证不发生肌肉白浊病。2.消毒、预防措施:亲…  相似文献   

2.
在泰国,养殖罗氏沼虾已很普遍,既有规模较大的养虾场,也有数量众多的家庭养虾.在发展养虾生产过程中,泰国内陆渔业研究所养虾试验站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研究推广养虾技术,而且向养虾生产者供应了大量虾苗.如一九八○至一九八一年度,就供应了虾苗一千二百万尾.在养虾实验站的指导下,有些家庭也能生产虾苗出售.  相似文献   

3.
一、土池生态1.分类及面积土池分为亲本暂养池和虾苗繁育池,亲本暂养池用于对后备亲虾进行隔离养殖、强化培育,虾苗繁育池用于抱仔或抱卵亲虾孵育虾苗及对离开母体的早期稚虾进行人工培育。土池形状呈东西走向的长方形,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红螯螯虾幼虾和虾苗对温度的耐受性。38℃时,虾苗仅能存活4d,幼虾仅能存活3d;35℃15d后虾苗存活40%,幼虾存活70%。25℃时,虾苗和幼虾的成活率分别为93.3%和100%。15℃时15d后虾苗存活63.3%,幼虾存活100%。10℃时虾苗8d全部死亡,幼虾15d后存活90%。幼虾8℃时,15d后存活20%,5℃时4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87~1988年进行了青虾虾苗繁育和成虾养殖试验,现报道如下。1.虾苗繁殖及培育采用了三种虾苗繁育方式,进行比较。(1)水泥池与网箱配套繁育虾苗:水泥池面积82平方米,水深O.7米,注排水方便,池水为经过滤的外湖水,池内放置网箱一只,网箱大小为1.2×0.8×0.5米,网目为0.15厘米。1987年7月11日放入抱卵青虾270只,7月12~18日有240只抱卵亲虾孵出虾苗,虾苗穿过网箱进入池中。刚出膜的虾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谓"进口南美白对虾虾苗"是指从美国引进的SPF南美白对虾亲虾繁育的F1代虾苗,下简称进口虾苗;而本地培育的亲虾繁育的虾苗简称本地虾苗.两者相比,前者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的优点,但根群众反映,却有抗病力差,易发病或活率低,养殖难的缺点,然而经多年的调查和实践,放养进口虾苗获得较高效益的成功例子也不少,主要是抓好如下几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罗氏沼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己十分普遍,全国对苗种的需求量剧增,2019年全国罗氏沼虾苗的需求量达到400亿尾.近年各地苗种企业育苗的成功率波动巨大,优质的种虾和育苗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而在育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罗氏沼虾幼体会出现一些病害,影响罗氏沼虾苗的出成率,从而影响罗氏沼虾苗对各地养殖户的供...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沼虾野生群体与多年自繁的养殖群体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再以杂交虾F1与野生虾进行回交,对养殖虾的种质进行改良.结果显示,正反交及其回交的虾苗产量高于双亲自繁的虾苗产量,分别比野生虾和自繁虾的苗产量高20.17%和25.61%,差异显著.获得的杂交虾F1及回交后代的主要经济形态特征及生产性能高于双亲,其中肥满度、头胸甲...  相似文献   

9.
周鑫 《科学养鱼》2005,(4):23-23
1.选用无特定病原体(SPF)种虾繁育的虾苗用无特定病原体种虾繁育的虾苗发病率低,是生产中首选的虾苗。不过引进的SPP种虾经几代繁育后抗病力将会下降,应作必要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高邮市是罗氏沼虾养殖大市,全市养殖近10 000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约300 kg,通常采用虾苗分批放养、幼虾分级培育、成虾轮捕上市的养殖方式,这种方式放苗量大(近两年罗氏沼虾苗供不应求,价格较高),投饲量大,池水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发,严重制约了罗氏沼虾养殖的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罗氏沼虾与河蟹混养模式探索,以降低养殖池塘的虾苗放养量,通过实施种草养殖,降低饲料投喂量,改善了养殖环境,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选购与投放     
今年以来,我与虾农们座谈交流时,他们都会反映在养虾生产上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在选购虾苗时,明明从育苗池中取出的虾苗经肉眼观察后觉得规格大小一致,但在抽样过点计数时则显得虾苗规格大小悬殊,且小的占有一定的比例,饲养这样的虾苗到头来一是影响产量,二是虾价上不去;又如在虾苗投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是采用仿生态综合技术在塑料大棚土池塘中强化培育亲虾、交配、产卵;在网箱中孵化虾苗、培育虾种。结果:亲虾培育的成活率达96%、♀虾的抱卵率达94%、抱苗率达98%、孵化率达77%、每尾♀虾平均出苗220尾、每平方米出0.8cm的虾苗达4300尾。虾苗从0.8cm培育到3cm的成活率达79.99%,每m2出3cm的虾苗达3466尾。  相似文献   

