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质量是衡量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就业能力以及城市融入度的重要指标,提高就业质量是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实现市民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系统归纳,发现失地农民就业质量较低,就业稳定程度不高,职业地位层次较低、职业获得感缺失、薪酬福利保障不到位,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受制度政策、经济发展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从这些层面深入探讨,提出深化户籍改革、构建公平就业市场、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完善安置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等对策,以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新出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就业受自身因素、社区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失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从社区支持角度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在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指出当前江苏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制度设计;二是缺乏妥善安置的有效办法,就业渠道过于单一;三是就业市场不完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五是失地农民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就业因素;六是缺乏各种就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1)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2)积极营造有利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3)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4)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提升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占用农用地和耕地,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该文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结合社会现实,对如何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宇  夏庆利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239-241,24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扩张,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关系着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鉴于此,以荆州市华中农高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而系统分析了华中农高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三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题的治理策略,以期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成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合必须首先解决其就业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204位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窄、层次低、就业培训缺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差距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就业模式及服务支持体系,即自主创业模式、本地资源开发模式、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征地规模逐日扩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基于此,从失地农民社区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设立社会保障机制、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等失地农民社区融入策略,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他们身份认同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网络和社区参与因素,并提出可通过加快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身份认同,真正实现"市民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是城镇化本质特征的要求与体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存在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提升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发展内力,增强工业化对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提供推力,完善针对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各类制度保障提供助力,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增加张力,形成最大的正合力,以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镇,实现彻底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72-173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速度与规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要求通过促使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J村失地农民的失地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上。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总结了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缺乏高度重视、社会就业环境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以及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在制度、资金、渠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从而多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失地农民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事关其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并且探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了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总体发展,我国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的投入、产出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体系,从生态、人口、经济与社会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利用熵值赋权法测度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强度水平,基于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类型,同时结合GIS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研究表明:(1)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利用,西部二者相对持衡,中部与东北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东部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均强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较弱。(2)中国大陆土地可持续利用效果显著,东部土地产出效益优势潜力巨大,中部土地投入与可持续发展次之,西部土地产出环节最为薄弱。(3)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心集中在经济与社会城镇化,东部经济城镇化效益巨大,西部生态与人口城镇化脆弱。(4)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不均衡性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态势。(5)多数省(市、区)处于高等级拮抗耦合,但存在诸如宁夏、甘肃"虚假高等级耦合"情况;目前东、中、东北为中度失调,西部为高度失调,中度失调的省(市、区)比重最大。协调高值区集中在广东省和江苏、山东、上海、河南、河北等省(市)串联的东部,西部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贵州、云南的地域范围协调发展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针对女性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从经济、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构建城市融合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整体城市融合度低于芜湖市原住民,芜湖市失地农民尚未完成完全的城市化。经济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与芜湖市原住民差距最小,社会与文化融合程度较低,较芜湖市平均水平差距大。而就业满意度、社交范围、安置政策以及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影响女性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芜湖市制定惠及更多失地农民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老年失地农民社区满意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自行编制“城镇化进程中老年失地农民社区满意度问卷”,对安徽省合肥市某县的430名老年失地农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的总体分值为4.339;社区人际关系、居住方式、社区治安、社区环境卫生与社区医疗服务均对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P<0.05).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总体水平没有达到较满意水平,其影响因素复杂,应从多方面提升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14-18916
对嘉兴市失地农民展开问卷调查,从日常生活、经济适应、社会交往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制度通道、帮助失地农民提升就业竞争力、利用社区平台等促进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分析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Bootstrap法,分析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加入工会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分维度来看,加入工会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整合、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程度,但却会显著降低其文化习得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中存在一定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应完善农民工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推动工会与社区的积极联动、扩大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谢庆 《湖南农业科学》2012,(17):137-139,14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弱势群体。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当前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社会就业等现状,在分析了失地农民失地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社区矫正人员融入程度来说,虽然存在着一部分社区矫正人员已经顺利融入社会,解矫后成为一名正常的社会人,但是也有一部分社区矫正人员不仅正在面临严重的自卑、家庭瓦解,更面临着受到就业单位的排斥,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社区矫正人员目前的社会融入现状,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对于社区矫正人员的介入提供参考,促进社区矫正人员能够更加顺利的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