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通榆县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选择吉林省西部典型半干旱区通榆县为研究区,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1990-2017年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信息,采用沙漠化指数及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通榆县沙漠化土地类型以农田沙漠化和灌丛沙漠化为主,其面积从1990年的25.78 万hm2减少至2017年的25.10 万hm2,总体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时沙漠化面积达最大,为30.85 万hm2;土地沙漠化程度,轻度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中度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但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沙漠化指数分别为0.62,0.70,0.66和0.53,2000年以后总体沙漠化程度有所减缓;土壤类型、高程、坡度、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耕地面积、载蓄量及政策是影响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内蒙古必鲁台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基于Landsat-5TM、Landsat-7ETM+及Landsat-8OLI遥感影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必鲁台地区地物信息进行分层提取,研究1985—2015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动态。[结果]1985年必鲁台地区荒漠化面积1 331.57 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300.44 km~2,占22.56%。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1 731.50 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积398.09 km~2,占22.99%。[结论]1985—2015年必鲁台地区沙漠化总面积呈增加趋势,重度沙漠化面积也在增长,说明研究区沙漠化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正蓝旗境内沙漠化研究为例来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沙漠化近今演变情况,运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张卫星遥感照片进行解译结合现场调查抽样验证方法、测算了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沙漠化土地发展现状及面积,为今后的沙漠化的治理和防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商洛市两期3景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Arc GIS10.2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采用差值法对商洛市及其各县2007—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研究,并分析植被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7年商洛市植被覆盖以低植被覆盖为主,所占面积为5122.65km~2,所占比例为26%; 2017年植被覆盖以中高植被覆盖为主,所占面积为10945.37km~2,所占比例为55.14%; 2000—2017年商洛市植被退化面积比改善面积少4408.50km~2,所占比例为22.21%,植被整体趋于改善; 2000—2017年商洛市各县植被覆盖呈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商南县改善面积达1829.67km~2,植被覆盖情况良好,柞水县退化面积达1080.19km~2,植被退化严重,其余各县情况稳定。  相似文献   

5.
封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65-1967,1970
在野外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共和盆地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分级的指标系统,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该区1990和2005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区近15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共和盆地共有各类沙漠化土地7419.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其中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17%、7.42%、17.65%、62.76%。与1990年相比,2005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45.55km2,年均减少9.7km2,年递减率为0.083%。从土地沙漠化的动态演变来看,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的面积和斑块数量相近,这表明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土地沙漠化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类的方法。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和ARCGIS为主要的处理分析工具,以1998年、2006年和2018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1998—2006年、2006—2018年以及1998—2018年淮安市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空间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1998—2006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呈现"两增四减"。耕地及农村用地面积相对分别上涨538.880km~2、370.210km~2;水体、林地、城镇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01.485km~2、85.454km~2、174.539km~2、547.612km~2;(2)2006—2018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三增三减"。水体、农村用地、城镇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17.545km~2、464.800km~2、610.411km~2,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分别下降434.125km~2、19.350km~2、839.281km~2。(3)1998—2018年的20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四增两减",即:农村用地、水体、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减少。每种土地类型都有不同数量的相互转化。结论: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方法是研究土地利用分类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7年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对镶黄旗北部沙地2000年以来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未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62.7 km2,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减少面积分别为220.6 km2和42.1 km2.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较为明显;新增沙漠化土地中,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从整体来看,沙漠化已呈逆转的趋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改善.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垦致力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兰 《中国农垦》2005,(11):21-22
一、发展现状福建省农垦系统现有国有农场116个,分布在全省59个县(市)。绝大部分农场创建于20世纪的50年代中后期,是在开发难度大,农民无力开垦的地方开荒建立起来的。目前,农场总土地面积12.04万km~2。其中耕地1.03万km~2、茶果园1.93万km~2、林地6.01万km~2、水面0.29km~2。农场总人口21.36万人,其中从业人员10.06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6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福建省国有农场从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9.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为有关的防治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冰川是淡水资源的一种重要储存形式,近年来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冰川面积变化对于干旱区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Landsat TM、Landsat ETM与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遥感解译与统计分析,运用决策树自动阈值分类方法,同时结合非监督分类方法得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995—2015年冰川面积变化,参考第2次冰川编目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并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冰川面积变化有2个不同阶段,1995—2005年缓慢增加,2005—2015年急剧下降,整体呈减少趋势。