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尾矿生态修复效益,以铁尾矿区人工造林的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调查林分垂直结构、林内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并测定土样粒径分布、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2种人工灌木林群落结构简单,垂直结构均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不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度指数均表现为紫穗槐林沙地柏林。紫穗槐林总生物量(20.78t/hm2)约为沙地柏林总生物量(7.31t/hm2)的3倍。相对来说紫穗槐林下草本发育的更好,生长状况优于沙地柏林。2)2种灌木林下土壤粒径含量分布均为250μm左右的砂粒含量最多,30μm以下的粉粒含量较少,2μm以下的粘粒最少。沙地柏林10~40cm处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紫穗槐林下0~10cm土壤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裸尾矿随深度增加,250μm粒径的粗粒物质含量增加。3)紫穗槐林地土壤0~60cm大团聚体(0.25 mmd10 mm)总含量最高(29.3%)、沙地柏林地次之(28.7%)、裸尾矿样地最低(18.3%)。沙地柏林随土壤深度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紫穗槐林0~10cm表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较高,裸尾矿随深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磷铁尾矿矿泥中筛选到高效解磷微生物,并评价其解磷效果与促进生菜生长的能力。【方法】采用无机磷选择性培养基和国际植物研究所磷酸盐生长培养基(NBRIP),进行解磷菌的初筛与复筛;利用形态、分子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目标菌株分类地位;利用不同Ca3(PO4)2添加量和不同培养时间液体发酵试验,评估目标菌株解磷效果;利用平板促生长试验,测定目标菌株对生菜的促生长效果。【结果】初筛获得19株菌,复筛后确定JP21-05菌株为目标解磷菌株,JP21-05菌株与人参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nacis(MT033062.1)16S rRNA基因相似性为100.00%,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确定其为人参假单胞菌。添加7 g/L Ca3(PO4)2的NBRIP液体培养5 d, JP21-05菌株解磷能力最强,可溶性磷(PO42-)浓度为45.94 mg/L。JP21-05菌株对生菜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能够促...  相似文献   

3.
保水剂与有机肥配合施加对铁尾矿基质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尾矿土壤贫瘠、含水量低、保水保肥性差、植被生长困难的现状,在唐山首钢马兰庄铁尾矿区内设计2因素4水平组合的小区试验,保水剂为(单位L/m3)0(B0),2(B1),10(B2),20(B3)4个添加梯度;有机肥为(单位kg/m2)0(N0),2.25(N1),11.24(N2),22.49(N3)4个施肥水平。小区内播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两种植物。通过观测植物存活状况及各生长指标(株高、根长、地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与差异,研究保水剂与有机肥配施对尾矿植被恢复时苗木存活、生长的影响,为尾矿基质改良和植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唐山铁尾矿基质条件下有机肥较保水剂对植物生长影响显著,养分是植物在裸尾矿上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2)有机肥与保水剂配合施加作用效果较单施有机肥或单施保水剂更大,B3-N3的配施比例是裸尾矿上植物生长的最优配比。(3)紫花苜蓿是铁尾矿废弃地修复的优势草本植物,紫穗槐是尾矿植被恢复的适生树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根系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分离鉴定内生固氮菌并筛选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为水稻生产中固氮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无氮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拔节期和抽穗期佳辐占根系中分离内生固氮菌,通过扩增16S rRNA方法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透明圈法进行溶磷解钾能力验证;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将分离的内生固氮菌株单独接种盆栽水稻幼苗,测定其对株高、根长、鲜质量的影响;将内生固氮菌混合菌液接种水稻品种佳辐占和台粳8号,于齐穂期测定倒1、倒2和倒3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结果】从拔节期和抽穗期水稻根系中分别分离出10和20株内生固氮菌,且两个时期水稻根系内生固氮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拔节期以克雷伯氏菌属为主,而抽穗期以假单胞菌属为主。筛选出7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分别是J3、J10、J23、H27、H30、H33和H37。乙炔还原法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的内生固氮菌均具有弱固氮活性,其中 H33和H40-2菌株固氮能力相对较强。将固氮菌回接水稻幼苗,H40-2和J3菌株对水稻株高、地上鲜质量、根长均有显著影响,可促进水稻生长。将固氮菌混合回接水稻根系,发现佳辐占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台粳8号显著提高。【结论】分离的内生固氮菌株H40 2和J3在水稻苗期具有明显促生作用,可作为功能性内生固氮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促生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玉米东单90和郑单958健康鲜植株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分离物的固氮酶活性,得到2株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SD1A和SD2A,分别为3284.3C2H4·h-1·mL-1和3206.8nmo1C2H4·h-1mL-1;将SD1A和SD2A的纯培养物对植物分别进行土培和水培回接试验,结果均能从植物体内重新分离到出发菌株,表明SD1A和SD2A为内生固氮菌;通过对菌株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证明二者均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trevisan).用SD1A和SD2A处理的植株在水培试验中,株高分别为35.95cm 和35.32cm,地上部干重分别为0.106g和0.101g,与对照植株相比(株高30.38cm、地上部干重0.085g)达差异显著水平;土培试验中株高分别为68.18cm和68.58cm,地上部干重分别为1.06g和1.09g,根干重分别为0.160g和0.185g,与对照植株相比(株高62.00cm、地上部干重0.64g、根干重0.085g)均达差异显著水平,表明SD1A和SD2A对幼苗期玉米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地区粘质壤土及常规施氮量条件下,以紫香糯稻为试验品种接种水稻联合固氮菌,接种方法为沾秧根,单一固氮菌剂有野生型菌株、耐氨型工程菌株,无固氮力菌株;混合固氮菌剂为耐氨型混合固氮剂(A1513+E2613+NG1390)。  相似文献   

