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脱硫石膏与有机物料配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脱硫石膏(S)、腐殖酸(F)、黄腐酸(H)单施与脱硫石膏和腐殖酸(SF)、脱硫石膏和黄腐酸(SH)配施6个处理,分别于种植前和收获后采集0~20、20~40 cm土样测定土壤盐分和pH值,作物生育期测定作物生长指标,收获时测定作物产量。【结果】在0~40 cm土层中,5种改良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盐效果,其中SF处理降盐效果最好,0~20、20~40 cm土层中的盐分相对降低率分别较CK降低94.30%、65.11%;H处理降低pH值效果最好,0~20、20~40 cm土层pH值降低值分别较CK降低0.375、0.735个单位;SF处理对向日葵产量增产效果最好,较CK增加51.63%。【结论】施用不同改良剂均对土壤改良及向日葵生长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其中施用SF改良剂在降盐和向日葵增产效果方面均较为显著,是河套灌区重度盐碱区较为适用的盐碱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微生物与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田间试验区设置对照组(CK)、有机肥复配脱硫石膏(T1)、生物炭(T2)及脱硫石膏(T3)4个处理,分析不同改良剂对中度盐碱地表层20cm内土壤微生物数量、理化性质及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适宜的改良剂。结果表明:各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电导率和pH值,提高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并提高加工番茄产量,其中生物炭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较对照处理增加了55.96%;各处理的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抛物线形变化,最大值均出现在开花着果-着果盛期,土壤真菌数量在全生育期呈下降趋势;施加生物炭、脱硫石膏、有机肥复配脱硫石膏均可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以生物炭处理的增幅最大,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6~7.8倍和2.0~6.1倍;土壤耕层细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pH值和电导率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与大部分土壤养分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且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多的土壤,其土壤理化性质较好,作物产量也较高,因此可以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作为评价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综上所述,生物炭处理(T2,22.5t/hm2)最有利于降低中度盐碱地土壤电导率和pH值,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养分及加工番茄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生物炭在河套灌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适用性,试验设置不施用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为15t/hm~2(ST1)、30 t/hm~2(ST2)、45 t/hm~2(ST3)和60 t/hm~2(ST4)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炭量对玉米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以及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含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均明显高于处理CK,且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5 t/hm~2时对玉米土壤含水率增幅最为显著,各生育期平均较对照处理CK高12.95%、14.83%、11.06%、8.86%和10.40%。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表层0~25 cm土壤平均温度呈递增趋势,且全生育期内,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处理土壤温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CK(P0.05),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时土壤增温效果最为显著,全生育期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适量施用生物炭可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内玉米株高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5 t/hm~2时对玉米株高的生长发育促进效果最优。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处理ST1、ST2、ST3和ST4分别较对照处理CK产量提高8.93%、14.14%、17.09%和15.43%,差异性显著(P0.05)。综上所述,生物炭可显著改善土壤的水热环境,同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综合分析得出45 t/hm~2的生物炭施用量较适宜在河套灌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同一土壤深度下的差异性。【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0~40 cm深度土壤可溶性全盐量及pH值显著降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降低、增大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三相比,尤其在20~30 cm深度的表现更为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量、全氮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量,且粒径在0.25~1.00 mm的团聚体量增加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菌落数,相比而言20~4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菌落数增加更显著。【结论】粉垄耕作可显著改善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生性质。  相似文献   

5.
