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基于全国31个省(市)2005-2015年流通产业投入产出数据,结合DEA-ESDA模型分析了流通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整体上纯技术效率偏低,东部地区流通综合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流通产业投入产出不协调问题突出;东、中、西部区域之间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相近;我国各省市流通效率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特征,集聚呈增强的趋势;流通效率冷热区域分布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冷热区域演变格局也相对平缓,其中热点区域演变是以长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演变的,表现为"核心—集群—核心"的演变规律。我国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快中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提升对技术吸收的能力,加强东部地区集聚溢出效应,推动区域流通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中国30个省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揭示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机制,本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果:(1)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程度总体上呈现增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东部地区下降、西部地区相对稳定,中部地区的耕地多功能程度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46%,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慢。(2)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规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耦合协调程度下降尤其明显,失调省份均呈现耕地多功能程度滞后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分布,但省域间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增大,集聚特征逐渐减弱,空间分异越加明显。研究结论表明,实现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发展,需要实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成渝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对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基于川东北地区2000—2014年人口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人口重心迁移模型对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2000—2014年川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195.1万人,年均增长率达5.56‰;(2)川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西南方向的部分县域,即川东北地区的东南方向;(3)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人口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空间集聚性显著;从局部来看,2000—2014年,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逐渐减弱。2014年,局部聚类不显著;(4)2000—2014年,川东北地区人口重心总体上表现为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现阶段中国蔬菜种植中的化肥施用情况,利用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析了蔬菜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构建个体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蔬菜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总体呈现基本平稳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蔬菜种植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在空间布局上,各省份蔬菜化肥施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东南沿海省份的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总体高于内陆省份,华北地区省份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少量东南沿海省份表现为“低—低”集聚特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蔬菜规模化经营程度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对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业劳动力占比对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蔬菜规模化经营程度和非农业劳动力占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我国农业化肥施用的时空演变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地市级2000—2010年化肥施用总量、农地面积、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各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与单位农地化肥施用负荷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Moran''s I值判断,2000—2010年间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但在时间上经历了"2000—2004年集聚减弱"~"2004—2007年集聚增强"~"2007年后集聚再减弱"的波动减低过程。2)从化肥施用总量来看,全国86.9%的地市在2000—2010年间表现为增加态势。3)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地区成为近年来化肥施用增加的热点地区,西部的农业欠发达地区成为冷点区;东南部次冷点区域的拓展说明珠三角与长三角非农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向内地传导,产生梯度效应。4)从化肥施用负荷水平来看,2000—2010年间,我国单位农地面积的化肥施用负荷从300.0 kg/hm2增加到411.3 kg/hm2,增长明显。从区域上来看,近10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高负荷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拓展趋势,而低负荷地区范围在缩减。  相似文献   

6.
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森林公园旅游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将生态足迹值纳入评价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博弈交叉方法测度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的生态效率,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集聚类型,标准差椭圆法分析森林公园旅游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变化。结果表明:2008—2019年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整体有所提高,高效率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但东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较为均衡;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效率由高到低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整体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空间正向聚集效应,且聚集效应逐步增强。从局部聚集类型来看,同质发展聚集类型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有逐渐向西部扩散的趋势;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的重心轨迹呈现“东北-西北-西南”的动态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等数据,对1970—2020年我国雪灾致灾因子的时空特征和风险评估区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我国雪灾3个致灾因子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在青藏高原、东北及新疆北部较大,在华中地区较小,在华南南部沿海、我国北方以及新疆南部最小;(2)雪灾高和较高危险性等级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新疆北部,东北地区雪灾危险性等级较低,其他地区基本上为低等级;(3)人口、经济风险高风险与较高风险等级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对雪灾致灾危险性及风险进行探讨,可作为了解和认识我国雪灾及其对人口经济影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利用200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技术,研究我国各地区农药施用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地区农药施用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2002-2006年中、西部差别较小,而2007-2012年西部明显高于中部并形成差距;东部各地区间农药施用效率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而西部各地区间差距以2007年为临界年呈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中部各地区间差距总体较小。2)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参与技术培训比例、农产品商品率及农产品价格对农药施用效率的正向作用显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却抑制农药施用效率的提高,药械覆盖率的作用尚未显现。提出了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利用200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技术,研究我国各地区农药施用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地区农药施用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2002-2006年中、西部差别较小,而2007-2012年西部明显高于中部并形成差距;东部各地区间农药施用效率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而西部各地区间差距以2007年为临界年呈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中部各地区间差距总体较小.2)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参与技术培训比例、农产品商品率及农产品价格对农药施用效率的正向作用显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却抑制农药施用效率的提高,药械覆盖率的作用尚未显现.提出了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各省份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强度与主粮化肥施用变化程度,考察近10年中国化肥投入格局演变。