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掌握霜冻发生的大致时间及低温持续规律,结合霜冻预报、预警,提前根据天气条件,把握酿酒葡萄果园防霜的最佳时机,选择合适的防霜技术方法,保护葡萄嫩芽、新梢及幼叶免受伤害,提高防霜的实际效果.【方法】利用宁夏贺兰山东麓4个酿酒葡萄种植区2008~2016年4~5月逐小时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霜冻日最低温度出现时间规律及不同程度低温持续时间特征.【结果】2008~2016年贺兰山东麓红寺堡酿酒葡萄种植区出现的霜冻日最多,其他3个种植区出现次数相差不大;霜冻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分布在14个时次内,但集中出现在凌晨5∶00~7∶00,在7∶00出现最多.由于影响系统、地形等影响,霜冻过程都较为复杂,不同地区降温幅度和不同低温强度持续时间也有差异,各种植区霜冻日0℃以下低温持续时间在(0~4) h出现次数最多,之后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霜冻日数减少;除石嘴山以外的种植区霜冻日-2℃以下低温持续时间在(2~6) h出现次数最多,之后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霜冻日数减少;达到重度霜冻的次数明显减少,红寺堡最多为11次,大多重度霜冻日-4℃以下低温持续时间都在8 h以内.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3.
收集整理了宁夏16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晚霜冻气候指标,采用所建立的晚霜冻气候风险评价指标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区的晚霜冻气候风险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了各地的晚霜冻气候风险,并制作了区划图。结果表明,宁夏可分为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个酿酒葡萄晚霜冻气候风险区域。晚霜冻综合气候风险较高(高风险和次高风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沙坡头西南、海原南部、同心南部、盐池东部和陶乐等地,这一地区霜冻发生频率高,年均霜冻日数多,种植酿酒葡萄经常会遭遇严重的霜冻灾害;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中南部大部地区及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茶叶春霜冻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西省茶叶主产区1961—2019年早春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9年春霜冻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9年江西省茶区平均终霜期南部早于北部,平均春霜日数赣西北出现最多,赣中南出现最少;3月份发生春霜冻的可能性最高,且以轻度霜冻为主;特晚终霜期均出现在1997年之前,偏晚终霜期均出现在2011年之前;茶叶春霜冻的长期变化趋势表现为终霜期明显提早,春霜日数显著减少,且变化速率赣东北大于赣西北,赣西北大于赣中南;平均终霜期赣东北、赣西北、赣中南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布在1988年、1996年、1980年,平均春霜日数赣东北、赣西北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是1997年和2016年,而赣中南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甘肃省临夏州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共54年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使用数据统计、趋势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临夏州霜冻天气气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临夏州的初霜冻出现于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终霜冻结束于次年的3月下旬至5月上旬;霜冻出现频次最多和次多月份分别为4月、10月;54年间霜冻发生次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不同强度的霜冻日数变率较大;54年间霜冻发生存在25年、13年、8年和4年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1972—2020年晋中市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对果树花期霜冻灾害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市近50年来平均终霜日为4月30日;终霜冻总体上北部晚南部早、山区晚平川早,海拔越高,终霜冻结束越晚;春季气温呈现变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现出提前趋势;大部分年份霜冻灾害较轻,重度霜冻灾害出现的概率一般为2%~9%;在果树盛花期(4月),4月14日之前终霜冻出现概率最低,西部平川区及昔阳县4月15日至5月1日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东部山区5月2日之后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0—2017年3月上旬至6月上旬廊坊市9个县(区)冬小麦产区的逐旬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P_a)为干旱指标,从时间、空间尺度分析近30年廊坊市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年代发生趋势:廊坊地区冬小麦干旱多发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1996年发生次数最多;干旱的总体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2)旬变化特征:从3月上旬至6月上旬干旱的总体发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3)空间分布:干旱发生概率整体呈现南部偏高,中北部偏低;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应用1964-2013年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年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资料,利用线性分析和EOF分析方法对葫芦岛地区近50年初、终霜冻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葫芦岛地区平均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西分布,时间分布上呈现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日数显著增多的特征;平均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上、中旬,平均终霜冻出现在4月上、中旬,初霜冻日提前和终霜冻日推后的次数建昌均明显较多;初霜冻日EOF分解显示葫芦岛地区初霜冻日存在东西差异分布和南北差异分布,主要以东西差异分布为主,并且近50年几乎均为"西早东晚"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61~2010年山西62个测站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山西初霜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1961~2010年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7日;其分布总体表现为北早南晚,平均初霜冻日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2。(2)M-K突变检验表明,山西近50年大部分站点的初霜日都有突变发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其分布表现为中部偏晚、北部和南部偏早的特征;突变年份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51。(3)大部分站点初霜冻日为推后趋势,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北部及中东部地区,提前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及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趋势变化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37。(4)轻微、中度和重度初霜冻出现的概率分别为:62%~82%、6%~26%和4%~22%,出现最大的区域分别为:中南部和东北部、中部和北中部、西部和北中部;海拔高度与不同等级初霜冻发生概率的相关都不大,纬度对初霜冻发生概率的影响都大于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2.
