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整治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总结土地整治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贵州山区实施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有:实施耕作层剥离,着力提升新增耕地质量;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垦水田、实施"旱改水";耕地小块归并大块,改善耕地细碎化。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以质抵量"、完善后期管护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研究对发展农田水利、合理规划布局和实现粮食增量增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贵州省为例,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效益评价。同时提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最后提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趋势,及向高新技术化、节水节地化、管理现代化、景观化、生态化和3S技术精准化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经济活动作用于环境系统,如果人类从环境系统索取资源的需求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就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崩溃。本研究运用系统论观念、数理逻辑方法以及经济学相关理论推理出“理想经济产出函数”,并用该函数趋势图与务川自治县林业经济产出趋势图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林业经济产出与生态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7,(1):51-55
农田道路工程是实现机械化、产业化耕作的前提,是联系整个农田网络的枢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喀斯特山区是土地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喀斯特山区的农田道路工程对提高农机化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综述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简述了21世纪以来贵州省农田道路工程发展的3个历程,分析现有道路网络、道路设计、道路景观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贵州省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为今后道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GIS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考察数据制作巴马县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包括景观破碎度指数、形状指数、边界密度,分析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发现该区域林地为主要基质,旱地、水田和居民地破碎度较高,分布分散,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林地和裸地的斑块形状指数较大,形状复杂。  相似文献   

6.
7.
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研究喀斯特山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荔波县旅游业收入增加较快,提高了农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投资收益指数较高,对旅游业的投资促进了地方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荔波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互动作用显著。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促进荔波县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耕地质量总体较差的贵州省为例,利用单因子相关-回归分析和阈值区间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自然条件、社会经济2个方面的9项指标要素,开展了贵州省耕地质量的驱动因素作用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除高程外,其余因子与耕地质量多呈复杂曲线相关特征,不同阈值区间作用方式不同。高程、土地垦殖系数严重制约耕地质量,耕地复种指数、土地整治规模有益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在耕地质量较差(耕地质量等别>11)的地区,GDP、坡度和乡村农业人口数量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以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耕地质量总体较差的贵州省为例,利用单因子相关-回归分析和阈值区间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自然条件、社会经济2个方面的9项指标要素,开展了贵州省耕地质量的驱动因素作用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除高程外,其余因子与耕地质量多呈复杂曲线相关特征,不同阈值区间作用方式不同。高程、土地垦殖系数严重制约耕地质量,耕地复种指数、土地整治规模有益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在耕地质量较差(耕地质量等别11)的地区,GDP、坡度和乡村农业人口数量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2001~2007年区域水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了区域水环境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就荔波县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速喀斯特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对策与建议。采用非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表明,荔波县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以及在非农部门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需协调好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及农村工业化、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与农村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化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2010 年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碳排放模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碳排放量,并估算生态补偿效益。研究结果显示:(1)与2005--2007 年平均水平比较,2010年贵州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提高了34.7%和34.5%。(2)贵州省碳汇总量远高于碳排放总量,生态补偿值为-1 390.11*108元,固碳作用明显。(3)省内各地区间碳排放水平不均匀,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为贵阳市,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六盘水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碳排放量和强度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贵州省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充分发挥其生态固碳的作用,其他碳源省份应对贵州予以一定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3.
为喀斯特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科学布局提供决策论据,采取实地调查法和人均用地指标法等,以贵州省金沙县为实例,对喀斯特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金沙县城镇用地需求缺口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325.34hm2和305.53hm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达3 292.05hm2和3 306.73hm2,实现数量上的挂钩可行。2)通过对需求预测及结合规划指标的研究,确定城关、西洛、岩孔、安底等乡镇为重点需求区域。3)对26个乡镇按挂钩潜力面积的多少划分高、中、低3个等级,确定西洛、岩孔、城关等乡镇为重点供给区域。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喀斯特山区特点对喀斯特山区挂钩规划项目区布局的确定、挂钩模式的选择、实施管理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高效准确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以MAPGIS6.7为软件平台,以Visual C++6.0为二次开发工具,构建一个GIS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选择坡度、海拔、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复种指数、交通条件、石漠化程度等指标为参评因子,对该县的农用地进行宜耕、宜园、宜林、宜牧评价。由评价结果可见,区域内高度适宜的用地比例较小,均不到30%,其中耕地仅为9.54%;而中度适宜和勉强适宜用地面积则较大,超过70%;用地限制多表现为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质地差,裸岩比例高,土壤侵蚀严重;宜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面积较少且质量不高;林地和牧草地相对宽裕,后备资源较多。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利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选取贵州省贵阳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预测不同情境下2020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情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贵阳市在2000—2010年年间,草地、耕地、林地均有向居民工矿用地转移的趋势,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202.53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452.90 km2,ESV呈上升趋势,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借助Logistic-CA-Markov模型模拟出贵阳市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得到其Kappa系数约为0.78,说明模拟的效果较好,经济快速发展情境下的贵阳市2020年居民工矿用地较自然情境下的面积增加更多,林地、草地、耕地均有所减少,在空间上主要以城区为中心扩展;基于预测结果评估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ESV,2010—2020年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服务价值均有所下降,情境Ⅱ中ESV下降了87.93千万元,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喀斯特山区都市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建立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选取6个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作为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其综合模型,对评价单元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和排名.结果表明:6个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效益排名从高到低分别为大格勒乡整治项目、北郊复垦整治项目、郭勒木德镇新乐村土地整治项目、河东河西农场整治项目、柯鲁克镇土地整理项目和茶汉村土地整理项目,且土地整治优于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经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过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兼顾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的原则,优先考虑社会需求,以兴建小型蓄排水工程为主。在具体做局部地区的规划方案时,较优的有3种类型4种布局方案:(1)旱地集中区农用水利工程布局;(2)旱地集中区农用水利工程与道路配套布局;(3)农户性畜用水利工程布局;(4)灌排和农户人畜兼顾型水利工程布局。此外,转变喀斯特山区农民的用水观念,构建利水型农业和利水型社会,实现人—土地和水—环境的协调统一,应是各级政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对改善喀斯特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以贵州遵义县尚嵇镇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具体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农田道路工程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林网与沃土工程设计,并对该工程设计从农田建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其他工程建设四方面进行了评价。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改变较大,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道路通达度也大幅提高,坑塘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得到完善,田、水、路、林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51-4753
以喀斯特区域安顺市为例,针对该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别从耕地的质量、数量和生产效益三方面作定量与定性分析,并进行耕地生产效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该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并提出喀斯特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不持续利用状况4个方面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得出2010—2014年荔波县耕地的集约利用态势,并利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将荔波县耕地集约利用情况划分为3个圈层,根据不同区位特点提出生态旅游——多级循环耕地利用、高效节约型耕地利用和反哺型农业耕地利用3种模式,以期为今后荔波县耕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