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年来,我们试行冬季耳木照常上架,自然越冬。利用“小气候”,灵活掌握喷水量,使越冬期间仍能生产木耳。1979年3~4月,接种小径麻栎耳材46000斤,5月以后开始采耳,一个生产年度产耳772.4斤,其中11月~3月收耳162.2斤,占全年度产量20%以上。自然越冬不仅能延长采耳时间,相应地缩短了耳场堆放期,而且杂菌、虫害轻,从而  相似文献   

2.
台湾毛木耳(Aurjcularia polytricha),原称台湾黄背耳,也名Black Fungus(黑菌),是台湾当前主栽品种之一。1981年春,我们受梧州地区外贸局委托,试种台湾毛木耳。于3月31月接种段木四条(材积0.032M~3),湿重28.8斤。接种后一直放置室内,5月7日,接种穴出现小耳芽,移到室外出耳场所,并喷水保湿,5月中旬开始采收。台湾毛木耳耳片均匀,不丛生,成熟后大小比较一致,一般直径6~10cm,表面黑褐色,光滑、背面黄褐色,白绒毛比本地毛木耳密而长,抗病性好,无萎缩耳及烂耳,也未出现受黄霉、白  相似文献   

3.
1979~1980年,我们用圆柱形木块菌种代替木屑、枝条菌种,先后接种40多万斤段木,平均每百斤段木产干耳1.5斤左右,高的达3斤,增产显著。用作圆柱形菌种的木块,长短粗细要一致,不  相似文献   

4.
砍瓜是有关科研单位通过杂交、组合、定位选育而培育成功的一个新品种,堪称天下奇瓜。砍瓜绿蔓匍匐,叶心形,5~7裂,背面茸毛。同株异花,花黄色,大喇叭形。主蔓结瓜为主,侧蔓结瓜为辅。想吃瓜不用愁,吃多少,砍多少,日日有瓜吃,天天吃鲜瓜。被砍的截面3分钟后伤口迅速愈合,每天继续生长6~8cm,不影响瓜的正常生长。该瓜的主要特点: 1、生长快。从幼瓜授粉到成熟仅20多天,平均每天生长6~8cm。试验记录:授粉后幼瓜生长20天,长度130cm,砍掉50cm留80cm,隔6日测量,长至120cm。 2、产量高。每667m2栽植300株,每株结瓜13~15条,单瓜重6~9kg,6…  相似文献   

5.
湖北房县中埝区口前村知青周明全,坚持科学育耳,获得高产。1982年他承包耳架4.5个,定产27斤,至83年11月,共收黑木耳102斤,单产22.7斤,单产夺魁。术耳单项现金收入1071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农民走科学育耳的道路,使全村木耳单产由82年的11斤,提高到83年的16.8斤,增产65.5%。他的主要经验是: 一、严格选用耳材选用七年生的栓皮栎,耳子产量高,质量好。“进九”砍杆,半月后剔枝截成不足3尺长的段木,粗细杆分别上堆架晒,待耳杆断面出现“鸡足裂”  相似文献   

6.
1986~1988年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矿质营养对黑木耳的增产作用,并配制生产了黑木耳专用肥。目前已在各地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一试验方法:研究从1986年5月开始,到1988年8月结束,连续进行三年九茬。供试耳木为上年接种,当年收耳的烘炸耳棚,菌株薛坪10号(南漳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段木基础条件因年份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但同一年份无显著差异。三年平均段木长度137.8cm,直径5.3cm,每棚(50筒为一棚)积材0.15m~3,单筒接种49穴,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小口径密植栽培是当前黑木耳生产上的一项改革,我们在开化县青阳供销社旭日门市部,用口径6~10cm的柳树枝桠780斤、枫树枝桠60斤进行试验。菌种是开林78号,共17瓶。行穴距为2×5cm。当年6月11日开始采耳,11月4目结束,收干耳10.5斤;第二年4月7日开始采耳,10月23日结束,收干耳6.1斤。二年合计16.6斤,平均每担耳柴产1.98斤,为普通栽法的邻近旭日大队耳场单产0.53斤的3.73倍。它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的新法栽培已在我省试种成功,越来越受栽培者的欢迎。我们东坑只有2万多人口,从1978年开始试点栽培黑木耳,到81年止接种5万多瓶,产干耳11000多斤,单产还很低。当前我们着重在研究提高单产问题,现就此谈点初浅看法。 (一) 选好高产耳木。我们山区杂木林多,树种资源很多,什么树种适种黑木耳呢?我们这几年试种过104个树种,但较好的只  相似文献   

9.
砍瓜是有关科研单位通过杂交、组合,定位选育而培育成功的1个新品种,堪称天下奇瓜。砍瓜绿蔓匍匐,叶心形,5~7裂,背面茸手。同株异花,花黄色,大喇叭形。主蔓结瓜为主,侧蔓结瓜为辅。想吃瓜不用愁,吃多少,砍多少,日日有瓜吃,天天吃鲜瓜。被砍的截面3分钟后伤口迅速愈合,每天继续  相似文献   

10.
吴世银 《食用菌》2023,(2):43-44+55
介绍选用质量较差的一次性木筷用营养液蒸煮,捞出后粘营养料装袋,灭菌后单点接种培养得黑木耳木扦菌种;采用木扦菌种接种料袋发菌,定期用“人”字形矮棚控温育耳池集中育耳,林地出耳,此栽培技术实现设施和场地高效利用,每年可栽培9批黑木耳。  相似文献   

