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聚氰胺具有生物毒性,大量摄入会严重危害生物体健康。本文对近年来基于纳米金与三聚氰胺的反应特性建立的一类快速、可视化的三聚氰胺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便能为纳米金比色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制备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多克隆抗体免疲荧光检测方法(IFA),并利用此方法特异性地检测出了体外培养细胞系(家蚤胚胎细胞系BmE—SWUI)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家蚤微孢子虫。结果在细胞爬片中可观察到呈较强的黄绿色荧光微孢子虫以及在BmE—SWU1细胞中的寄生分布情况,还可看到孢子极丝的弹出等现象。IFA检测方法鉴别诊断家蚕微粒子虫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微孢子虫形态学、流行病学以及蛋白质的定位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孢子虫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制备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并利用此方法特异性地检测出了体外培养细胞系(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家蚕微孢子虫.结果在细胞爬片中可观察到呈较强的黄绿色荧光微孢子虫以及在BmE-SWU1细胞中的寄生分布情况,还可看到孢子极丝的弹出等现象.IFA检测方法鉴别诊断家蚕微粒子虫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微孢子虫形态学、流行病学以及蛋白质的定位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自家蚕微粒子病被发现近200a来,它给世界各养蚕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检疫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总结家蚕微孢子虫现有的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该研究主要对近些年来在光学显微镜检测、电镜观察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家蚕微粒子病进行更快速、准确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5.
6.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鉴别和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将家蚕微孢子虫(N.b.)从蚕业生产中流行的10多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中鉴定出来,并对其发病程度进行检测,用PCR技术合成了一段317bp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并大量制备该片段,用地高辛(DIG)标记成探针,经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检测,发现该片段为N.b.所特有。该探针为N.b的特异性检测探针,灵敏度可达1ng DNA水平。对蚕业生产上的带毒蚕蛾和蚕卵的模拟检测证明,该DIG探针可将N.b发病初期的带毒蚕蛾和蚕卵检出,从而可以避免微粒子病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7.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处理家蚕微孢子虫材料由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馈赠,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由重庆师范大学生物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提供。孢子经过percoll分离纯化后,采用细胞计数板取大约10^8个孢子虫,经0.2molKOH活化10min后,加入到预先配制好的5.0ml玉米粉培养基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灰蜗牛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晓芬  王应和  胡祚忠  谈廷桂  陈义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50-16250,16261
[目的]通过控制桑园中昆虫等生物的传染环境,达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爆发。[方法]将桑园蜗牛镜检发现携带微粒子孢子的磨液添食家蚕后镜检,同时将家蚕微粒子孢子添食蜗牛后镜检。[结果]灰蜗牛携带的微孢子虫能够感染家蚕;家蚕微粒子孢子可以感染蜗牛。[结论]通过综合治理灰蜗牛,至少可以辅助控制和净化桑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昆虫微孢子虫能引起昆虫的流行病,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微生物杀虫剂。综述昆虫微孢子虫在防治蝗虫、红火蚁、棉铃虫、玉米螟、云南松毛虫等农业害虫上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选取没食子酸、咖啡酸、原儿茶酸、阿魏酸、香草酸5种酚酸化合物和康师傅东方树叶、农夫山泉水溶C100这2种茶饮料作为还原剂,诱导金纳米颗粒的生长,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所形成金纳米颗粒的吸光度,以评价各试验物质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5种酚酸化合物抗氧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没食子酸>咖啡酸>原儿茶酸>香草酸>阿魏酸;2种茶饮料抗氧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农夫山泉水溶C100>康师傅东方树叶绿茶。通过与传统清除2,2-二苯基-1-苦基肼自由基(DPPH·)水平以评价抗氧化能力的方法相比,基于金纳米材料检测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的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响应迅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两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菜粉蝶和桑尺蠖2种危害湖南省蚕桑生产较严重的昆虫微孢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探明在湖南省部分蚕区发生的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46.7%,桑尺蠖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15.8%.将2种微孢子虫收集后做进一步实验,得知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强、胚种传染性较弱、致病力极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影响极小;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特别强、胚种传染性极弱、致病力也非常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在湖南省蚕桑生产中发现的微孢子虫与典型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存在显著差异,为昆虫感染而来的异型微孢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对果蝇的侵染性,为系统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侵染机制提供新视野,也为探索微孢子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提供参考。[方法]用家蚕微孢子添食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并用Calcofluor White M2R荧光染色法进行果蝇体液内的家蚕微孢子虫形态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转宿主情况下能够侵染果蝇,且被感染的突变型果蝇体内家蚕微孢子虫的数量多于野生型果蝇。[结论]家蚕微孢子虫能侵染果蝇,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其他宿主提供了初步参考,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蚕微孢子虫侵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15.
寄生家蚕的内网虫属微孢子虫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电子显微傍镜对SCM7在家蚕体内发育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表明,确认SCM7微孢子虫属于微孢子虫门内网虫属一新种。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孢子石和MC1两种孢子超微结构差异显著。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外壁,质膜均只见一层结构,极膜呈封闭锥体,膜的层次清晰,极丝平均13圈,极丝与孢子中轴倾角41°左右;MG1微孢子的外壁有3层结构,质膜分2层,极膜层次不清,极丝平均11圈,极丝也孢子中轴倾角45°左右,极泡有许多大的颗粒状物。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外膜易位酶是由Tom40基因编码的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转位酶复合体,能够将外界蛋白质转位运输到线粒体基质中.最近有研究称在一类仅具有简缩进化的线粒体——纺锤剩体的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鉴定到一个NbTom40基因.本文首先通过克隆了长度为839 bp的NbTom40基因,通过构建重组载体pET30a(+)-NbTom40,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经过HIS抗体的免疫印迹对表达的目的蛋白——31~43 kDa间存在一条单一条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条带即为分子量大小正确的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然后将其进行Ni-NTA亲和层析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纯化并制备多克隆抗体.NbTom40抗体与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32 kD处有明显杂交信号,与理论分子大小一致.最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细胞定位,观察到NbTom40以散点状荧光信号分布在孢子内部.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纺锤剩体的蛋白组成及其膜转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微孢子虫是一种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可以传染多种昆虫,致使昆虫死亡。在野外昆虫体内已发现许多种微孢子虫,以鳞翅目昆虫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多种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且有部分微孢子虫能通过胚种传染而使下一代致病。本研究对云南蒙自地区桑园四周收集到的菜粉蝶进行镜检,将检测出的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并对菜粉蝶微孢子虫病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虽然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很低,由于它的存在,提高了家蚕母蛾微孢子虫病的检出率,增加了蚕种淘汰的风险率,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这种微孢子虫引起的垂直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本研究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大肠杆菌表面的聚合,体系颜色发生由红到蓝变化的原理,发展了一种基于金纳米颗粒聚合的比色法,并用此方法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实现了对食品(矿泉水)中目标菌的检测,其检测下限为1 ml 410个大肠杆菌O157∶H7,且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可在3 h内完成。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通用的技术用于多种病原菌的快速、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20.
广西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同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e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30μm,与N.b存在差异,采用PCR技术鉴别也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与N.b不同;通过添食感染家蚕,发现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重视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