7.
菌草(JUNCAO)是可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草本植物。内生固氮菌具有生物固氮的功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采用无氮培养基、乙炔还原法等方法从巨菌草根中分离纯化到1株具有较强固氮酶活性的菌株,固氮酶活性值为270.20 nmolC2H4/(mL·h)。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该菌株属于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内生固氮菌株fjg102对稻瘟病菌Guy11和Ku70的抑菌率分别为40.25%和44.30%,具有一定的抑制病原菌的作用。菌株fjg102革兰氏染色阳性,具有溶磷作用、触酶反应为阳性、明胶液化为阳性等生理生化特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fjg102菌株后对大麦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叶长增加37.26%,根长增长9.40%,根重增加66.16%,鲜重增加96.40%,干重增加80%。可见,该内生固氮菌株具有生物固氮和促生的效果,可进一步研究开发成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8.
番茄灰霉病及其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番茄主要病害,它可侵染叶、茎、花、果实等不同部位,从而导致减产。该研究从人工接种方向上浅析其抗病性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在培养基质中不同氮素水平下(即液培含氮量为0.00、5.10、25.60和76.80ppm,土培有效氮含量为92.00、94.20、102.80和124.30ppm),对毛苕子的结瘤性能及接种效果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毛苕子在种床氮素营养贫乏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形成根瘤和增强固氮作用,其生物量不低于在氮素营养为中等的情况下生长的植株。如果进行根瘤菌接种,其结瘤率和单株根瘤数则可显著提高,而生物量甚至会超过在中等氮素营养情况下生长的植株。若氮素营养中等或过高时,毛苕子的结瘤能力和固氮能力反而明显地受到抑制,其接种的根瘤菌比土著根瘤菌则会受到更大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水平下固氮菌肥对油菜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固氮菌的最佳氮素范围,本文通过油菜盆栽生物模拟试验,在石灰性土壤上研究了固氮菌与不同氮水平配施对土壤养分、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M1(不施菌肥)相比,M2(固氮菌)使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提高了19.2%、20.7%、12.0%、11.5%;使油菜鲜重、干重、株高平均增加33.5%、26.5%、15.8%;使油菜氮、磷、钾含量增加了22.5%、12.0%、13.6%,且在N3水平增幅最大;使油菜Vc含量、叶绿素、还原糖增加了8.8%、13.8%、30.4%,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4.4%,且中高氮水平时对提高油菜品质较为明显;②经隶属函数法对施用固氮菌肥后油菜综合施用效果分析,隶属函数值均呈N3N4N2N1趋势,表明固氮菌在N3(0.15 g.kg-1)水平对油菜的综合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水稻接种2种内生固氮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接种内生固氮菌后表现出固氮特性,促进了水稻的分蘖,提高了水稻产量,且Whr50菌株的总体效果要优于Hwo52菌株;与常规栽培处理相比,水稻接种内生固氮菌后根系活力较强,特别是表现在对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的影响上;而在水稻生长后期,2种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增强,造成水稻植株出现明显贪青现象.  相似文献   

13.
耐铵固氮菌在水稻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生物固氮菌肥是由北京六合新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为验证该肥在水稻上应用效果,进行了该项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东北寒地水稻旱育取土难,破坏植被及耕层,水稻无土育苗基质是经过高温发酵处理代替育秧床土的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为明确利用禾靓基质所育东北寒地水稻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植株长势及成熟期产量,以中龙粳31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实施禾靓基质育秧、营养土育秧(CK)对比试验,测定育成秧苗素质、返青生长和产量等,试验结果表明该基质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早返青生长。相比较常规营养土育苗,该基质育秧机插水稻主要通过增加有每穗总粒数17.88%和千粒质量1.13%,提高产量(增产20 kg/667m~2)。  相似文献   

16.
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油茶腐根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测定,与Genbank中经Blastn搜索获得的部分菌株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属李瑟组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还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是6.0~7.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NH4Cl.  相似文献   

17.
烟草赤星病(Tobacco brown spot)发生于烟草生长中后期,是烟草生产上威胁最大的叶部病害之一。人工接种是确定赤星病菌致病性强弱及优势菌群,并进行烟草种质资源与品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工作的关键。为探索出室内人工接种赤星病菌准确、高效的方法,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新方法--孢子悬浮液伤口注射法,同时研究了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病原菌菌龄以及不同部位叶片对烟草赤星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孢子悬浮液伤口注射法接种的最佳条件是:选择生长10 d菌龄、浓度为106个/mL的赤星病菌孢子悬浮液,对下二棚叶片进行伤口注射,接种量为10 μL。该新接种方法相比已报道的5种真菌接种方法,对于赤星病菌致病性测定更为高效、准确、便捷,是研究病原致病性、鉴定、辅助筛选抗性品种材料和烟草赤星病防治的接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鉴定番茄青枯病的病原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番茄青枯病防治和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番茄青枯病株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分离菌株的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进行分析.[结果]从感染了青枯病的番茄植株中分离到9个菌株Tom l~Tom 9,根据分离菌株在TTC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将9个菌株鉴定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9个分离菌株可以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并可侵染烟草、马铃薯、番茄、辣椒和茄子;9个分离菌株均可同时扩增得到144 bp的演化型Ⅰ的特异条带和280bp的青枯菌特异条带.[结论]从感病番茄植株中分离得到的9个菌株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属于生化型Ⅲ、生理小种1、演化型Ⅰ和序列变种17.  相似文献   

20.
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魔芋白绢病病原菌rDNA的ITS序列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证实魔芋白绢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的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菌丝生长的致死条件为50℃处理15min,pH值4~5时生长较好,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