11.
仿段木黑木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邦仁 《食用菌》2006,28(1):32-32
仿段木黑木耳栽培就是用杂木屑与谷壳、米糠、麸皮、棉子壳等农副产品制成人造耳木,经过灭菌、接种、发菌等工序后,采用密集刺孔出耳法,仿照段木出耳管理,生产出黑木耳品质与段木栽培相差无几。2004年我县发展秋种仿段木黑木耳300多万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干品计生物转化率在10%以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鲜树枝人工速栽木耳,为目前段木栽培木耳的最新方法。特点是改段木为鲜树枝栽培;改砍穴接种为树皮割线道撒种;改露堆发菌为袋装发菌;改喷水调湿为开启袋口控湿。发菌快,出耳芽多,种后60~70天可出耳,产量比段木人工栽培最高产(11kg/棚)高7~252%,最佳棚产(38.75kg)可获纯利1037.5元。山区、丘陵、平原和城市都可采用。  相似文献   

13.
耳木分离,多沿用升汞和无菌水冲洗消毒的方法。这种方法工序较繁,不易掌握。我改用酒精擦洗耳木块表面消毒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具体做法如下: 在木耳盛产季节,选出耳旺盛、子实体大、无病虫害的耳木1~2根,停止喷水,待耳木晾干后,削去树皮,用刀在耳基部下切取木块8cm~3,放入接种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母种一般用耳木分离法制作。在分离操作时常用升汞或酒精等药液消毒耳木。尽管药液浸泡后要用无菌水反复漂洗,但耳木中仍有药液残存,且耳木中水分的含量也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导致接种后成活率低的原因。为此,近年来我们进行了火焰消毒法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短木段熟料栽培黑木耳技术,是在传统段木栽培木耳技术的基础上,对木段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其工艺是:将准备好的段木截成12cm长短木段,套聚丙烯塑料筒,蒸汽灭菌,接种,室内菌丝培养,室外脱袋出耳,采收。与传统段木栽培法相比,增加了截断、套袋、灭菌、脱袋四道工序,但少了上堆发菌、散堆排场、起架管理三个劳动强度大的工序。 实践表明,一根直径1Ocm、长12cm的短木段,熟料栽培可产干耳50g,而一根直径1Ocm、长2m的段木,传统栽培最高产干耳380g,平均12cm长木段产干耳仅22.8g,产量明显低于短木段熟料栽培法。分析其高产原因:①木段经高温灭菌,杂菌被杀死,减少了木段营养的损失;②木段经高温熟化,营养物质外溢,等于增加了木耳利用率最高的边材营养,③室内培养,温度、湿度、光线可控制在菌丝生长最适范围,菌丝生长健壮,增强了抗性。该技术在白石山林业局琵河林场应用三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为森  相似文献   

16.
我县部分药农用湿松木下种茯苓,经过多年实践,湿松木与干松木接种的茯苓,产量、质量无甚相差。现将其方法和要点介绍如下: 1.松木可于接种前10~15天砍伐,砍伐后留下树枝树梢,以利水分蒸发,然后按一、三、五单方削皮留筋,以排除松脂。 2.接种可在剃枝、截断的同时进行,筒长约80cm。 3.苓场土层要求深挖,筒木排放不可过深,应做到深挖浅种。接种后覆土厚度以7~10cm为好。 4.如采用窖栽法,每窖应选用湿筒木40~45kg,相当于干筒木20~30kg,以确保每窖内有足够的养分。 5.湿筒木接种量也应比干筒木接种量相应地增加些,以500g、罐头瓶装量计(木片种),1瓶菌种可下种两个干筒木窖,而湿筒木是2瓶菌种下三个苓窖。  相似文献   

17.
毛木耳的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又名白背木耳、黄背木耳,耳片黑色或褐色,背面有绒毛。它与黑木耳是同属不同种。耳片比黑木耳肥大,质地较粗硬,价值较黑木耳低。毛木耳具有很多优点:适应性广,不论山区或平原,都可种植;产量高,一般每百斤湿耳木可产干耳5~7斤;抗性强,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出耳快且产期集中,一般种后40天出耳,盛产期集中在5~9月。因此,很受群众欢迎,现已成为桂东、桂南及粤西地区食菌栽培中的主要品种。现就其栽培技术的几个主要环节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毛木耳又称黄背木耳,它适应性广,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一般每百斤段木可产干耳2~8斤,按每斤干耳4元计算,每百斤段木产值可达8~32元。近几年来,作者除进行小批量试验外,还指导一些农户的商品化生产。现将毛木耳段木栽培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简介如下。 (一)选择树种:一般材质疏松、冬天落叶的阔叶树均可用于栽培毛木耳,其中以油桐木产耳量最高,品质最优;其次是乌桕、苦楝、鸭脚木、重阳木等树种。段木口径5厘米以上均可用于栽培,但以15~20厘米的为最好。  相似文献   

19.
毛木耳的段木栽培在广西已遍及全区,年用种量达30万瓶以上,仅柳州地区的融水、融安、三江三个县,82年以来每年用种量在8万瓶以上。但各地的单产很不平衡,高的百斤段木产干耳7斤左右,低的仅1斤左右。据调查,产量不高的原因有:①未做到适时接种;②没有把好发菌关;  相似文献   

20.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间让其出耳,选山是其重要工序;旧法栽培形成了选山、砍棒和排山等13道作业工序;新法栽培融入了现代食用菌栽培理论技术,应用人工菌种和设施干预,形成有制种、砍棒、斫眼、接种、发菌、排堂等15道作业工序,增产和稳产效果显著;创新栽培突出栽培作业轻简化,在“凹口式”接种生产栽培种、电钻打孔和以钢架塑料大棚代替土墙耳堂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列举通江银耳历史产量和销售价格,指出曾经作为清朝贡品和达官显贵高端消费品的通江银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大幅增加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普通群众也能够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