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践及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组建及完善农民专业化植保防治组织、规范专业化防治组织管理、多模式探索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推广代耕代管水稻全程病虫防治服务方式,2010年,重庆市秀山县大面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化学农药减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杂草防治方式[浅旋耕作+常规除草剂用量(浅耕)、深耕耕作+减少30%除草剂用量(深耕)],副区因素为2种病虫防治方式[常规病虫害药剂用量(常规防治)、植物激活蛋白+减少30%病虫害药剂用量(喷施激活蛋白)],副副区因素为秧苗处理方式(未带药移栽、带药移栽),分析测定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深耕下,分蘖期和灌浆期田间杂草株数和鲜重较浅耕显著降低,螟虫引起的植株白穗率也明显较浅耕低。浅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带药移栽或喷施激活蛋白后叶瘟病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在水稻干物质生产方面,病虫防治方式和杂草防治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积累,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杂草方式、秧苗处理和病虫防治3种方式的互作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喷施激活蛋白后,齐穗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增加4.0%~19.4%;深耕下,成熟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平均增加7.1%,但在齐穗至成熟阶段的茎鞘干物质输出和转化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分蘖期和灌浆期杂草发生情况和叶瘟发生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在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方式下,减少30%的病虫草害药剂用量后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通过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虫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实现水稻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3.
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及成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在重庆市秀山县实施了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项目,示范内容包括"种子处理和秧田阻隔预防病虫害,稻鸭共育控制病虫草害,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昆虫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生物导弹’防治二化螟,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大力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666.7万hm~2。示范结果表明,示范区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曾飞 《南方农业》2011,5(2):68-69
植保专业化防治是近几年大力提倡的农作物病虫防治方法,文章对植保专业化防治形式、技术措施、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初探,旨在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更好地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效益。  相似文献   

5.
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Nilaparvata lugens)、鸭舌草和稗草。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孕穗期分别为8.25~13.31和17.60~23.10,乳熟期分别达13.75~20.90和20.02~23.76,其中旋耕-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早稻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为15.03%~16.67%;晚稻四代和五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分别为29.67%~33.48%和60.09%~65.45%,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晚稻稻飞虱前期虫口密度偏低,齐穗期为425~550头/百丛,至乳熟期达1 200~1 600头/百丛,其中以旋耕-手插处理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矮慈姑、千金子、水竹叶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8.00%和29.70%;晚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节节菜、千金子、香附子、空心莲子草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9.60%和17.40%。早、晚稻以牛耕-机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旋耕+牛耕-机插和旋耕-机插处理,旋耕-手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小。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4个种翻耕栽植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病虫草发生,早、晚稻平均增产10.00%和7.88%。该研究为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广健康脱毒种薯,应用健身栽培措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依托预警系统等技术措施综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核心示范区平均产量达到2205.5kg/667m2,较未防区增产223.4%,较农民自防区增产144.5%,综合防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四川省再生稻布局、当前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以及秋季气候趋势综合分析.预计2013年再生稻病虫总体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40万hm^2次,以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为主。  相似文献   

8.
秀山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华 《南方农业》2007,1(4):94-96
秀山县2006年病虫发生特点表现为:稻飞虱发生早,危害重;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危害程度轻于上年;二化螟偏重发生,螟害问题日益突出;稻瘟病中等流行,危害呈下降趋势;稻纹枯病危害加重;玉米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蔬菜病虫种类多,发生面广;柑橘红蛛蛛发生偏重,虫量居高不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主栽品种抗性较差、病虫基数高、栽培制度有利于病虫发生及危害、气候条件有利、耕作粗放、传统不良习惯及防治水平较低等方面。根据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以保护和利用天敌为主,辅以喷施生物农药,控制和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性激素干扰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探究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性激素散发器干扰二化螟成虫的交配防治一季晚稻二化螟的田间示范效果。结果表明:性激素散发器能有效干扰二化螟成虫交配,有效控制其为害水稻,性激素处理区同对照区相比,保苗效果在72.73%~78.95%,保穗效果在64.57%~76.00%,实测产量增产率在6.05%~11.01%(平均8.47%),考种理论增产率在7.44%~13.69%(平均11.07%)。  相似文献   

10.