2010—2020年中国化肥施用量与施用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化肥投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2015年是化肥施用量与施用强度转变的关键节点;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分别是中国这10年化肥投入的主要上升、下降地区,但华东地区与华中地区的化肥施用量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2010—2020年中国主粮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复混肥增长最快,主粮的化肥施用强度一直维持高位,但在宏观环境上化肥投入已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转变为在保障粮食安全情况下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与环保低碳。基于此,未来中国化肥投入会继续下降,但在中国粮食安全需求下,化肥施用强度仍会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选取山东省境内17个气象站1986—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对山东省≥0℃终日和≥15℃终日的时间和其间的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和沿海地区晚、中部和北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0℃终日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山东省≥15℃终日的空间分布呈东部沿海地区晚、中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15℃终日的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山东省≥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近30年来≥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61-2016年中国2 481站的大风日数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大风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西藏(东南和西南)地区年均单站大风日数最多(少),但减少比例最少(多).在显著振荡周期上,全国是14年,东北、北方和西北东部地区均是60年,西北西部、西南和东南地区是7、14和60年,西藏地区是7和60年.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西北西部、西藏、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年均大风日数分别在1991、1993、1989、1997、1986、1997、1992和1984年发生突变,但仅西北东部和西藏地区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中国年均大风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年均大风日数较多分布在西藏中部和西部、青海南部、新疆东部、四川西部及内蒙古和甘肃北部地区地形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在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而在其他年代均以负距平为主.1961-2016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年际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波动特征在“胡焕庸线”两侧呈东大西小格局.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农民工乡城迁移格局已经出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加快,返乡创业趋势明显。本文以现有农民工城镇化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获取研究数据,分析陕西省勉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因素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与空间特征,总结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空间特征、区域城镇化效应及其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娜 《河南农业》2016,(16):21-22
正一、造成镇平县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一)农药污染目前,镇平县主要使用的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激素类农药。除作物及虫害吸收外,部分光解或随雨水汇入河塘或渗入地下水污染环境。2015年全县农药施用量为220余t,主要是生物农药和低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施用方式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叶面喷施和熏蒸等。(二)化肥污染目前,镇平县主要施用的化肥有碳铵、尿素、磷酸二铵、硝酸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双减”政策在沈阳地区的实施效果,以沈阳市8个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弹性系数和使用强度等方法,分析2015~2020年期间沈阳地区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的区域内差异和耦合关系特征。结果显示,2015~2020年期间沈阳地区的农药、化肥施用量和使用强度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粮食产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大部分地区在农药和化肥施用方面均表现为“他因素影响区”,法库县、康平县等地在农药施用方面表现为“双增区”,辽中区则表现为“低效施药区”和“低效施肥区”。在使用强度方面,仅辽中区在2020年表现为农药使用强度上升,其余地区在农药使用强度和化肥使用强度方面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总体而言,沈阳地区较好落实了“双减”政策,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提升,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并举。  相似文献   

16.
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GTFP总体上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偏低,考虑碳排放因素能更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效率;粮食GTFP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技术进步,但粮食GTFP表现出“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的粮食GTFP贡献最大,技术效率仅对中部地区的粮食GTFP有所贡献;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粮食GTFP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省份粮食GTFP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集聚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生产中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完善支持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国多环芳烃排放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排放因子和相关排放活动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全国PAHs排放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异特征,并预测未来16年间全国PAHs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1999年全国单位GDP排放量和人均年排放量的总体趋势均表现为从西北部和北部向东南沿海逐渐减少;而单位面积年排放量则在中部和东部较高,西部与东南沿海较低。不同排放源的贡献比例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全国PAHs年排放量在1980—1988年持续上升,1988—1996年则相对稳定在1.0~1.1万t,1996年以后因排放因子较高的非工业燃煤用量大幅减少而连续下降至1980年水平。考虑未来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至2020年全国PAHs年排放量预计将达到1.3~1.7万t。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9—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化肥施用强度及变动趋势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及中部、东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化肥施用强度均保持上升的趋势,且全国呈现由西向东上升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2个阶段对在不同生产流通体制下,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始终是我国农业化肥施用强度上升的诱致性因素;人口数量的增长会间接导致化肥施用强度的上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化肥价格对化肥施用强度的调节作用仍不明显。最后,提出了引导农户科学施肥、减轻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重视政府对化肥市场的调节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和科学使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分析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均显著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各地区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扩大,且东部地区省份的绝对差距显著大于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σ收敛趋势不具有一致性,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绝对差距未显著缩小,中部地区省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省份则显著扩大;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具有一致性,初期农药使用强度较低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更快,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也越快;与东、西部地区省份相比,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收敛速度要更快。最后,提出开展区域性综合防治、推行可持续防控、加强监测预警等科学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氮排放数据的中国大陆大气氮素湿沉降量估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气氮素湿沉降与氮的排放紧密相关,通过对已知的氮素排放数据与收集的氮素湿沉降实测数据对应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氮素的排放与湿沉降之间存在稳定的比值关系.根据这些比值关系,估算了1980-2007年中国大陆氮素湿沉降量,并运用GIS技术进行了大气氮素湿沉降强度和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区域氮素湿沉降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沉降总量由1980年的4.96 Tg增长到2007年的11.80 Tg,单位面积通量分别为516 kg N·km-2·a-1和1 128 kg N·km-2·a-1.氮素湿沉降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沉降量较高,广大西部地区较低.化学氮肥的施用、燃料的使用和禽畜养殖规模扩大是导致氮湿沉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