施用生物炭对膜下滴灌玉米土壤水肥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物炭在河套灌区滴灌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适用性,试验设置不施用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为15 t/hm~2(ST1)、30 t/hm~2(ST2)、45 t/hm~2(ST3)和60 t/hm~2(ST4)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炭量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玉米耕层土壤含水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均明显高于CK,且当施炭量达到45 t/hm~2,效果最为显著,各生育期0~20 cm平均含水率较CK高15.01%、19.60%、13.12%、11.06%和3.38%。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玉米全生育期内,各施用生物炭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较CK高37.48%~56.09%,差异性显著,以处理ST4增幅最大;速效磷平均较CK高51.26%~69.75%,差异性显著,且处理ST3增幅最大;速效钾平均较CK高25.97%~49.37%,差异性显著;碱解氮含量平均较CK高29.91%~51.88%,差异性显著,以处理ST3增幅最大。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温度,且随施炭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当施炭量达到45 t/hm~2后,增温效果减弱。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处理ST1、ST2、ST3和ST4分别较CK增产11.05%、18.56%、22.46%和18.72%,差异性显著。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显著改善了耕层土壤的水肥热条件,且增产效果显著,较适宜在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渍化土壤水热碳与葵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改良措施对盐渍化土壤水热碳及葵花产量的影响,设置了施加生物炭(C,22. 5 t/hm~2)、脱硫石膏(S,37. 5 t/hm~2)、秸秆还田(J,20. 625 t/hm~2)和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种改良措施均能改善土壤水热环境,其中生物炭更具优势。3种改良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对照;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0~40 cm土层各改良措施保水、蓄水作用的效果优于40 cm以下土层,各处理剖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出下湿、上干的特点。与CK相比,各改良处理体现出良好的增温、保温效果,均表现出低温时具有"增温效应"、高温时具有"降温效应",且对温度的调控作用主要集中在5~25 cm土层,从35 cm处开始影响减弱。采取3种改良措施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其中施加生物炭效果最显著,有机碳密度较对照增加了17. 46%。与对照相比,C处理的葵花产量增产率最高,达32. 28%,J、S处理产量分别增加21. 94%、30. 68%,三者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施加生物炭22. 5 t/hm2为适宜于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种植葵花过程中的土壤改良处理。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肥料对河套灌区耕层土壤肥力及含水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生物炭肥料对河套灌区耕层土壤肥力及含水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分别采用与CK处理等养分(C3)、70%养分(C2)和40%养分(C1)的生物炭肥料处理,共计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有灌水的情况下,生物炭肥料对耕层土壤含水率提高显著。生物炭肥料的施用对耕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提高,而碱解氮含量随着生物炭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所下降,但未出现显著变化。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河套灌区施用生物炭肥料,能够减少肥料投入,对增加耕层土壤肥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咸水滴灌及改良材料配施对节水灌溉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重度盐碱地为对象,分别开展了常规黄溉、微咸水滴灌、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和微咸水滴灌配施石膏4个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于土壤盐分及其离子组成的效应?【结果】微咸水滴灌的平均脱盐率(13.46%)大于常规黄河水灌溉(7.14%),不会造成显著的盐分积累,但土壤盐分中Na~+、Cl~-量分别增加了91.12%和47.21%,全盐占比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土壤钠质化,并导致土壤盐分在20~40 cm土层积累;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或石膏可提高土壤脱盐率并消减土壤钠质化危害,且以微咸水滴灌配施石膏处理脱盐率最高,可达到46.30%;相比其他处理,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生育期土壤返盐现象,且土壤K~+、Mg~(2+)?SO_4~(2-)的全盐占比有所提高,而微咸水滴灌配施石膏处理则会降低Na~+、Cl~-、Mg~(2+)的全盐占比,提高Ca~(2+)和SO_4~(2-)的全盐占比?【结论】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或石膏具有调控盐分运动与离子组成的双重效应,这为河套灌区盐碱地节水改良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生物炭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中长期综合影响效应,推荐适宜的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盐碱化耕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灌溉方式、玉米秸秆生物炭用量为二因素,设计完全随机区组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其中灌溉方式为地下水滴灌、地下水畦灌、黄河水畦灌,生物炭用量为0、30 t/hm~2。生物炭在2016年玉米播种前施入土壤表面并通过旋耕机混入土壤耕层,2017年和2018年不再施用生物炭。2018年玉米生长季考察并分析不同灌溉条件-生物炭耦合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动态、降盐效果、玉米产量、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地下水滴灌条件下,与未施加生物炭的处理相比,施加生物炭的脱盐量增加13.3%,作物蒸散量提高10.5%,水分利用效率6.0%,产量提高3.5%。而畦灌条件下,施用生物炭的处理的脱盐量增加5.0%,蒸散量提高1.3%,产量提高4.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3.1%。【结论】生物炭施用后的第3年仍能抑制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农田0~100 cm土壤的盐分积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相比而言,膜下滴灌下施用30 t/hm~2的生物炭的节水降盐增产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对砂壤土节水保肥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砂壤土中施加不同含量生物炭对土壤节水保肥及提高番茄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添加生物炭(CK),每1 kg干土加生物炭10 g(C10)、20 g(C20)、40 g(C40)和60 g(C60)。