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GIS、Sim-DTA以及SPS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綦江区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水稻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提取坡位、高程、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4种地形因子,并分别与水稻产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地形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坡区域对水稻总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是目前研究区内水稻种植的优选区域,所占比例达到57.49%;在高程250~500 m范围内,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10 000kg/hm2范围内;在坡度10°~15°范围内水稻产量分布最为集中,主要为6 000~9 000kg/hm2;在地形湿度指数5.75~6.50范围内,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9 000kg/hm2;高程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坡度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1,而地形湿度指数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SREMDEM30m DEM为基础数据,以Arc GIS10.2为软件平台,对坡度、坡长、地形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地形高程变异系数进行了提取并分析。结果表明:赣州市坡度变幅为0°~70.7213°,坡长变幅为0~1187.34m,地形粗糙度集中在1~3.0234,地表切割深度集中在0~118.333,地形高程变异系数集中在0~1.1.8536。通过对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的分析,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GIS软件和DEM数据,提取并分析一阶、二阶及复合坡面地形因子中的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5种地形因子。结果表明:榆中县坡度变幅为0°~70.7213°;坡向分析中阳坡占总面积的45.04%,阴坡占53.87%;剖面曲率在0~4.90379范围内变化;地表粗糙度的变幅为1~4.39377;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在0~0.0912272范围内变化。通过对该区域坡面地形因子的提取,分析在这些地形因子的作用下该区域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趋势,为榆中县进行水土保持定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媛媛 《农学学报》2022,12(5):17-23
水文要素是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水文地形要素之间的相关规律。基于90 m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使命(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提取陕北黄土高原相关水文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长因子(slope length and slope gradient factor, LS)、地形湿度指数(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TWI)及沟壑密度,并对三类水文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地形湿度指数与坡度值采用指数拟效果最好,R2值为0.8168,坡度坡长因子与坡度值采用线性拟合效果最好,R2值为0.993,沟壑密度与坡度值采用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R2值为0.0604。地形湿度指数与坡度坡长因子采用指数拟效果最好,R2值为0.8385,坡度坡长因子与沟壑密度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R2值为0.2077,地形湿度指数与沟壑密度采用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R2值为0.2801。坡度坡长因子、地形湿度指数、沟壑密度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出实际地貌。坡度坡长指数与坡度存在线性显著相关关系。坡度越大地形湿度指数越小。沟壑密度随汇流阈值设置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以Arc GIS、Geoway等软件为数据平台,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安徽省休宁县岭南林场5幅1:10000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地形数据和林地小班矢量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优势树种(组)专题图层,进行地形分析及地形与优势树种(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岭南林场海拔主要在300~800 m范围内,坡度主要是陡坡和急坡,坡向面积最大的是南坡。林场总体造林作业难度较大,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300~800 m的区域内,天然黄山松林、栎类林主要分布在800 m以上,硬阔天然林主要分布在800 m以下;松类和栎类主要分布在25°以上的坡度范围内,天然枫香林主要分布在陡坡和急坡;松类集中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天然硬阔、栎类、枫香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  相似文献   

7.
基于ASTER-GDEM V2数字高程模型,选择云南省元阳、绿春、红河、金平4县为代表的红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调查,应用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依据梯田斑块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对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指数的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梯田总面积是68 927 hm~2,面积≥10 hm~2的梯田斑块数量较少,但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59.15%,说明梯田以连续大面积斑块分布为主;梯田多分布在海拔800~1 800 m,坡度6°~35°的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坡向上,而连续大片梯田则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1 400 m,坡度15°~25°的南坡上;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哈尼族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哀牢山地貌和环境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区由于土壤侵蚀在均匀坡面上形成细沟、浅沟、切沟等不同规模的侵蚀沟,以及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微地形。为研究芒萁分布与地形湿度和地表起伏的关系,本研究在实测微地形生成高精度DEM的基础上,进行地形湿度指数的计算;在以地形位置指数和坡度为主要判定依据划分坡位的基础上,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调查实验样区芒萁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起伏的微地形上,芒萁趋向于分布在0~15°坡度的沟谷和缓坡范围内;沟底芒萁生物量、生长密度、高度分别为沟坡的2.25倍、1.57倍和1.68倍。模拟结果显示,地形湿度指数:沟谷缓坡陡坡脊部;有芒萁覆盖区与无芒萁覆盖区的地形湿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3和1.15,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基于上述结果,为研究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区芒萁的生长蔓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研究区DEM与2015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对影响土地利用格局地形分异的坡度、高程因子进行提取与分析。结果表明:北碚区地形坡度在0~59.4626°范围变化,且土地利用景观面积随坡度的增加呈大体增加趋势;高程变幅为200~1250m,但土地利用景观主要分布在300~500m、500~1000m,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但应注重适宜坡度和海拔下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程度。通过对北碚区坡度、高程因子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分异特征的分析,为北碚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选择伏牛山局部低山丘陵区为对象,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8种类型景观在高程、坡度、坡向带上的分布特征、分布指数与显著性。结果表明,高程因子与林地景观呈显著正相关,与工矿用地景观、自然保留地景观呈显著负相关;坡度因子与基本农田景观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耕地景观、自然保留用地景观呈显著负相关;坡向因子与牧草地景观、林地景观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保留地景观呈显著正相关。建议根据地形因子进行景观布局,低海拔与平缓坡区宜发展生产、生活型景观,中高海拔与陡、急、陡峭坡区域宜丰富生态型景观。协调(半)阴坡、(半)阳坡的景观类型,宜增加阳坡区生态型景观。本研究为区域景观合理化建设提供了定量化依据,也为低山丘陵区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坡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形因子,对地区内的植被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坡面植被生长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为探明坡度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采用实验室对比试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了10°、20°、30°、40°、50°五个坡度条件下各100粒植物种子的生长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种子的流失率呈增加趋势,10°~30°坡度范围内增加幅度较大,其中20°~30°范围内增幅最大,30°~50°坡度范围内增幅较小;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下降,其中在10°~30°下降的最快,30°~50°下降趋势减弱。  相似文献   