面积最大时为2005年376.91 km~2,到2015年减少为217.33 km~2。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年均降水量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强于年均气温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的相关性。降水量与冰川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3,气温与冰川面积之间相关系数为-0.327。③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冰川面积变化是降水与气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气温与降水分别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对1990、2000、2007年3个时段的成都平原湿地资源专题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湿地资源信息包括河流、湖泊、库塘、部分水田等。199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322.58 km~2,200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50.98 km~2,2007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65.67 km~2。整体来看,1990—2007年成都平原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1990—2000年,以12.84 km~2/a的速率增加,2000—2007年,以2.10 km~2/a的速率增加,由此可见,研究区在2000年前生态环境较好,湿地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而2000年后,湿地面积趋于平稳,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加强。成都平原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干扰,其湿地资源从景观格局到面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湿地景观的变化趋势对于湿地恢复与保护政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1992年、1997年、2010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冰川与水体、裸地等4大类.1992—2017年,保护区冰川与水体增长量最大,增加面积高达299.42 km2;裸地减少量最大,减少面积达342.67 k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4.33%;减少幅度最大的是裸地,减少了24.98%.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草地最大(2.78),冰川与水体最小(1.09).  相似文献   

13.
龙里县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土壤侵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龙里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09年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R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龙里县2002—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土壤侵蚀。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呈平衡状态保持相对不变;(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呈递增趋势,平均斑块呈减少趋势,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呈总体上升;(3)土壤侵蚀面积由449. 79 km~2减少为405. 22 km~2,其中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呈下降趋势,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8、2000、2010年的TM影像数据,结合了遥感与GIS技术揭示重庆市主城区1988—201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利用的状况,研究1988—2010年城市重心迁移,并采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了22年间的各类土地转化情况,对重庆主城区之后4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1988—2010年各类土地面积均有变化,城建区面积上升593.95 km~2、林草地面积提升102.8 km~2、水域减少166.85 km~2、耕地减少427.97 km~2、未利用地减少101.93 km~2。22年间政府大力开发城建区,同时也注重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马尔科夫预测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此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托克逊县南部区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托克逊县南部区是新疆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驱动的结果。其中风力是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过程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高新区)为研究靶区,以2008、2013、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2008—2017年研究区生态类型格局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并选取7个景观特征指标,即绿地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类型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聚集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景观转入量主要来自裸地及农田,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90.38 km~2增加至113.34 km~2,2017年绿地面积相较2013年增加了22.96 km~2,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2百分点。研究区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新区绿地面积较小,斑块个数最多,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绿地生态功能较弱。绿地斑块形状及绿地景观结构的复杂性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因水磨沟区部分山区绿地景观连通性较强、破碎度小,城市绿地聚集度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地优化建议,为研究区城市绿地景观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同时为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2007年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GIS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水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建三江管理局水田呈快速扩张趋势,截至2017年,水田面积达到了71.21万hm~2,水田面积年均变化率为6.08%,水田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由2007年的中部集中,南北稀疏的分布状态向2017年集中连片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过分放牧和狂砍滥伐森林,使得土地贫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从而加剧了沙漠化对人类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8.12%,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是一种全球的生态灾难,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公害,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14%的世界人口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全球每年有7万km2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我国是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因此,土地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利用奈曼旗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4期遥感数据,在ENVI5.3和ArcGIS10.2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1)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逆转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呈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致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各沙漠化土地呈衰退型;3)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各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下降,仍需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沙漠化土地重点治理;4)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