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其中较高施用量的处理增幅明显。与CK相比,C60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增加560%;C60和C40的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110%和130%,速效磷含量增加410%和290%,速效钾含量增加290%和150%。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大土壤含水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C60较CK提高170%。较高生物炭施用量可以有效增加番茄产量,C60和C40处理分别比CK提高98%和170%,其中C40处理的产量增幅最大。相关分析可知,水、肥因素对番茄产量影响显著,相关性超过80%,通过在砂壤土中施加生物炭可有效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提高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用秸秆生物炭、石膏、石膏+有机肥作为土壤改良剂,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进行原位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抑制和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4个试验处理,即生物炭(DC)、石膏(DS)、石膏+有机肥(DSF)和空白(CK),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同时辅以相同的灌溉与施肥措施。结果表明:各处理的CO_2平均排放通量差异性显著(p0.05),石膏对抑制CH_4和N_2O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DC、DSF、CK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性不显著,但与DS差异性显著。与对照相比,DSF、DC、DS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57%、16.77%、34.93%。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对降低盐渍化土壤pH和EC有明显效果。盐渍化农田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加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综合分析各处理对温室气体指标的影响,石膏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最佳,生物炭效果次之。而对土壤改良效果生物炭较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微咸水灌溉下生物炭改良滨海盐渍土的作用及效果,现以两种滨海盐渍土(粉砂壤土、砂壤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粒径(1~2 mm、<1 mm)和用量(0、2.5%、5%)生物炭处理,开展3 g/L微咸水灌溉的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微咸水灌溉下,生物炭降低土壤Na+质量浓度、电导率和容重。土壤容重、电导率、Na+质量浓度分别降低4.7%~14.4%、3.0%~14.3%、4.1%~14.1%。(2)生物炭降低了微咸水及盐渍土对玉米的盐分胁迫和氧化应激,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叶绿素质量分数、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增加了3.6%~11.7%、3.5%~11.9%和3.5%~11.7%,脱落酸质量比、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物质的量浓度分别降低了1.7%~7.9%、1.8%~8.7%和1.6%~8.7%。(3)单独微咸水灌溉下玉米生长受抑,产量下降9.0%~9.9%,粉砂壤土和砂壤土中,生物炭处理的玉米较单独微咸水处理,其最大增产幅度分别为7.6%、5.2%,而较淡水处理分别下降了3.1%、4.6%。对粉砂壤和砂壤质地盐渍土改良所适宜的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5%施加量1~2 mm粒径生物炭,...  相似文献   

13.
黑土坡耕地连续施加生物炭的土壤改良和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性状优良、适宜作物生长,然而大面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环境和国家粮食安全。为探明施加生物炭对该区域坡耕地的节水增产效应,以及最优施加量与施加年限,基于田间径流小区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试验。2015年,试验根据生物炭施加量设置为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和C100(100 t/hm2)5个处理;2016年,各处理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生物炭。试验结果表明:施加两年生物炭均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孔隙度和有机碳密度,且随施加量的增加效果越显著;2015年实测田间持水量随生物炭施加量呈上升的趋势,2016年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上升至C50处理达到最佳;2016年C50处理土壤三相比较合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高于其他处理;连续两年施加生物炭均减少了3°坡耕地的年径流量,各年份年径流系数降低最多的分别为C75(15.44%)和C50(17.27%)处理。适量生物炭也可增加单次降雨后雨水蓄积量和其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和幅度;2015年和2016年大豆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是C75和C50,增产率分别为27.16%和28.17%。比较2015年和2016年试验结果,连续两年施加50 t/hm2生物炭时,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处理增幅最高,为27.67%,节水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河沙对盐碱土水盐、氮素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连续施用生物炭与河沙1 a和3 a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氮素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CK、C1[5 t/(hm~2·a)生物炭]、C2[10 t/(hm~2·a)生物炭]、C3[20 t/(hm~2·a)生物炭]、S1(5%沙)、S2(10%沙)、S3(15%沙)7个处理。【结果】(1)施加生物炭对掺炭层土壤含水率提升效果显著,施用1 a较CK增加2.20%~7.34%,第3年较CK增加5.08%~16.38%。其中,C3处理效果较优;随施沙量增加,掺沙层的土壤含水率呈降低趋势。(2)3 a累积效应下,掺沙处理土壤降盐效果要优于生物炭处理,掺沙10%~15%的脱盐效果较好,较CK脱盐率达15.52%,且3 a累积效果优于1 a。(3)施加生物炭能明显提高0~40 cm土层的硝态氮(第1年:10.34%~60.60%;第3年:14.24%~41.92%)、铵态氮量(第1年:0.96%~16.96%;第3年:-4.56%~7.37%),其中,C3处理增幅显著,掺沙处理则仅提升了20~40cm土层氮素量。(4)生物炭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提升优于掺沙处理,第3年较第1年增幅为2.40%~19.86%,且随施炭量增加而增大。【结论】添加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氮素量及作物产量的提升要优于掺沙,且3a的累积效果较优,因此,建议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度盐碱地长期掺加20 t/(hm~2·a)的生物炭。  相似文献   

15.