刘丽  王晓红  黄晓慧  徐方奎  赵慧颖  谢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92-14493,14495
根据大兴安岭东南部3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8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南部农业区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大兴安岭东南部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农业区霜冻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春霜冻期低温强度变化趋势较秋霜冻期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宁夏酿酒葡萄晚霜冻日数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了终霜日、霜冻日数等。采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日数为1.8 d/a;近50 a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日数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全区轻、中、重霜冻日数与50年平均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气候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霜冻日数的突变年为1984年。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水热优化NPP气候模型和土壤呼吸Q10模型,对辽宁省近50年(1961~2008年)森林固碳和碳释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森林固碳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008年固定的总CO2量达到83.9Mt,为1961年的2.8倍;单位面积森林固碳水平随着气候年景而有起伏变化,固碳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偏多36.5%;辽宁森林总体为碳汇,每年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2.1t。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9年三江平原国家气象站和农垦气象站夏季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资料,分析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年际变化显著,气候平均分布空间差异明显.近60年夏季强降水日数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最多年10.7 d(1994年)比最少年2.1 d(1977年)多8.6 d.1961~2019年,夏季强降水日数较气候平均值偏少年份多、偏多年份少.鄂霍茨克海高压偏强有利于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偏多,偏弱有利于强降水日数偏少.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异常年,中高纬度高空急流存在差异;8月高空急流偏强有利于强降水日数偏多.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异常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位置在6~8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晋中市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和对经济林果花期霜冻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 晋中市近50a来平均终霜日为4月30日。2) 终霜冻总体上北部晚,南部早,山区晚,平川早。海拔越高,终霜冻结束的越晚。3)春季气温呈现变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现出提前趋势。4)大部分年份霜冻灾害较轻;出现重度霜冻灾害的几率一般在2%~9%。5)在经济林果盛花期(4月):4月14日之前,终霜冻出现概率最低;4月15日至5月1日之间终霜冻平川及昔阳出现概率最高,而东部山区则是5月2日之后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4—2015年廊坊市年、季、月、日等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廊坊市自然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年代变化,廊坊市旱、涝、正常年交替出现,年降水量≥600 mm的峰值次数呈下降趋势;夏、秋2季降水量正常年份多,春、冬2季异常年份多,其中春季偏少年份多,冬季偏少和偏多年份均多。随年代变化,春季降水量仍是偏少年份多;夏季为偏多、偏少、正常年交替出现;而秋、冬季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前以偏少为主,之后转为偏多趋势。廊坊市年降水日数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特别在2004—2015年的12年间,有11年均低于平均值,平均少9 d,各等级降水日数与年日数变化趋势一致,在2000年之后的近16年,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出现了明显减少,平均少4 d。廊坊市春季透雨过程降水量,在2000年之后有减少趋势,平均少2.5 mm;秋季连续3 d连阴雨次数在2000年之后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2.2次/10年。  相似文献   

18.
宁夏枸杞传统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和北部的引黄灌区。近几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大面积推广枸杞栽植,已成为"枸杞南移"的新亮点。沙坡头区兴仁镇从2002年开始栽植井灌枸杞,目前已累计栽植667hm2,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井灌枸杞灌溉用水矿化度高,加上干旱带特殊的光热资源条件,以及远离城市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井灌枸杞具有果粒大、抗性强、化学防治及采摘成本低、污染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近50年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和季节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安徽省17个观测站1962~2011年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利用百分位阈值法计算了各站极端低温事件,在此基础上使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EOF方法对安徽省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总体上,年极端低温事件空间分布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季节尺度上则表现为春、秋季南北多、中部少,夏、冬季西多东少。各站极端低温事件均表现为冬季最多、春秋次之、夏季最少的季节特征。年和四季极端低温事件均是皖东北减少最快,但减少最慢的区域各不相同,其中夏、秋季部分区域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其变化在空间上都具有一致性,均中部大、南北小。年及春、秋、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总体以偏多为主,70至80年代偏多偏少相间,而夏季则变化幅度较大。90年代中期之后,年及四季极端低温事件均以偏少为主。年及春、秋、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在70年代之后均总体呈减少趋势,90年代左右开始显著减少,而夏季则在90年代中期之后才开始显著减少。另外春、秋季极端低温事件在80年代末出现了突变特征,而年及夏、冬季则表现出渐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浙江省62个气象站1971—2016年的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和ANUSPLIN(专用气候数据空间插值软件)平台,从气候致灾角度,探讨浙江省茶叶早春霜冻发生日数、频率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6年浙江省茶叶春霜冻总日数以-0.92 d/10年的倾向率显著降低,1996年出现突变,但在1997—2016年又呈现增加趋势。霜冻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北多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其纬向和地形地势特征明显。浙江省茶叶春霜冻气候发生频率普遍较高,除东南沿海和金衢盆地,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发生霜冻的频率高达95%以上,且轻度霜冻发生频率明显大于中、重度霜冻。各等级霜冻强度影响最大的区域均位于浙西北、中东部的山地丘陵区,而浙东南沿海地区的强度较低。研究可为浙江省应对茶叶春霜冻害、区域防灾减灾以及农业保险理赔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