在农药使用水平较高的湘阴县湘滨镇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产集成技术探索,通过采用植保无人机微量喷雾的专业化防治技术改进、种子消毒与拌种技术管理、科学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适时防控、昆虫性诱技术应用,实现区域内水稻全年使用农药折百总量减少39.5%、早稻增产6.8%、晚稻增产6.9%的增产目标,实施集成技术区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效果相当或略好于常规管理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以最低施药量实现控制水稻主要病虫为害、促进水稻健康生长、保证农田生态环境健康和稻米食用安全的目的,2015年在重庆市江津区以阿维·氟酰胺10%SC(稻腾)、肟菌·戊唑醇75%WDG(拿敌稳)、丙森锌70%WP(安泰生)、吡虫啉70%WDG(艾美乐)组合而成"更多药剂组合",与农民常规用药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更多药剂组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的平均防虫效果92.7%、平均防病效果85.3%,比常规用药组合的平均防虫效果、平均防病效果分别高出4.1个、5.1个百分点;"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667 m2比常规用药区增产80.98 kg,增收76.45元;"更多药剂组合"667 m2用药量420 g,比常规用药组合减少了47.5%,间接提高了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展粮食产业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荣县开展了政府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买水稻病虫害防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探索政府购买病虫害防治植保公共服务的做法,通过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虫的危害,保证了水稻生产安全,解决了农村劳力短缺带来的病虫防治难的问题,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柳州鱼峰区雒容镇为例,主要介绍了专业化统防统治,并且对水稻病虫防治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对统防统治工作做了简单的总结以及相关协议条例,方便供防治水稻病虫害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混播草带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于2001~2002年选用非洲狗尾草、高羊茅和红三叶3种优良牧草,在云南昆明王家箐流域的坡耕地上进行了混播草带防治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试验设混播非洲狗尾草与红三叶(A)、混播高羊茅与红三叶(B)、单播高羊茅(C)和无草带种植(D)4个处理,坡度在13.2°~14°之间;每个处理坡耕地上部等高种植9 m×2 m玉米,基部种植0.5 m宽的草带,底部设径流收集池。结果表明:选择适宜草种进行混播,所形成的草带水土保持效果优于单播草带;在雨季(5~10月)4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D>C>B>A,与对照D相比,处理A、B、C的径流量分别减少了79.19%、64.02%和51.53%,侵蚀量分别减少了92.04%、84.49%和78.70%;混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有利于增加草带的总盖度和草层高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草带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5.
鸭舌草是稻田的恶性杂草,严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降低水稻产量。通过研究稻田鸭舌草的危害及其防治经济阈值,可以达到规范稻田鸭舌草防除体系、推动杂草防除现代化和减少除草剂对生态环境污染的目的。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鸭舌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防治经济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当鸭舌草密度为80株·m-2时,鸭舌草积累的生物量(鲜重)达17 t.hm-2,地上部吸收的N、P、K养分分别为32.66 kg·hm-2、9.17 kg·hm-2和58.17 kg·hm-2。在鸭舌草的竞争下,田间光照状况恶化,水稻生长受到抑制。鸭舌草密度为80株·m-2的处理与无鸭舌草对照相比,水稻株高下降20%,有效穗下降46%,穗长下降11%,而水稻空粒数增加3.5倍,导致产量降低55%。平方根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鸭舌草密度(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间的关系[y=8.437 1+5.024 9sqrt(x),F=177.42,P<0.000 3]。在水稻产量为6 000~9 000 kg·hm-2时,人工防除鸭舌草的经济阈值为4.0~14.8株·m-2;而4种化学除草剂[10%苄嘧磺隆WP、10%吡嘧磺隆WP、48%灭草松水剂、56%二甲四氯钠粉剂(辉县)]计算的经济阈值较低,为1.0~1.6株·m-2。结果说明,鸭舌草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导致水稻产量损失;而经济阈值的计算表明,化学除草剂防治鸭舌草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对晚稻主要病虫害做了防治与不防治的对比试验(在不防某种病虫害的试验小区,对其他病虫害实施正常防治)。当年晚稻试验田间卷叶螟和稻瘟病轻发,二化螟和稻飞虱中发,纹枯病偏重发生。