全膜垄作对旱作马铃薯土壤含水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明确全膜垄作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方式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均能提高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特别是对0~20 cm土层影响最为显著,在马铃薯需水关键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A1、A2、A3处理较CK分别提高了27.93%、19.23%、34.93%和25.12%、26.94%、57.00%;全膜垄作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以0~10 cm土层酶活性最高,随马铃薯生育期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块茎膨大期达到最大;同时,全膜垄作均能增加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A3处理A1处理A2处理CK,其中A3处理比A1处理增加5.53%,比A2处理增加14.23%;A1、A2、A3处理的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75.77%、66.56%、53.88%;与CK相比,全膜垄作不仅提高了马铃薯产量,而且降低马铃薯烂薯率和青薯率,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对砂壤土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砂壤土的p H值、电导率及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设5个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0(CK)、1%(T1)、2%(T2)、4%(T3)、6%(T4)。结果表明,p H值和电导率均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砂壤土的电导率较CK分别提高了2.79%、10.88%、11.30%、12.50%。土壤淋溶液中氮素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氮素累积淋溶量也逐渐减小。各处理淋溶液中氮素的淋失总量较CK分别降低了2.89%、7.41%、9.50%和12.25%。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有效改变砂壤土的理化性质,降低氮素的淋失量,降低地下水面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土壤含水率与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生物炭与化肥互作对番茄土壤含水率与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生物炭水平0t/hm~2(B1)、10t/hm~2(B2)、20t/hm~2(B3)、40t/hm~2(B4)、60t/hm~2(B5)和2个化肥水平中肥(F1)和低肥(F2)。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呈现增大趋势。在番茄生长阶段,0~20cm低炭处理土壤含水率与对照相比增幅在10%以内,高炭处理增幅达40%。20~40cm土壤含水率与0~20cm变化规律恰好相反,与对照相比施炭处理土壤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B4F1和B4F2含水率最小,为对照的70%。施加生物炭后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Ka)和变异程度(Cv)减弱。同一深度土壤随着施炭量增加Ka和Cv均减小。与对照相比较高施炭处理(B4F1、B4F2、B5F1、B5F2)变异系数Cv相对较小。随着番茄生长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影响表现为较高施炭量(B4F1、B4F2、B5F1、B5F2)能有效保持耕作层有效水分,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随着施炭量增加番茄产量增幅出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高于对照。B4F1、B4F2、B5F1、B5F2分别增幅46.34%、58.61%、49.63%和39.18%,其中B4F2产量最高。同一施炭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取生物炭、凹凸棒两种土壤改良剂,以纯土为CK,设置3种生物炭质量比(0%、2%、4%)与3种凹凸棒质量比(0%、2%、4%),通过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结合电镜试验,分析不同生物炭与凹凸棒添加比例下土壤当量孔隙分布、比水容量、水分常数及土壤微观结构变化,研究生物炭与凹凸棒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生物炭与凹凸棒均能增强土壤持水能力。不添加凹凸棒时,土壤持水能力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增强;添加2%凹凸棒时,土壤持水能力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减弱;添加4%凹凸棒时,土壤持水能力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增强。单独添加生物炭可以增大土壤比水容量,单独添加凹凸棒会减小土壤比水容量。添加凹凸棒后,施加2%生物炭可以明显增大土壤比水容量。施加生物炭与凹凸棒的土壤残余含水率较CK增大15.6%~103.1%;重力水较CK降低0%~7.1%。不添加凹凸棒时,极微孔隙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增加;添加2%凹凸棒时,极微孔隙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减少;添加4%凹凸棒时,极微孔隙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增加。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得出生物炭与凹凸棒会使得土壤颗粒接触紧密,出现桥接状垒结。以期为西北旱区土壤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以土壤容重、含水量和玉米产量为指标,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使0~40 cm耕层的土壤容重下降8.1%,且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最高,增产7.11%。深松与传统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黑土区坡耕地连年施加生物炭的最佳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东北黑土区连续多年施加生物炭的应用效果及其综合影响,寻找最佳的施碳量以及施加年限,于2015年在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红星农场开展了生物炭最佳施用模式的研究。按照生物炭的施加量设置Y0(0 t/hm~2)、Y25(25 t/hm~2)、Y50(50 t/hm~2)、Y75(75 t/hm~2)、Y100(100 t/hm~2) 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两次,连续施加4年(2015—2018年),对土壤理化性质、水土保持效应以及节水增产效应等指标进行观测,建立基于优化遗传算法的投影模型,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加量、施加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 H值、土壤碳氮比则呈现上升趋势,且生物炭的累积施加量越大,这种趋势就越明显。Y25、Y50处理下的田间持水率随着施加年限的增加呈现逐年升高趋势,Y75处理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Y100处理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18年Y25处理下的田间持水率为37. 33%。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量均与施炭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连续施加两年50 t/hm~2生物炭的径流减少效果与抗侵蚀效果最优。连续施加4年25 t/hm2生物炭的玉米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为10 3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最优处理为2015年的Y50,为32. 85 kg/(mm·hm~2)。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连续3年施加32. 63 t/hm~2生物炭为东北黑土区最佳生物炭施用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