13.
虾苗的质量优劣是直接影响养虾者的切身利益,当前无论养什么虾,采用那种养殖模式,都要进行无公害建康养殖,这是今后水产养殖的唯一出路,首先是以健康的种苗为前提,养虾的虾苗必须是SPF虾苗。当然无公害健康养殖系统是整个养殖系列工程的生产与管理等构成,健康虾苗是确保养殖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前提。所以每个养殖者都希望能购到最好的虾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经过"春耕"后的池塘浮游生物丰富,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做好了一切准备,静等虾苗入池。那么虾苗应该如何选择?怎样入池成活率会更高?虾苗入池后的管理应该怎样进行?笔者就这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一、虾苗的选择1.选购虾苗的选择一定要在正规的虾苗繁育场订购。规范的繁育场,相对来说无论从亲虾的选育、进口亲虾的免疫、繁育操作规程、水质环境及养殖环境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5.
利用温室水泥池,在充气条件下进行幼虾培育试验.在合计面积为44.8m2的7口水泥池中放养虾苗35.6万尾,经16-32天培育,共培育出体长为1.5-3cm虾苗28.9万尾,成活率平均为81.2%.文中还总结了幼虾培育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6.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重  邓国成  姜兰 《淡水渔业》2001,31(5):34-36
1 流行情况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始见于 1994年 ,是年 ,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 ,而本地的虾苗生产却很不顺利。虾苗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供求矛盾 ,广东的部分业者率先从泰国等地进口罗氏虾苗甚至虾苗幼体供应国内市场。罗虾白浊病的病例首先发生在泰国引进的虾苗中。此后 ,该病逐步在国内的广大罗虾养殖区和虾苗繁殖场中流行。流行面积逐年增大 ,发病程度日趋严重。 1999年的 4~ 5月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暴发期 ,2 0 0 0年产区病情有所缓解 ,但到了 2 0 0 1年病情再次暴发性流行。白浊病的感染对象以虾苗为主。…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池塘养殖罗氏沼虾一般的放苗时间在5月上中旬,这是因为前期水温低且容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在4月初室外水温还不到15℃,虾苗不能直接下池培育.利用简易塑料大棚进行罗氏沼虾苗种的前期强化培育,对提高罗氏沼虾的单位产量及商品虾提前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首先选择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信誉好,交通方便,距离较近的虾苗场;然后测量待售虾苗池水温、盐度、pH值,与待放苗池塘水质指标不能相差太大;最后随机抽样虾苗进行病毒检测,带病毒的虾苗不能要。优质的虾苗体长在0.8厘米左右,虾苗透明,体形肥壮,形态完整,体表光滑,全身无任何附着物;虾体无损伤和畸形,群体发育均匀整齐,虾体肌肉饱满,胃肠充盈食物,虾苗弹跳灵活,对外来刺激反应十分敏捷。具体鉴别方法如下:1.肉眼观察。首先,随机从虾苗池中选取200~250只虾苗作为样品。将死亡个体分离并计数,如果样品中死亡率超过5%,则该池虾苗质量较差,应拒绝…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为我省主要养殖虾类,在南方俗称“草虾”,以个体大、壳薄、含肉率高、生长周期短(特别是在有淡水水源的地区)、耐高温和广盐性,具有高于其它对虾类的经济效益,深受广大虾农的喜爱。随着草虾虾苗需求量的增长,近年来虾苗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致使苗价大幅度的升高。虾苗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因水质日渐恶化,影响到育苗的成功率;二是亲虾人工催产技术尚不完善,母虾的产卵率一般仅为总数的1/3。若能解决好亲虾的人工催产,就可以大大提高亲虾的利用率。 1.亲虾的来源 本省草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所用的亲虾大部分是由国外空运而来,经检疫后运回育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汝少国 《水产学报》1998,22(1):49-55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