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单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15年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个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介于0. 347~0. 500之间,处于较低协调发展水平的拮抗阶段; 19个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涵盖高度、中度、低度3种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占15. 79%、68. 42%、15. 79%,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 19个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城镇化和环境指标评价系统与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度模型,并对长三角各城市进行时空对比。结果表明,2012—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各市城镇化综合评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内部城镇化综合评分参差不齐;从空间来看,呈中间向两边递减趋势,其中泰州、扬州、绍兴等市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市城镇化综合评分差距仍较大;2012-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市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总体也呈波动上升趋势,除南京、泰州等市外,总体生态环境水平较为平均,生态环境综合评分与城镇化综合评分具有较大相关性;长三角各城市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协调等级以基本协调居多,各市协调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成渝城市群2006—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上升速度逐年放缓,内部差异显著。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也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少部分城市在2011年以后开始出现回落。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亟须加强,大部分城市常年处于失调状态,以中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耦合度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从成都市开始向城市群的东北再向东南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个维度,以及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浙江省城镇化、生态环境指数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由0.0116提升至0.7856,两者间关系实现了从不协调到良好协调的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应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课题。该文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利用ArcGIS软件,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四川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共有4种类型,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为今后四川省各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7.
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8—2019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关系。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两个系统发展水平差距不大;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时期内从2008年的0.471 0上升到2019年的0.881 7,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濒临失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初级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良好耦合协调型,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因此提出要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采取适当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保证发展质量,要走好绿色发展的道路,走好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河南省环境与城镇化相关数据,采用功效函数和耦合度模型对2014年河南省18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中有15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3地市处于耦合度极低,存在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越高;河南省18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354~0.508之间,低协调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南部,中协调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协调度只有郑州市。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等计量分析方法,探索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发展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高,耦合协调度也由中低度协调发展为高度协调,但是,2010年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武汉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属于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其发展正在处于突飞猛进阶段,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并且已经投入使用,为当地社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有些旅游地区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其经济性、效益性,在日常经营中也缺乏生态及环保意识,加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为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社区人民造成了很多负面效应,因此,研究扩大旅游规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旅游地区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文章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期为各界内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城市群资源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对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研究构建了自然资源与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并选取了2000年、2010年、2019年3个年度的相关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源与城市化发展整体水平差距较大,京津2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2.
马力  李景宜  任冲 《江西农业学报》2020,32(11):125-129
  相似文献   

13.
以宝鸡市中东部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土壤植被干旱指数和基于变异系数法提取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耦合测度模型。通过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测度体系,对宝鸡市2000~2018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2000~2018年宝鸡市生态环境显著变化,生态环境指数从2000年的0.38上升至2018年的0.56;城镇化水平地区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平衡;宝鸡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城镇化滞后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各县区的协调发展状况得到改善,城镇化发展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向好。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加速,而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以长三角2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8年的数据,构建了用于评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标,旨在确定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进一步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中,对外开放度对其产生了显著为负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政府干预与投资率均能显著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具有交互影响的关系。从研究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在劳动力、土地、水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出发,建议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劳动力素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证耕地质量;提高民众节水意识,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种粮技术推广等方面协调城镇化建设与粮食安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长株潭城市群2008—2016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两大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特征来看,2008—2016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经历了失调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空间特征来看,长沙市和湘潭市较先进入协调发展阶段,株洲市发展较为滞后。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31个省份为对象,构建适用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赋权法测度其工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发展强度,借助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类型,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模拟工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工业—生态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第一,工业城镇化排序,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生态城镇化排序,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中部、西部、东北的工业城镇化滞后于生态城镇化,东部工业城镇化发展强度较高。第二,不同省份工业城镇化指数的绝对差异比生态城镇化大,江苏、广东与山东工业城镇化高居首位,广东、北京、江苏生态城镇化遥遥领先,多数省份的生态城镇化快于工业城镇化发展。第三,工业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东中部地域,呈与高铁线型分布吻合的线状分布特征,生态城镇化高值区横跨东中西3大区域,呈线带围合态势。第四,多数省份的工业——生态城镇化为磨合初级与磨合勉强协调,耦合度高值区大片集中在东中部省份,协调发展度的高值空间格局呈现沿海省份集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碳排放耦合协调规律及时空演变特征,为郑州都市圈绿色快速发展提供建议。【方法】以郑州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碳排放耦合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新型城镇化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碳排放指数及其三元耦合协调度分析,并从时空角度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1)郑州都市圈新型城镇化水平是以郑州为中心,西北部发展水平较高,东南部发展水平较低。郑州都市圈新型城镇化指数由0.089上升到0.478。增长速率最快的是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2)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指数由0.559上升至0.769,生态指数呈现波动增长状态。3)从碳排放量来看,2005—2020年郑州都市圈碳排放总量呈下降态势,由198亿t下降至27亿t。郑州都市圈碳排放指数由0.552上升至0.949。4)郑州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碳排放三元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523上升至2020年的0.631,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状态。协调发展阶段由失调—协调的演进态势。郑州都市圈三元耦合关系呈东西部高,南北部较低的分布状态。【结论】郑州都市圈发展还未实...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层级结构不合理,京津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京津周边其他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内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发挥"缓冲"作用的中等城市。区域城镇体系存在断层,使得层级较低的城市不能很好地接受京、津的联动辐射。与此同时,"虹吸现象"使得周边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进一步聚集在北京,形成"孤岛型"中心城市。没有腹地的支持,京津辐射能力非常有限,北京的"龙头"作用和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各市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相关数据,建立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耦合协调阶段以及相对发展类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黑龙江省地级市平均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541增至0.624,耦合协调类型由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从相对发展来看,黑龙江省各地级市整体从城镇化滞后型和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转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根据不同类型,制订相应对策,使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