结果初步表明:全不防区与二化螟不防区、纹枯病不防区稻谷减产较明显,其他病虫害不防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各主要病虫害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纹枯病二化螟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螟。喷药防治晚稻病虫害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总体投入产出比为1∶4.11。卷叶螟不防区比常规全防区效益更好,这是否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比较轻的年份,有的病虫害防治是没有效益的,值得今后进一步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水稻直播稻田的常用除草方法是在播种3~5 d 后采用喷雾机具喷施土壤处理除草剂,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可能耽误施药较佳时期,从而会影响直播水稻生长。为了解决与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配套的除草技术问题,该文在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同步喷施除草剂装置。在2014年早季、2015年早季和晚季的水稻机械穴直播大田生产中,采用二甲戊灵、扫茀特(主要成分丙草胺)和直播净(主要成分丙草胺)3种除草剂作为研究材料,开展了同步喷施除草剂的技术适应性以及不同除草剂有效成分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施20~23 d 后,土壤和水体中的3种除草剂有效成分消解率均达95%以上;与二甲戊灵除草剂相比,喷施扫茀特除草剂后的水稻成苗和杂草控制效果较好;与不喷施除草剂对照(CK1)相比,同步喷施扫茀特处理的产量增加了4.02%~10.79%,播种后3d 喷施扫茀特处理产量增加了7.65%;与播种后3 d 喷施扫茀特处理相比,同步喷施扫茀特处理的产量变化仅为?3.38%~2.91%,可见,扫茀特除草剂的适应性较好;播种时同步喷施除草剂后,稻田土壤中除草剂浓度较播后3 d 喷施处理的高,水体中除草剂存留时间较土壤中的长;在建议的平均用药量条件下,喷施扫茀特除草剂后20~23 d 在土壤或水体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直播净除草剂高。研究结果可为同步喷施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的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1~199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芝麻秆还田,晚稻病虫、杂草危害明显减轻,稻谷产量增加17.09%~30.34%,稻田土壤肥力亦有所提高。为水稻病虫、杂草的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1—2012年四川省82县的水稻单产资料,采用HP滤波法,进行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分歉收年和成灾年两个年型,研究四川省水稻单产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不同等级减产率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成灾年风险区划指标,开展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HP滤波法可用于四川省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四川省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显著的准4 a、7 a周期振荡特征。平均减产率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呈现"高–低–高"分布特征,80%以上县歉收年平均减产率介于2%~7%,成灾年平均减产率介于6%~15%。各县歉收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介于0.6~2.2,成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介于0~1.2;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高值区位于西南山地西部、盆地南部和盆地北部山地。各级减产率风险概率大值区主要集中于广元和巴中地区,还包括盐亭、古蔺、盐源、越西等县。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盆地南部和西南山地西部等山区,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丘陵区及盆周低山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平原、浅丘区和凉山州中东部。风险区划结果与四川省气象灾害分布和水稻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的研究成果相吻合,可为四川省水稻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桂中双季稻区的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氮水平对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桂中稻区晚稻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地改善水稻的产量结构,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氮相比,2年晚稻施氮处理的株高与有效穗分别平均提高10.33%、37.18%,单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分别平均提高17.06%、7.17%,产量平均提高37.00%。但当氮肥施用量>325.5kg/hm2时,随着氮肥的继续施用,晚稻氮肥农学效率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可见,在桂中稻区早稻施氮163.5~325.5kg/hm2时,既能稳定水稻高产,确保当地粮食安全,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桂中地区晚稻一个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