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永明 《中国茶叶》2007,29(6):21-22
茶叶是温州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领域。上世纪80年代前,大宗茶“温炒青”是浙江三大传统绿茶之一,有浙江绿茶的“味精”之称,以品质优异享誉国内外茶叶市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茶业坚持“良种、名茶、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乌牛早、平阳特早茶、清明早、黄叶早、智仁早等本地特早生茶树良种和气候温暖两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早茶。开发了永嘉乌牛早、平阳早香茶、瑞安清明早、瓯海黄叶早、泰顺三杯香、苍南翠龙,挖掘恢复了历史名茶乐清雁荡毛峰、文成刘基贡茶。其中永嘉乌牛早、乐清雁荡毛峰等5只茶叶获浙江名茶称号,20多个茶叶产品分别获得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泰顺县、永嘉县先后获得了“中国茶叶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荣誉称号。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24.10万亩,茶叶总产量5451吨、总产值3.62亿元,其中名优早茶产值占总产值的83%,成为温州茶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湖北五峰县茶叶在各级党委、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已成为我县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主要支柱产业。“十五”期间,茶叶已列为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六大”支柱产业,由此,我县茶叶的发展将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市场为导向,把茶业发展作为主题,把茶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茶业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茶叶效益、增加茶农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四县”发展战略,调整结构,改良…  相似文献   

3.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汤一  刘祖生 《茶叶》2003,29(3):155-158
浙江茶叶出口发展迅速,优势明显,在全国茶叶出口和全省茶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本从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浙江茶叶出口之特点及发展态势,并就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等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改善出口贸易条件,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叶》2007,29(6):4-9
10月16-18日,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的全国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在福建安溪召开。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和来自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全国茶叶主产省(市、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安溪县芦田镇高标准茶园、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示范园、乌龙茶批发交易市场中国茶都,以及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和安溪县铁观音集团。 福建、浙江、贵州等省就各省茶业发展进行了经验交流。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陈萌山司长作了重要讲话,现刊发于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茶业经济贸易四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茶业经济贸易出现发展趋势和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茶产业地位上升,认识提高,茶叶是有效益的经济作物,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相当多的农民致富还要靠茶叶。在主要茶区,茶叶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茶业结构调整,茶科技茶产业发展,茶叶商品市场化、民营企业发展, 全国茶业经济贸易出现四大变化。1茶叶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当前,茶叶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效益为主,按市场需求调整茶类结构,茶叶生产发生质的变化。一是茶园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1999年茶园面积113万hm2,2000年…  相似文献   

6.
孙利育 《茶叶》2005,31(1):9-10
浙江省十大名茶的产生,是浙江省名茶产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浙江实施名牌战略、打造茶叶强省的重要措施,在浙江省茶叶产业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浙江茶业将以“十大名茶”隆重推出为契机,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势基地建设、夯实茶叶产业基础、完善公共支持制度、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挖掘丰富茶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为浙江茶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引导国内外绿茶消费新潮流做出更大贡献。(下面各茶按茶名首字笔画排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福建茶业取得了很大发展,茶业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已初步建立,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探索,如茶业市场的经济法规尚不健全,经济秩序比较混乱;茶叶税赋重、成本高、效益低;茶叶科技投入短缺,茶业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福建茶业的现状,提出加快福建茶业“两个转变”的途径:一、加快福建茶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茶农;积极完善茶业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茶业市场的中介组织;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二、加快福建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福建茶业取得了很大发展,茶业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已初步建立,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探索,如茶业市场的经济法规尚不健全,经济秩序比较混乱;茶叶税赋重、成本高、效益低;茶叶科技投入短缺,茶业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福建茶业的现状,提出加快福建茶业“两个转变”的途径:一、加快福建茶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茶农;积极完善茶业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茶业市场的中介组织;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二、加快福建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福建茶业。  相似文献   

9.
加强茶叶“四化”建设 促进茶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毛祖法  陆德彪 《茶叶》1997,23(4):5-7
茶叶产品优质化,采制机械化,品种无性化和社会化是茶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业面积21世纪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者在回顾浙江茶叶生产“四化”历程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今后加强茶叶“四化”建设提出了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0.
茶业是湖南省石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石门县以“生态立业、科技先行、文化引路、品牌拓市”为发展战略,把茶业作为“兴农、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以主攻“有机茶、名优茶”为重点,创品牌、拓市场,建成了大基地,形成了大产业,获得了大效益,实现了大发展。石门先后被授予(认定)“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和“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东山秀峰”、“石门银峰”双双荣获“湖南十大名茶”称号。茶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效益最高、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