12.
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秃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出高程、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因子,并与该流域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间大部分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向耕地转化;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缓坡和阳坡区域内,且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两者分布呈减少态势;林地在不同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级别皆有分布,但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斜坡和阴坡区域分布比例最大;水体、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1 200m和缓坡区域,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16a间(1985-2000年)秃尾河流域耕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内都有所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在大部分地形因子级别内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选用来自同一个亲本东陵白综合种的31份后代玉米自交系材料,同时在水、旱地种植,调查了21个性状值,计算比较出15个性状值水、旱地之间的差异。其中,产量作为最主要的指标,水、旱地之间差值最大达到7 200 kg/hm2,最小为199.5 kg/hm2,旱地平均减产2 454.9 kg/hm2。计算出10个性状值的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产量抗旱系数范围0.052 6~0.960 0,抗旱指数范围0.002 8~1.212 6,为选择耐旱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估算出在水旱地中,产量分别和11个性状值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水地中,产量与株高、穗位、茎粗、穗粒重、雄穗分枝数、穗长、穗粗、轴粗、百粒重、出籽率等10个性状呈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160 6~0.998 3,产量与生育期一个性状呈负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326 2;旱地中,产量与其他11个性状呈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011 4~0.978 6。以上数据体现了在水、旱地中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性大小及异同。在玉米抗旱育种研究中,选择产量高和稳产性好的同时,对其他性状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玉米自交系桂39722是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高配、多抗玉米自交系,是2012年通过广西审定的玉米单交种桂单0810的母本;研究和探讨玉米自交系桂39722的产量、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可为桂39722优质高产繁殖及桂单0810优质高产制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在广西农科院明阳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7个种植密度处理(57 000株/hm2、63 000株/hm2、69 000株/hm2、75 000株/hm2、81 000株/hm2、87 000株/hm2、93 000株/hm2),4次重复对桂39722进行了密度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桂39722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当密度达75 000株/hm2(5 000株/亩)时,产量最高5 662.95 kg/hm2(377.53 kg/亩),以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空秆率、感病株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与产量、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青枯病和纹枯病呈显著正相关效应,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效应;产量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负相关效应,但不显著。【结论】综合产量及千粒重、感病株率等因素,桂单0810制种时母本的最佳制种种植密度为72 000~78 000株/hm2(4 800~5 200株/亩);在该种植密度条件下,不仅可确保桂单0810的制种产量,而且可确保其种子生产质量。实践表明:当桂单0810制种时母本的种植密度为70 695~80 535株/hm2(4 713~5 369株/亩)时,平均产量达6141.45 kg/hm2(409.41 kg/亩)。  相似文献   

15.
以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运用GIS分析了2000与2010年燕山浅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不同区间的分布和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坡向影响力较弱。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在高程和坡度上变化规律相似,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迅速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m或坡度≤5°,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1500m或坡度5°-15°,林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增大缓慢增加,优势区间为高程800m或坡度5°;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在高程≤500m和坡度≤5°区间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占到了较大比重,在坡度25°区间以林地向草地转换为主,在剩余高程和坡度区间以及各坡向区间都以草地向林地转换为主。  相似文献   

16.
根据44个表层土壤(0~20 cm)样点速效磷的化验数据,应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名山县城东乡漂洗水稻土速效磷在田间尺度下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6.51±15.85 mg/kg,具有较强的变异性;速效磷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空间插值结果呈块状分布;pH、坡向与速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而坡度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机质、高程与速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高程、坡度与有机质对速效磷含量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2~2003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滇丰4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10°、27°3种坡度上处理B的株高、叶面积指数比处理D(CK)平均分别高29.48%~56.21%和30.92%~43.34%,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处理相比,处理B穗长增加,秃顶长减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都增加;两年3种坡度上处理B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为7 569 kg/hm2和5 854 kg/hm2,较对照增产81.97%和78.95%。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凯里市2003年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基于Erdas和Arc GIS平台,经过图像分类、数字化以及空间数据叠加分析与统计,研究耕地损失在高程和坡度影响下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凯里市海拔普遍较高,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700~1000 m高程范围内;而地形约束使其土地利用方式在5°~25°的坡度范围内变化最大;2总体上耕地损失量占对应高程范围总面积的比例随着高程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3随着坡度增加耕地损失量呈现出先急剧增加而后急剧减少的态势,在5°~15°坡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采集北碚区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运用GIS技术,从坡度和高程角度,引入分布指数、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研究北碚区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异规律。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与高程、坡度联系紧密。林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位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等级区间,建设用地、耕地、园地等受人为干扰较大的地类优势则随地形等级的减少逐渐显现。坡度对各地类空间分布影响显著,高程在300~400 m、坡度在6~15°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扩展和耕地保护的主要空间。耕地和园地在地形上的分布相差不大,建设用地、林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则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从优势度来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地形优势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水域层、城镇层、耕地层、园地层、林地层。基于该地形分异规律,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水体区、城镇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屏障区等5个功能区,并提出各区土地利用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陕北白于山区草地返青期地形、土壤水分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0~40、40~80、8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120~1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地形因子中的海拔与200~240 cm土层含水量呈负相关;坡位与160~2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坡向与8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坡度与240~2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地的盖度与8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地的生物量与4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弱。地形因子中的海拔与草地群落的盖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坡位与生物量呈负相关,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而坡向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坡度对草地群落指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